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

✍ dations ◷ 2025-09-09 22:20:35 #敦煌学

敦煌学(英语:Tunhuangology, Dunhuangology)是一门以敦煌为名字的学术分支,一般认为“敦煌学”一词是由1925年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所创。当中包含宗教、文学、语言、艺术、考古、科技、建筑,并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及文物为研究主体。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流沙时偶然发现一小石室,里面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于1907年首次将藏经洞文物秘密运往西方。后来,各国考古学家如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鄂登堡(俄语:Ольденбург, Сергей Фёдорович)、日本的橘瑞超等闻讯接踵而来,从王道士的手中取得了大批珍贵文物,捆载而归,导致大量文物流散海外。1914年鄂登堡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罗振玉也曾私藏一些文物卖给了日本人。

1909年罗振玉发表《敦煌石室书目及其发现之原始》和《莫高窟石室秘录》,发表于《东方杂志》6卷11、12期。陈寅恪在为陈垣编《敦煌劫余录序》中曾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现以来……东起日本,西迄英法,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都有所贡献”,英文出现“Tunhuangology”名词。

由于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历代不同的少数民族都在敦煌停留。从大量的文献中,可以帮助考古学家研究各民族的语言(吐火罗语、塞语、粟特语、犍陀罗语、大夏语),并且帮助了解汉语的演变。

藏经洞内有大量的儒家典籍。在这些古本还有如邓粲的《晋纪》、虞世南的《帝王概论》、孔衍的《春秋后语》等等,都是第一次见到的。许多歌辞、俗赋、白话诗、话本,全都是从未见过的,唐代诗人韦庄的长诗《秦妇吟》,不曾收录在《全唐诗》中,至清末写本始复出于敦煌石窟。在佛教文献中,许多敦煌写本是《大藏经》中的佚文佚经。宋真宗时被明令禁绝的“变文”,也在藏经洞内出现。所有文献基本上全是手写的,以卷轴装为主,又有梵箧装、经折装、蝴蝶装、册子装和单页等多种形式。

1909年《朝日新闻》登出内藤虎次郎《敦煌石室发见物》一文,被视为日本敦煌学第一篇历史性文献。1950年初,石滨纯太郎成立了“西域文化研究会”,集合日本的敦煌学专家,编成6卷本的《西域文化研究》。日本学者藤枝晃(日语:藤枝晃)还对吐蕃及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历史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1980年日本人开始编纂《讲座敦煌》,1992年出版了9卷。1981年5月26日,藤枝晃于西北师范学院演讲时表示有学者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或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



相关

  • 蚯蚓蚯蚓是对环节动物门环带纲寡毛类动物的通称。在科学分类中,它们属于单向蚓目。身体细长,两侧对称,由很多环节组成,每节外形都很相似;没有骨骼,在体表覆盖一层具有色素的薄角质层。
  • 公升,通常简称为升,是容量计量单位,符号为l。过去曾经采用小写手写体 ℓ {\displaystyle \ell } 作为符号,但由于印刷不方便,所以改
  • 释尊释迦牟尼(梵语: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623/563/480年—公元前543/483/400年,巴利语:Siddhāttha Gotama;梵语:सिद्धा
  • 引力坍缩引力坍缩(英文:Gravitational collapse)是天体物理学上恒星或星际物质在自身物质的引力作用下向内塌陷的过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恒星本身不能提供足够的作用力以平衡自身的引
  • 天气现象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它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他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以下为一列
  • 春城 (朝鲜人)Template:佛敎春城(1891年3月30日-1977年8月22日)本贯平昌李氏出身,朝鲜王朝后期及韩国僧侣和作家。他在现代韩国著名僧侣和韩国社会的荒谬是辱说的讽刺。俗姓李氏,本名昌林,法名
  • 匙叶小檗匙叶小檗(学名:)是小檗科小檗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200米至3,850米的地区,多生于河滩地和山坡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
  • 保险密度保险密度是指一国(地区)的人均保费收入,它是衡量一国(地区)保险市场发展程度和潜力的指标之一。2003年世界平均的保险密度为469.6美元,2004年中国保险密度为332人民币。
  • 摩西阿维夫塔摩西阿维夫塔(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
  • 碗口铳碗口铳,或称盏口铳,中国在元末明初对大型火铳的称呼,因这种火铳相对于手铳来说铳身较重外形与口径较大,须架在木架上击发。明朝时大型投射火器的名称开始被火炮(或大将军)给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