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廉·亨利·哈里森
✍ dations ◷ 2024-12-22 15:06:09 #威廉·亨利·哈里森
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1773年2月9日-1841年4月4日),是美国的第9任总统,军事家,曾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获得胜利。就任总统时已达68岁高龄,在1981年69岁的罗纳德·里根就任第40任美国总统之前,他是就任时最高龄的总统。他的孙子本杰明·哈里森是美国第23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于1773年2月9日出生于弗吉尼亚州,家中为政治世家,父亲本杰明·哈里森五世是种植园主,有田3000英亩、奴隶40多人;担任过弗吉尼亚地区的众议员兼议长,出席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大陆会议,是《独立宣言》签署人之一,也是乔治·华盛顿的好友。美国独立后曾三任弗吉尼亚州州长。哈里森是家中七个小孩中的老幺。小时候因为家附近没有正式学校而由家教教导,到14岁才入学汉登-雪梨学院(Hampden-Sydeny College)且多次转学,期间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最喜爱的是查尔斯·罗林所著的古代史,对于书中有关战役和战略方面的描述尤感兴趣。到1791年进入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攻读医科,跟著名医生本杰明·鲁殊博士学医,但因父亲过世后的经济问题而休学,进而在18岁时搬到肯塔基州并投效军旅,加入正规军第一步兵营。担任安东尼·韦恩将军的副官,同时结识了未来的妻子安娜·西姆斯。安娜·西姆斯母亲早亡,在纽约由祖父母扶养长大。安娜的父亲曾从军,在俄亥俄地区拥有大片土地,安娜不顾父亲的反对,执意要嫁给当时在经济上并不宽裕的哈里森,两人于1795年11月结婚。服役时随军向西北的印地安部落进军,其军在1798年8月3日在落木之战取胜后与印地安人签署绿谷条约(The Treaty of Greenville)结束战争,并取得俄亥俄东部、南部与中部的土地。哈里森又在军队里服役三年,于1798年6月初辞去军职,携妻迁往俄亥俄的北本德,在那买下了160英亩的土地。在1798年6月底被任为西北地区政务卿,并在1799年被推为第一届西北地区的众议院代表,最著名的议案为哈里森土地法(the Harrison Land act of 1800),促进当地土地买卖。1800年由西北地区划分出印第安纳地区,哈里森被任命为首位地方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州长,任内白人与印地安人买进密歇根州 伊斯诺州与威斯康星州,并签订萨克与福克斯条约(the Sac and Fox treaty,1804)与韦恩堡条约 (the Treaty of Fort Wayne,1809)提供印第安纳与伊斯诺南部290万英亩的土地供白人移殖。由于原本印地安人为主的地区涌入大量白人,进而有印地安人开始仇杀落单的白人,白人也常常杀害印地安人,但法院的判决时常对白人有利,在1811年9月,哈里森于率领民兵800人前往沃巴什河与提匹肯奴河汇合处修建军事据点哈里森堡,11月进军提匹肯奴河畔到达印第安人的首府普罗费特顿。在1811年11月7日印第安人率众对哈里森的部队发动突袭。这就是著名的提匹肯奴河畔战役(英语:Battle of Tippecanoe),经过一天的战斗,哈里森的部队损失严重,死61人,伤127人,但最后印第安人战败撤退,首府被哈里森夷为平地,哈里森在此战消灭了大酋长悌康赛(Tecumseh)所主导的中西部印地安各部落联盟为主的反抗力量。使他获得帕卡奴英雄(the Hero of Tippecanoe )与西部的华盛顿的称号。1812年,第二次独立战争爆发,英军与印第安人联合向印第安那州进犯,美国对英宣战,哈里森接替下台的威廉·霍尔(Willian Hull)成为西北地区联合军司令,1813年5月和7月,他在底特律西南两次击退了敌军围攻。同年 9月,美国海军在美加边境的伊利湖打败了英国舰队,切断了底特律英军的补给线。哈里森于9月底从英军手中夺回底特律并率部穷追,在加拿大的泰晤士河畔追上了撤退中的敌军进行了决战,重创英军及其印第安联军。英军指挥官逃亡,印第安人领袖特库姆塞被杀害,取得了泰晤士河之战的胜利。保住美国西北地区,但因为和时任国防部长阿姆斯壮不和而去职。退役后因被谣言中伤愤而竞选国会众议员并当选,任内推动全民国防训练与针对退伍军人和死伤军人家属的救济方案,而后任俄亥俄州参议员、美国国会参议员、驻哥伦比亚大使。在驻哥伦比亚其间因与当时的哥伦比亚政府不和而卸职,并给该国政府领袖写信称“世上最伟大的政府乃是强调自由的政府”。1836年作为辉格党总统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失败。1840年总统竞选于以234张对60张选举人票,击败时任总统范布伦,当选为美国第九任总统。1841年3月4日就职。当天下雨,但哈里森在游行途中拒绝戴帽子或穿外套,也拒绝缩短就职演讲,他的演讲是历史上最长的就职演讲,共有8,400字。1841年3月26日,哈里森患上了感冒。与通行的说法不同,哈里森的病其实并非由就职演说当天的恶劣天气直接引起,因为他的病征直到演说结束后三周才开始出现。哈里森的病情急转直下,感冒很快变成了肺炎和胸膜炎。而白宫的人流和他匆忙的日程安排使他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哈里森的医生对其使用了包括鸦片、蓖麻油、弗吉尼亚蛇根木在内的多种药剂,甚至尝试了放血疗法。但哈里森的病情反而变得更加严重,很快就陷入神志不清的状态中。哈里森最后于4月4日上午12:30因肺炎及黄疸、败血症等并发症去世,此时距他初患病仅有九天。哈里森对他的医生留下了遗言:“先生,我希望你能明白政府的原则。我希望你能够践行它们。我没有更多的要求了。”一般认为这句话其实是留给副总统约翰·泰勒的。哈里森是美国建国以来在位最短的总统,任期仅30天12小时又30分钟。哈里森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任内逝世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任期最短的总统。根据民间传说,1811年,时任将军的威廉·哈里森率领的军队,在蒂皮卡诺大战中一举击溃了著名的美国印第安人首领特科抹人和他的军队,并对印第安人实施了残酷的屠杀。愤怒的特科抹人对美国人施加了咒语。诅咒是这样说的:“我告诉你,哈里森将死。继他之后每隔20年,每个在尾数是0的年份当选的总统都必须在任上死去。”此诅咒到里根才被破除(见里根遇刺案)。阴谋论者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一书里叙述“辉格党在1840年的总统大选中推出了战争英雄哈里森,由于经济危机导致民心思变,哈里森顺利当选美国第9届总统。亨利·克雷以辉格党领袖自居,多次“教导”哈里森应该如何理政。在哈里森当选总统之后,两人矛盾日趋尖锐。亨利·克雷在列克星敦的家里“召见”即将上任的总统,哈里森为了顾全大局忍气来到亨利·克雷的家,结果两人因为国家银行、独立财政制度以及其它的问题闹得不欢而散。原以为可以以太上皇身份发号施令的亨利·克雷,未经哈里森同意就已经找人代笔总统的就职演说,被哈里森拒绝了,哈里森还亲自起草了长达8000多字的就职演说。他在这篇系统阐述治国思路的文件中,与亨利·克雷主张的私有中央银行和废除独立财政的政策思路大唱反调,因而深深地刺痛了银行家的利益。“1841年3月4日是个寒冷的日子,哈里森总统在寒风中发表了就职演说,结果受了寒。对于戎马生涯一辈子的哈里森总统本不算什么大事,谁知道他的病却奇怪地日趋严重,到4月4日竟然不治而亡。刚刚上任的哈里森总统正准备大展宏图却突然‘受了凉’,一个月前还活蹦乱跳的总统突然就辞世了,无论如何是一件非常可疑的事。有历史学者认为总统是被砒霜毒死的,可能下毒的时间是3月30日,6天以后,哈里森总统去世。”
相关
- 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也称为急性膀胱炎或膀胱感染,是一种会影响到部分泌尿道的感染。泌尿道分为上、下泌尿道,感染部位不同对应到不同疾病名称:当影响到下泌尿
- 鼻内空气流通计鼻内空气流通计、鼻侧压测量法、鼻内压力测量计、鼻测压计、鼻阻力测量(英文:Rhinomanometry)是一种气体压力计(英语:manometry),用来测量鼻腔内的空气流通量。 鼻内空气流通计能客
- 心理心理哲学一词有歧义,可能指:
- 约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约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OM,FRS(英语:John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1842年11月12日-1919年6月30日),英国物理学家。他与威廉·拉姆齐合作发现氩元素,并因此获得1904年诺贝
- 卷曲螺旋卷曲螺旋(英语:coiled coil)是一种蛋白质超二级结构,由2-7个α螺旋(最常见的是2或4个)互相缠绕形成麻花状结构。许多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如基因表达调控中的转录因子)蛋白质含有卷曲
- 蒸汽重整蒸汽重整(英语:steam reforming),也称作水蒸气转化、蒸汽重组,是一种从烃类燃料(如天然气)中生产氢、一氧化碳或其他产物的方法。该过程是在称为重整炉或重整器的装置中,令蒸汽在高
- 艾恩德霍芬埃因霍温(荷兰语:Eindhoven)又译埃因霍温、爱因荷芬,旧译名安恒,是一个位于荷兰南部北布拉班特省的市镇,是荷兰的第五大城市。埃因霍温是欧洲领先的科技中心之一,地处西欧悠久科技
- 引发酶引发酶(英语:primase,或译为引子酶,引物酶)是指在DNA复制的起始阶段合成单链RNA引物的RNA聚合酶,引物合成后,DNA聚合酶会沿着引物继续合成单链DNA(延伸),此后RNA引物片段会被外切酶5'
- 占星学占星术(英语:Astrology),亦称占星学、星象学,是用天体的运动和相对位置来占卜人事及地表事件的一种理论。占星术可至少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植根于历法系统预测季节性变化和将天体
- V10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V10(治疗性放射性药物)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