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 dations ◷ 2025-07-17 22:36:32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政治主题内阁总理大臣(日语:内閣総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ないかくそうりだいじん Naikaku sōri daijin */?)是日本最高行政首长,主要职责为领导内阁的运作,主持内阁会议(日语:閣議 (日本))、皇室会议(日语:皇室会議),以及代表内阁向国会提出施政报告。其须符合文民及国会议员身份,经国会选出后再交由天皇任命。中文常称该职为日本首相,在日本则简称为总理大臣(総理大臣/そうりだいじん Sōri daijin ?)、总理(総理/そうり Sōri ?)、首相(首相/しゅしょう Shushō ?)等,尊称“阁下”。现任(第98任)为自民党籍的安倍晋三,自2012年12月26日起就职。日本设置内阁总理大臣之职位,是在1885年随着内阁制度的创立而开始的,以取代过往在律令制中执掌国家行政权的太政大臣(三公之首),比日本第一部现代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施行时间1890年11月29日还早,第一任为1885年12月22日就任的伊藤博文。事实上,《大日本帝国宪法》并没有明文设置“内阁总理大臣”这个官职,仅设置“国务大臣”,即内阁阁员;内阁总理大臣职务的法源依据,则是来自先后于1885年及1889年颁布的《内阁职权(日语:内閣職権)》与《内阁官制(日语:内閣官制)》,后者便规定内阁总理大臣为“各(国务)大臣之首领”,主要功能为统合整个内阁,但也仅有“同辈者之首(英语:Primus inter pares)”的地位,在法律上对于其他国务大臣没有任免权。如果内阁成员间发生意见分歧导致国政无法推行,只能走向总辞(日语:内閣総辞職)一途。由于当时的法律同时规定军部(日语:軍部)大臣(陆军与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军人担任,导致军部可以此干预内阁总理大臣、乃至于整个内阁的人事权,这种现象在昭和初期日本法西斯主义抬头后尤其明显。在《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体制下,内阁总理大臣是由天皇亲自任命的(此方式称为“大命降下(日语:大命降下)”),但因不是宪法规定的职位,其任命方式曾因时局变迁而多次改变。最初是由元老向天皇荐举,因而常由推翻江户幕府的明治维新有功人员出任;直到大正民主时期,在当时自由民主浪潮的氛围下,则多由众议院多数党的党魁出任,此惯例被称为“宪政之常道(日语:憲政の常道)”;进入昭和时代后,随着日本逐渐进入战时体制、以及最后一位元老西园寺公望的逝世,改为由内大臣召集的“重臣会议(日语:重臣会議)”举荐,又转变成现役军人或军部相关人士出任的局面。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政治实权掌握在天皇手上,而天皇又被视为祖神的象征,因此内阁总理大臣变成“有责无权”的情形,在大日本帝国时代的内阁任期反而并不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日本帝国宪法》被现行的《日本国宪法》取代,内阁总理大臣的职务才连同整个内阁组织列入宪法之中。在以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为基础的新宪法中,内阁总理大臣被赋予许多旧宪法时代没有的政治权力,例如可自行任免国务大臣,而不需要天皇或国会的同意,使其握有实权、而真正成为国家的最高行政首长。首位依据《日本国宪法》就任的内阁总理大臣,为1947年5月24日上任的时任日本社会党委员长片山哲。根据《日本国宪法》规定,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议员在参众两院议员中提名人选,并召开联席会议以进行表决(正式名称为“内阁总理大臣指名选举”,通称为“首班指名”),后再由天皇进行形式上的任命。为了避免战前军政府的状况重演,根据《日本国宪法》第66条第2项,内阁总理大臣必须由“文民”担任;此处对“文民”没有明确定义,通常被认为是指未曾在日军服役、或是不具备现役军人(现指在自卫队服役(日语:自衛官))身份者。内阁总理大臣通过间接选举产生,即从国会议员中选出,因此多由国会多数党或是联合政府成员政党的党魁出任。特别的是,《日本国宪法》施行以来的内阁总理大臣均由众议院议员出任,这已形成一种宪政惯例。《日本国宪法》虽然有规定内阁总理大臣的产生程序,却没明确规定其任期,但是各党的党章均对党魁任期有所规定,因而等同间接规范内阁总理大臣的任期;例如从创党以来长期维持一党独大局面的自民党,就规定党总裁3年一任,原则上只能连任两届。而国会议员的任期限制,也间接规范内阁总理大臣的担任时间。根据《日本国宪法》以及其他法令,总理大臣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如下: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山县有朋松方正义伊藤博文(二次)松方正义(二次)伊藤博文(三次)大隈重信山县有朋(二次)伊藤博文(四次)桂太郎西园寺公望桂太郎(二次)西园寺公望(二次)西园寺公望(二次) 桂太郎(三次)山本权兵卫大隈重信(二次)寺内正毅原敬高桥是清加藤友三郎山本权兵卫(二次)清浦奎吾加藤高明若槻礼次郎若槻礼次郎 田中义一滨口雄幸若槻礼次郎(二次)犬养毅斋藤实冈田启介广田弘毅林铣十郎近卫文麿平沼骐一郎阿部信行米内光政近卫文麿(二次)东条英机小矶国昭铃木贯太郎东久迩宫稔彦王币原喜重郎吉田茂片山哲芦田均吉田茂(二次)鸠山一郎石桥湛山岸信介池田勇人佐藤荣作田中角荣三木武夫福田赳夫大平正芳铃木善幸中曾根康弘竹下登竹下登 宇野宗佑海部俊树宫泽喜一细川护熙羽田孜村山富市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森喜朗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鸠山由纪夫菅直人野田佳彦安倍晋三(二次)安倍晋三(二次)-'-

相关

  • 查理斯·尚柏朗查理斯·尚柏朗(Charles Chamberland,1851年3月12日-1908年5月2日)是一位法国微生物学家。1884年,他发明了现在称作尚柏朗滤器的过滤设备。 该滤器有比细菌直径还小的孔洞,这样便
  • 最大呼气流量计峰值呼气流量(英文:peak expiratory flow,PEF),也称峰值呼气流量测定(英文: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 PEFR)是一个人的最大呼气速度,用峰值流量计测量,一个用于监测一个人呼吸空气能
  • 食道癌食管癌指的是发生在食道的癌症。常见的症状包括吞咽困难与体重减轻,其他症状还有吞咽疼痛、沙哑(英语:Hoarseness)、锁骨周边淋巴结肿大、干咳、以及咳血或吐血。有两大类食管癌
  • 扩散作用扩散作用是一个基于分子热运动的输运现象,是分子通过布朗运动从高浓度区域(或高化势)向低浓度区域(或低化势)的运输的过程。它是趋向于热平衡态的驰豫过程,是熵驱动的过程。菲
  • 古元古代古元古代(英语:Paleoproterozoic,符号PP)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5亿年前(Ma),结束于16亿年前(Ma)。而古元古代期间蓝藻、细菌非常繁盛。古元古代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上
  • 杆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英语:band cell、band neutrophil、stab cell)是一种正在骨髓进行粒细胞生成(英语:granulopoiesis)的粒细胞前体,也会被释出到血液中,由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发育而
  • 光通常指的是人类眼睛可以见的电磁波(可见光),视知觉就是对于可见光的知觉。可见光只是电磁波谱上的某一段频谱,一般是定义为波长介于400至700奈(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也就是波长比
  • 古印第安人古印第安人是指最初进入美洲并定居的人,时间在美洲大陆的更新世时期晚期的后冰川时期。“古印第安人”一词特指西半球的石器时代,不同于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有证据表明在
  • 汪达尔人汪达尔人(Vandals)是古代一个东日耳曼部族,在民族大迁徙中于429年占领今北非突尼斯一带,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公元455年,他们从海上出发,并于6月2日洗劫了罗马城。公元533年,东罗马帝
  • Who Named It?《Whonamedit?》是一部记载医学名称及其有关人物的英语词典,由医学史家Ole Daniel Enersen(英语:Ole Daniel Enersen)负责维护,其服务器位于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