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
该期刊的主要关注点是出版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综述,此外《科学》也出版科学相关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和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的观点。不像大多数科学期刊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科学》和它的对手《自然》期刊涵盖了所有学科。根据期刊引证报告,《科学》在2016年的影响因子为37.205。
虽然《科学》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但发表文章并不需要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会员资格。《科学》收到世界各地作者的论文。发表文章的竞争极其激烈,因为发表在这样高引用率期刊上文章可以为作者吸引关注并有助于其职业发展。但是提交给编辑的文章只有不到10%会被接受发表,所有的研究文章在见刊之前皆须同行评审。
1880年,纽约新闻记者约翰·迈克尔斯(英语:John Michaels)创立了《科学》期刊,其先后得到了托马斯·爱迪生以及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的资助。但由于从未拥有足够的用户而难以为继,《科学》于1882年3月停刊。一年后,昆虫学家Samuel Hubbard Scudder使其复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到了1894年,《科学》重新陷入财政危机,随后被以500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心理学家James McKeen Cattell。
1900年,Cattell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秘书Leland Ossian Howard达成协议,《科学》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在20世纪早期,《科学》发表的重要文章包括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的果蝇遗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引力透镜和埃德温·哈勃的螺旋星系。1944年Cattell去世后,美国科学促进会成为《科学》新主人。
在2002年,《科学》期刊共撤销了8篇由德国物理学家Jan Hendrik Schön(英语:Jan Hendrik Schön)发表的论文,原因是由于文中很多数据由作者捏造。一篇发表于2002年的关于药物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MDMA)的神经学毒性的论文引发了一些争议,该文于2003年被撤销。
2006年,韩国生物学家黄禹锡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关于人体干细胞克隆胚胎研究的论文被首尔国立大学查出明显造假。由《科学》期刊社成立的调查委员会发现虽然这篇论文按照正常的步骤审查,然而期刊社却对其中的蓄意造假无能为力。因此委员会建议收到的论文稿件应该被分类为无争议性和争议性的文章,以使存在争议的文章能够更严格地被审查。《科学》期刊也表明《自然》杂志有可能采用这之后相同的论文审标准。
肯尼迪为《科学》期刊的审查系统作辩护,指出严格应对造假只能是“为了揪出偶然的作弊者而对众多科学分支采取不计成本而又冒犯性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