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添泉(台湾话:N̂g thiam-tsuân,1910年-1978年1月16日),台南县关庙乡山西村人(今台南市关庙区山西里)。布袋戏界人称“仙仔师”,台南“玉泉阁”的创立者,为南部布袋戏“五大柱”和“四大演师”之一。
明治43年(1910年)生于台南县关庙乡山西村,父亲黄春源原先为戏班的戏班长,后来自组戏班,并外聘演员演出,但囿于外聘人手受档期配合、价格高低等因素,使得黄春源常常面临主演反悔拒演的情况。而黄添泉成长于布袋戏班,自幼的耳濡目染培养了他对布袋戏的兴趣,也时常拿着戏偶要求兄长教他基本技巧。1923年,因外聘的布袋戏师傅再次误期,黄春源想到黄添泉平时练习有模有样,便拉来正就读公学校五年级,年仅13岁的黄添泉登台临演,没想到演出受到了观众的肯定。自此,黄添泉便随着父亲的戏团开始在台南邻近各地演出。
1923年,四处演出的黄添泉虽有天分和名气,却苦于师出无门,难免会影响到他人对其技术的信心。当时关庙山西宫聘请到布袋戏著名演师,“瑞兴阁”陈深池(1899年-1973年)到场演出,而黄添泉得到了在陈深池面前表现的机会,之后顺利拜其为师,并进行为期二十七天的习艺,学习如何铺陈剧情以及掌握角色口白。
1924年,14岁的黄添泉在公学校毕业后,便自组戏班“玉泉轩”。有次黄添泉应邀到台南市“十六寮”(今安南区一带)演出,当时约有一、二十棚戏对台演出,其中黄添泉的布袋戏赢得了最多的观众,也因为年岁尚小便拥有了精湛的技术,黄添泉便被人称为“囝仔仙”,待其后年岁渐长,戏界遂改称其为“仙仔师”。
“玉泉轩”在“仙仔师”黄添泉的努力经营下,成为当时台南州知名的布袋戏班。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政府强力推行皇民化运动,禁止民间一切传统祭祀节令或戏剧演出,并强制解散传统剧团,导致大量布袋戏演师转业,“仙仔师”黄添泉也转以替中药房卖药或画炭笔肖像营生,而在日本政府强迫其做劳务工时,黄添泉因身有旧疾不胜操劳,于是监工便命他专门讲古慰劳同伴。
1942年,日本皇民奉公会成立“台湾演剧协会”,以统一管理的人形剧团进行民间慰劳演艺活动,从而达成为“皇民化”宣传的目的,而“仙仔师”黄添泉被推介参加台北的小西园人形剧团,随后又回到南部加入了东光人形剧团,并成为当中主要演师之一。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仙仔师”黄添泉才再度以“玉泉轩”之名,重回布袋戏演出。
1950年,黄添泉与侄儿黄秋藤将两人各自拥有的戏团合并,成立“玉泉阁”。
“仙仔师”黄添泉晚年仍坚持着布袋戏传统技艺,而历经长子黄秋扬罹癌病逝,逐渐淡出布袋戏舞台的黄添泉,于1977年4月20日(民国六十六年农历三月初三),台南县仁德乡中洲的上帝公庙(今台南市仁德区中洲里的仁德北极殿)完成生前最后一场正式演出。后于1978年1月16日(民国六十六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辞世,享寿六十七岁。
依台南以南的民间及艺界,对当时演艺的名师做出的评比,黄添泉为南部布袋戏“五大柱”和“四大演师”之一,而戏界也多以“仙仔师”称呼之。
“玉泉阁”布袋戏团,为一个泛指,其中包含了“玉泉阁”、“玉泉阁第二团”、“正玉泉”与“真玉泉”四个戏团。近百年来,“玉泉阁”布袋戏团于布袋戏史上的各个时期,不论是“古书戏”时期、“剑侠戏”时期、“皇民化”时期,还是“金刚戏”时期,都未曾缺席。
“玉泉阁”在1950年创立,是由黄添泉的“玉泉轩”及他的徒弟兼侄儿黄秋藤的“新光轩”合并而成。创立之因与1947年发生二二八事件有关,当时政府为防止群众聚集,故禁止露天戏台的演出,黄添泉便与黄秋藤协议一同进军内台戏院,但两人感觉“玉泉轩”与“新光轩”中,轩的格局小,便决议改名为“阁”,之后便以“玉泉阁”的班名进军内台。在此时黄添泉更将宋江阵头及迎神赛会的对打招式融会贯通,并使用于布袋戏武戏的对打中,也成为“玉泉阁”演出的特色之一。
1953年黄秋藤向黄添泉提出想自立门户之想法,并向黄添泉请示分团的名称,黄添泉授意可使用“玉泉阁第二团”之名。
1960年黄秋藤在某次演出中,受当地员警的刁难,扣押了“玉泉阁第二团”的职业演出团体登记证。出于危及,黄秋藤便用他太太的名字,创立了“正玉泉”此名。后黄秋藤透过立委拿回了“玉泉阁第二团”的登记证,但也未注销“正玉泉”的登记证。1976年其子黄光华原想承袭“玉泉阁第二团”的登记证,但因为法律缘故,只能以“正玉泉”之名进行演出。
“真玉泉”在1974年由黄秋藤的另一个儿子黄光爵创立。黄光爵于2004年过世后,戏团由其子黄国韦经营。
大致总结“玉泉阁”布袋戏团之沿革。1950 年“玉泉轩”与“新光轩”合团,成为“玉泉阁”。1953 年“玉泉阁”一分为二,衍伸出“玉泉阁第二团”。而 “玉泉阁第二团”,又于 1960年与1974 年,分别衍出“正玉泉”与“真玉泉”两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