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结合疫苗

✍ dations ◷ 2024-07-01 03:51:23 #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结合疫苗
麻腮风三联疫苗(英语: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vaccine, MMR),港澳台译为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大陆简称麻腮风疫苗,是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德国麻疹)的疫苗,由三种疾病病毒的活性减毒活病毒混合而成,是以注射的方式施打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最早是由莫里斯·希勒曼在默克药厂时所研发。最早特许的麻疹疫苗是在1963年问世,在1968年出现了改良版的疫苗。腮腺炎疫苗及风疹疫苗分别是在1967年及1969年发明的。1971年时这三种疫苗合并为三联疫苗,也就是麻腮风三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在1971年获得美国的许可使用,在1989年开始引入第二剂的施打。自从1970年代出现的最原始版本起,麻腮风三联疫苗开始在世界各地广为使用,已在超过六十个国家使用,数量超过五亿剂。麻腮风三联疫苗一般是给儿童施打的疫苗,第一剂一般是在一岁时施打,在入学前(大约四到五岁)会再施打第二剂。第二剂是为了小部分(约2至5%)施打第一剂后对麻疹还无法完全免疫的人施打,使其建立免疫力。不过施打疫苗的时程会随各国而不同。一般也会建议针对部分感染HIV的成人病患施打麻腮风三联疫苗。在麻疹疫苗广泛使用之前,麻疹是相关普遍的疾病,甚至被认为是“像死亡和税一样无法避免”。美国在1963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每年的病例从数十万人降到数万人。1971年及1977年的麻疹疫情使得疫苗使用量上升,在1980年代每年的病例降到数千人。在1990年又有三万人感染麻疹,因此又推动了新一波的疫苗接种,并且在指定的时间再补打第二剂疫苗,在1997年至2013年时,每年的病例少于二百名,多半认为美国已不再流行麻疹麻疹疫苗对于预防疾病、残障及死亡上的助益有相关文献支持。在开始麻疹疫苗接种后的头二十年,美国估计减少了5200万名麻疹病例,减少了17,400名智能障碍病例、以及让5,200人免于死亡。在1999年至2004年时,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动的策略推昇了麻疹疫苗在全球的使用情形,估计每年减少了1400万人死亡。在2000年至2013年之间,麻疹疫苗让因为麻疹死亡的病例减少了75%。麻疹在全球列为地方性流行疾病,虽然自2000年起美国宣告境内的麻疹已经消灭,不过为了要避免美国麻疹再度爆发,维持美国境内不再流行麻疹的情形,需要维持高疫苗注射率,也要和拒绝注射疫苗的人有良好的沟通。美国在2005年有66年麻疹病例,其中约超过一半的病例是因为一个没有注射过疫苗的人,在去罗马尼亚旅游后感染了麻疹。而此感染者回到社区,接触到许多也没有注射过疫苗的儿童。这次的疫情造成34人感染,大部分是儿童,几乎全部未接种疫苗,其中有9%住院,这些疫情造成的支出约美金167,685元。因为周围社区的疫苗注射率高,因此避免了一波大规模的疫情。流行性腮腺炎是另一种病毒性的疾病,多半发生在儿童身上,以往相关常见。若青春期的男性感染了腮腺炎,可能会造成睾丸炎的并发症,有些会导致不孕风疹在疫苗广泛使用之前也是很普遍的疾病。风疹主要的风险是出现在怀孕时。若孕妇感染到,婴儿会有先天性德国麻疹综合征(英语: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会有明显的先天性障碍。麻腮风三联疫苗导入的原因是用一剂疫苗代替三剂疫苗,减少注射次数以及带来的疼痛,而且比三次不同时间注射三剂疫苗要更加快速以及有效。2012年时,考科蓝实证医学数据库(英语:Cochrane Library)发表了麻腮风三联疫苗科学研究的系统综述,作者指出“现有麻腮风三联疫苗在安全性及有效程度上的证据支持目前大规模的免疫政策,目的是为了根除全球麻疹,并且降低腮腺炎和风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腮腺炎和风疹会造成上呼吸道的疾病,也会造成肺炎以及支气管炎的并发症。麻腮风三联疫苗也有助于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避免其加重。麻腮风三联疫苗的病毒株是由动物细胞及人体细胞来制造。活病毒需要动物细胞或人体细胞作为宿主来制造更多的病毒。例如以腮腺炎和麻疹病毒来说,病毒是在鸡蛋胚胎和鸡胚胎细胞培养物中生长。因此开发了适合于鸡蛋,不太适合在人体细胞中繁殖的病毒,称为疫苗接种类型病毒株,也称为“神经减毒”的病毒株,因为其对神经元的病毒性已较原始的病毒株要小。风疹病毒成分Meruvax是在1967年研发,是用六年前发展的人胚肺细胞WI-38(得名自威斯塔研究所)制成MMR II是以冷冻干燥方式提供,其中包括活病毒。会在注射前和溶剂重新配制。MMR疫苗是用皮下注射(英语:subcutaneous injection)的方式接种。第二剂最早可以在第一剂后的一个月后接种。第二剂的目的是为了有2至5%在接种第一剂后无法产生抗体的人,使其产生免疫力。在美国会在进入幼稚园之前施打。结合疫苗中的每一个疫苗成分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反应,不过很少有严重的症状。有10%的儿童在接种第一剂疫苗后的5至21天内,会有发热、全身乏力(英语:malaise)以及皮疹的症状,有3%会有关节痛的症状,平均会持续18天。成年女性接种后比较容易有关节痛、急性关节炎的情形,偶尔也有慢性关节炎的症状。而全身型过敏性反应是此疫苗极端罕见,却又严重的过敏性不良反应。蛋过敏(英语:egg allergy)可能是其中一种原因。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2014年核可在疫苗标签上加注二个可能会有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英语: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以及横贯性脊髓炎,也允许在包装中的夹页说明中加注“难以走路”的不良反应。2012年的IOM报告指出麻腮风三联疫苗中的麻疹疫苗成分可能会让免疫能力较弱的人导致麻疹包涵体脑炎,此报告认为此结合疫苗和自闭症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有关神经系统疾病的不良反应案例很少,不过有一种包含Urabe腮腺炎菌株的麻腮风三联疫苗,有证据显示会产生罕见的无菌性脑膜炎(一种短期的轻微病毒型脑膜炎)。英国国民保健署因为此不良反应,已在1990年代初期停用Urabe腮腺炎菌株,改为使用Jeryl Lynn(英语:Jeryl Lynn)腮腺炎菌株。不过有许多国家仍然有使用Urabe腮腺炎菌株,而使用Urabe菌株的结合疫苗价格也较使用Jeryl Lynn菌株的结合疫苗要便宜很多,而且是效能较强的疫苗菌株,造成轻微副作用的比例较高,不过仍有让整体不良反应案例降低的好处。考科蓝实证医学数据库的回顾研究发现,相较于安慰剂,使用麻腮风三联疫苗后,上呼吸道感染的比例较低、过敏性比例较高、其他不良反应的比例差不多。若是感染麻疹,常会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若是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有1/25,000到1/40,000的比例会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比例较未接种疫苗者要高。六岁以下的ITP多半症状轻微,很少有长期的后遗症。安德鲁·韦克菲尔德(英语:Andrew Wakefield)等人在1998年发表了有关12个小孩的欺诈研究,是在接种MMR疫苗后不久就出现了肠道症状、自闭症或是其他疾病,引起有关疫苗安全性的争议。2010年时,英国医学总会发现韦克菲尔德的研究有不诚实的问题,原先刊登此一论文的《柳叶刀》期刊也已撤回此一论文,在论文撤回的三个月后,英国医学总会因为安德鲁·韦克菲尔德在该论文中蓄意作假,因此取消安德鲁·韦克菲尔德的注册医师资格,禁止他在英国进行医疗行为。英国医学期刊在2011年表示该研究是“欺诈性的”(fraudulent)。其他同行评审的研究都无法找到MMR疫苗和自闭症之间的关系。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医学研究所(英语:Institute of Medicine)、英国的国民保健署 及考科蓝文献回顾的结论都表示找不到证据表示MMR疫苗和自闭症有关系。将疫苗分为三剂施打,不会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反而增加了在注射第一剂疫苗后,因为其他二种疾病还没有免疫力而罹病的风险。医疗专家也批评媒体对于MMR疫苗争议的报导造成疫苗接种率的下降。在韦克菲尔德研究发表之前,英国接种MMR疫苗的比例为92%,在该研究发表后,接种比例降到80%以下。在1998年全英国有56个麻疹病例,而2008年则有1348个病例,有二个确诊的死亡病例。日本已不注射麻腮风三联疫苗。他们分为二剂施打,一剂是针对麻疹及德国麻疹的结合疫苗,另一剂是腮腺炎疫苗。在疫苗分为二剂施打后,诊断出自闭症的比例仍在继续上升,两者找不到关连性。美国有些名人会发表反疫苗接种的言论,包括演员珍妮·麦卡锡和金·凯瑞。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国麻疹及水痘结合疫苗(英语:MMRV vaccine)(MMRV疫苗)是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国麻疹及水痘的结合疫苗,目前为了减少接种次数,已有提出用此疫苗代替麻腮风三联疫苗注射的构想。前期资料中指出MMRV疫苗的热性痉挛比例为每一万人中有9例,而MRV疫苗及水痘疫苗分开接种时,每一万人中会有4例,因此美国卫生官员不建议用MMRV疫苗取代分开接种的MMR疫苗及水痘疫苗。在2012年的研究中,针对儿科医生及家庭医生进行问卷,确认其对于MMRV疫苗可能会增加热性痉挛风险的了解程度。74%的儿科医生及家庭医生不知道有较高热性痉挛的风险。在阅读相关声明后,只有7%的家庭医生及20%的儿科医生会建议12至15个月的婴幼儿接种MMRV疫苗。此一因素也被列为决定使用MMRV疫苗或是MMR疫苗及水痘疫苗分开接种的最重要考虑因素(73%的家庭医生及77%的儿科医生)。

相关

  • 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学名:Cryptococcus neoforman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酵母菌,属于担子菌门银耳纲,常在鸽子的粪便中被发现。新型隐球菌会对人类造成伺机性感染,即对健康的人没有感染力,但会
  • B细胞B细胞(B淋巴球)有时称之为“朝囊定位细胞”(bursa oriented cells),这是因为它们首次在鸡的腔上囊(Bursa of Fabricius)被提及的关系。在肠道的派亚氏腺体(Peyer's glands)中的淋巴组
  • 在物理学中,力是任何导致自由物体历经速度、方向或外型的变化的影响。力也可以借由直觉的概念来描述,例如推力或拉力,这可以导致一个有质量的物体改变速度(包括从静止状态开始运
  • 吡嗪酰胺吡嗪酰胺(Pyrazinamide)是一种治疗结核病的药物,有抗菌杀菌的功效,在pH值较低(5~5.5)的条件下,抗菌活性最强。其主要的副作用是可能引起血液中尿酸增高,从而引发关节痛。
  • 核内体胞内体(英语:Endosome,又称内体)在细胞生物学中指的是一种真核细胞中的膜结合细胞器,属于一种囊泡结构。作为细胞内吞作用中运载途径的一个区室,胞内体从细胞质膜被传递到溶酶体被
  • 瘀斑瘀斑是指直径10毫米以上的皮下出血点。当身体被硬物捶击时,皮肤下的血管会破裂,造成血液流出到相邻的皮下组织,这些积聚在皮下组织的血液会在表皮外显现成瘀斑。通常小而痛淤斑
  • 第五代头孢菌素(法语:Cephalosporine、英语:Cephalosporin),又名先锋霉素,是一系列属于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与头霉素一并细分为头孢烯。头孢菌素化合物最初是于1948年,由意大利科学家Giu
  • 志留纪志留纪(Silurian,符号S)是地质时代表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44亿年前,结束于4.19亿年前。志留系一名源于威尔士地区一个古老部族志留人(英语:Silures)。1835年,英国R.I.莫企逊,在
  • 毛霉亚门毛霉亚门(Mucoromycotina),又称毛霉菌亚门,在真菌分类上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曾经被认为是接合菌门中的成员,但近期的系统分类研究结果显示,他们是多系群,因此现今被分做好几个不同
  • 瘦素1AX8· growth factor activity· ovulation from ovarian follicle · response to hypoxia · positive regulation of cytokine production · placenta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