《甘榜小子》(或名:《Lat,The Kampung Boy》;英语:Kampung Boy,马来语:Budak Kampung)是马来西亚漫画家拿督莫哈末诺卡立(马来语:Mohd Nor bin Khalid)(Lat)的自传图画小说,其续集为《城镇男孩》(英语:Town Boy,马来语:Budak Bandar)。故事主要讲述了作者于1950年代在马来西亚霹雳州长大的儿时经历及生活记忆,如:在森林和锡矿中的冒险经历、进行割礼等家庭和校园生活。此作品被多次翻译成其他语言,如日语、法语等,并销往国外,尤其是东南亚,至今已重印16次,更赢得了多个奖项。这使作者成为马来西亚备受推崇的国际人物和国宝级漫画家。
《甘榜小子》于1979年首次以马来语和英语出版,直到2008年再版了16次,包括的美国以及日文版。有趣的是,美国版与原版略有不同,其中主角被愤怒的父亲鞭打的一幕因含有暴力元素而不得不重新绘制。
故事讲述了拉特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在近打谷的一个村庄度过童年的生活,包括从前农村家庭生活的故事、传统的家庭习俗、早期教育和户外活动与在宗教学校与拉特是朋友的“梅尔兄弟”的活动。这本书以拉特离开村庄去怡保的一所寄宿学校结束。
拉特开始了他正规教育的第一阶段——阅读古兰经。在宗教课上,他结识了新朋友,并与他们一起在河流中游泳并探索丛林。拉特的父母担心他缺乏学习兴趣。后来,他应证了他们的担忧。10岁时,他接受了割礼仪式。仪式前的活动包括游行和在河中沐浴都是精心制作的。
在割礼后恢复修养的一段时间,拉特和他的朋友们闯入了一个锡矿场。他们教他如何收集采矿挖泥船和淘金石中留下的泥浆。虽然这种活动在马来西亚是非法的,但都被矿工忽视。拉特将他的劳动所得带回给父亲,希望得到表扬。相反,他因忽视学习而受到惩罚。在听到父母的哭声并展示了家庭橡胶种植园后,拉特发现了推动自己学习的愿望。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通过了“特殊考试”,并获得进入州首府怡保全寄宿学校的资格。
《甘榜小子》是一部自传,作者拉特在村里长大,高中毕业后搬到了城市。他在那里担任犯罪记者,并设计绘画卡通来增加额外地收入。这个副业是他的儿时爱好。由于漫画中讲述割礼的相关事宜给编辑留下深刻印象后,拉特成为该报的专栏作家。他被派往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深造,并于1975年返回马来西亚,将他的专栏“马来西亚人的生活场景(马来语:Scenes of Malaysian Life)”重新创作为社论漫画系列。事实证明它很受欢迎,随着拉特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开始质疑城市生活的方式,并回忆起儿时他在乡村的生活。他觉得他和他的社区都忘记了他们的起源,并想提醒他们这一点。之后,他在1977年开始制作《甘榜小子》。1979年,Berita Publishing Sendirian Berhad在马来西亚市场出版了《甘榜小子》后,他的员工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甘榜小子》的艺术风格并不遵循西方图画小说中常见的风格。通常一页可以完全被一张图占据,并附有文字。图像要么呈现一个独立的场景,要么就直接进入下一个场景,形成一系列跨越两对页的故事。故事以英语及当地方言讲述,语法结构较为简单,并点缀着马来语词句。Deborah Stevenson,《儿童图书中心公报》编辑,发现叙事崇尚与读者的亲密感,并强加“对家庭、邻居和乡村生活的感情减少”。时代评论员迈克沙特尔沃思说,作者经常通过描述所描述的场景来代替书中的幽默。史蒂文森对此亦表示同意。
Magpies的评论员凯文·斯坦伯格(Kevin Steinberger)发现作者的布局让《甘榜小子》轻松且引人入胜。他说《甘榜小子》的钢笔画依赖于“黑白之间的强烈对比来创造空间”。作者将乡村男孩的孩子描述为“大多是优秀的、有牙齿的、裸底或穿着纱笼”的孩子,他们经常被成人世界的事物“夸大”。他解释说,男孩们的准备方式是由于他在1950年代阅读的漫画的影响。成人角色很容易通过夸张的服装和配饰来区分,例如喇叭裤和蝴蝶眼镜。“简洁圆滑”的造型及夸张的表情,使人物造型别具一番风味。
图书管理员兼漫画评论员弗朗西斯卡·戈德史密斯(Francisca Goldsmith)表示漫画场景虽然粗糙,但细节丰富。同样,漫画记者格雷格·麦埃尔哈顿(Greg McElhatton)评论说,《甘榜小子》是“漫画与细心、细致的奇怪组合”。两种观点都支持穆利亚迪的断言,即作者在《甘榜小子》中展示了他的实力及对细节的关注。作者的性格、穿着行为和说话方式都像真正的马来西亚人,而且他们把背景被设置在与当地森林、村庄和城镇的环境中。这些细节让马来西亚读者倍感亲切。
1970年代,《甘榜小子》的英语版本通过《新海峡时报(英语:New Straits Times)》出版。Redza评论说,作者对马来西亚社会以及让所有种族群体团结的必要性十分了解。因此,《甘榜小子》以英文写成并出版。应作者的要求,Berita Publishing邀请他的朋友再侬·阿玛德(Zainon Ahmad)将这本图画小说翻译成马来语。直至2008年,《甘榜小子》已被再版16次,并被翻译成葡萄牙语、法语、日语等多种语言,并在巴西、德国、韩国、美国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十分畅销。
2006年,First Second Books(英语:First Second Books)出版了美国改编版。这本书采用较小的格式,既6英寸×8英寸,并以马特·格勒宁的推荐为特色,把“最伟大的书之一,有史以来的卡通书”印在封面上。根据营销助理吉娜·伽吉利亚诺(Gina Gagliano)的说法,出版商基本上没有改动故事内容以符合美国人的口味。然而,他们确实将语法和拼写从英式英语(马来西亚遵循的标准),更改为美式版本。虽然如此,出版商还是使用基于作者手写字体的文本字母。First Second Books判断马来语并非读者的主要障碍。无论是纯粹通过文本还是随附的插图,大多数马来语词可以从上下文中清楚地理解。语言的清晰性给出版商留下了一些术语来向北美读者解释,通过在括号中插入定义或将马来语单词替换为英语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