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克曼螺旋

✍ dations ◷ 2025-11-16 18:35:36 #物理海洋学,流体动力学

埃克曼螺旋(英语:Ekman spiral),或称为埃克曼螺线,是指海洋表面附近的海流因为风和科氏力的作用造成海流方向旋转的结构。这个结构以瑞典海洋学家沃恩·华费特·埃克曼命名。表面海流的偏转现象是由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在1893到1896年的前进号北极探险途中发现。

埃克曼螺旋是科氏力的产物。在北半球科氏力会使移动中的物体向右方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因此当风持续在北半球广阔海面上作用,将会给予表面海流和风向一样的加速度,而海流同时受到科氏力影响并产生和风向垂直的向右加速度,并且当速度增加时会逐渐向右方偏转。因为海流方向会稍微偏向风向的右方,垂直于海流方向的科氏力会有部分抵消风力。最后,当风力、科氏力和海面下海水黏滞力达到平衡时,海流将达到终端速度并在风存在的状态下以平衡状态时的速度和方向前进。表面的海流会拖曳下层海水,并且在前进方向上对下层海水施加力量,连续向下重复的过程最终会使各层海水的稳定流向比风向更偏右方,并且向更深层海水作用,最终产生一个因为海流方向随水深改变的连续性的旋转(或螺旋)。当深度增加时,风力的强度将递减,使最终海流的稳定速度下降,形成如图所示的锥形三维螺旋。埃克曼螺旋的穿透深度取决于在一个摆日中湍流混合能作用的深度而定。

上图显示了在北半球与埃克曼螺旋相关的作用例如何作用。来自上方的力(最初是海面上方风所施加的力)以红色表示、以深黄色表示的科氏力则和上方的力呈直角,实际上是和海流方向呈直角。而最终的海流方向是以粉红色表示,并且海流对下方海水所施的力即为下层海水的上方力,因此海流方向就随着深度增加呈顺时针螺旋。

海洋中埃克曼螺旋的首次观测纪录是1958年在北冰洋的浮冰观测纪录。之后的观测纪录包含。

有数个观测纪录中的螺旋结构有被“压缩”的现象,显示涡流黏度的预测值较实际大,这是因为一般较常考虑随深度造成的旋转速度,而不是和速度衰减相关的涡流黏度。

典型的埃克曼螺旋已经在冰海之下被观测到,但在无浮冰的开放海域中相关的观测纪录相当稀少。这是因为海洋表面层中的湍流混合明显受到昼夜循环影响,并且表面波会使埃克曼螺旋变得不稳定。大气层中也有埃克曼螺旋的现象,在北半球的表面风倾向于被吹往左方。

相关

  • C00–D48ICD-10 第二章:肿瘤,为WHO规定的各类已发现的肿瘤。恶性肿瘤(C00-C97)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的恶性肿瘤 (C81-C96)原位肿瘤 (D00-D09)良性肿瘤 (D10-D36)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37
  • 羽毛羽毛是鸟类及一些兽脚亚目恐龙特有的结构,是表皮的角质化衍生物。曾经被认为其与爬行类的鳞片同源,但自从大量羽毛恐龙化石在中国辽宁热河生物群以及侏罗猎龙在德国巴伐利亚被
  • 感染性海绵状脑病传染性海绵状脑病(英语: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 TSEs),又译为传播性海绵样脑症。而其它常见名称为普利昂疾病或朊毒体疾病(Prion diseases)。是一种会影响人
  • 锡尔河锡尔河(英语: Syr Darya,哈萨克语:Сырдария,乌兹别克语:Sirdaryo,波斯语:سیردریا‎,塔吉克语:Сирдарё),中国古称药杀水,也即叶河,中、下游流经沙漠地区,是中亚著名
  • 双心石沪双心石沪位于澎湖县七美乡,因邻近顶隙渔港又称为顶隙沪,为该岛上唯一的石沪。因其两个沪房设计上状似两个心型而闻名,2006年,澎湖县政府正式将其登录为文化景观。双心石沪原先并
  • 俱毗罗俱毗罗(梵语:कुबेर,Kubera,印地语:कुबेर ,泰米尔语: குபேரன்),后期梵语及巴利语称为俱吠罗(Kuvera),接近于当代汉音“孤贝拉”或“孤卫拉”,印度神话中夜叉族,掌管财富,
  • 日知录《日知录》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1613年—1682年)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杂家类。《日知录》始撰于
  • 彼得罗扎沃茨克彼得罗扎沃茨克(俄语:Петрозаводск,俄语拉丁字母拼写:Petrozavodsk,卡累利阿语:Petroskoi)是俄罗斯卡累利阿共和国首府,位于奥涅加湖畔。2002年人口为266,160人。始于17
  • 李群李群(1972年2月-),黑龙江省人,中国前篮球运动员、教练,司职组织后卫,曾任广东宏远队主教练。1986年进入哈尔滨市篮球队接受训练。1992年成为广州军区篮球队的当家组织后卫。1995年
  • 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3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一家以出版教材教辅读物为基础,以出版中小学生课外读物为重点,注重教育理论和学术著作及各类工具书出版的专业性地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