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人类生理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表露,亦是人类表达、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一般定义为由于痛苦或激动而流泪出声。亦有研究指出除人以外的其他哺乳类动物也会哭, 如狗和猫。
哭除了表达情绪之外也常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信号,例如婴儿或一般的小孩在不舒服或不满意等的时候,就会哭着向父母传递信息,或是饿了、渴了、热、冷、痛、尿床等。当父母或监护人听到哭声时便对其作出适当的处理。一般在儿时尤其是在婴儿期,哭声也可能是患病的征兆,所以哭常是医生发现婴幼儿患病的信号。研究表明,哭泣引发了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当女性哭泣时。
科学认为哭对人的心理、人体等都有保护的作用。
当人内心极度不快时,哭是一种发泄方式,哭后能使人心情畅快。科学家常建议,当遭遇严重精神创伤,陷入忧虑和绝望,不吃不睡时应设法大哭一场。科学家同时还认为如果在该哭时强忍住不哭可能会憋出病。美国生物化学家费雷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相当于“慢性自杀”。他调查发现,长期不流泪的人的患病机率比流泪的人高出一倍。费雷同时指出,男子的胃溃疡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长期不哭者占了多数。通常大人或小孩,都认为哭是幼稚、低级或不懂事的行为。所以要让自己不爱哭,必须让自己有男子汉气概,让自己成熟、变强或懂事。大多数人民对爱哭的人很反感,尤其以学生最为严重,以及针对多数身障生。人的泪水中含有溶菌酶,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因此哭能滋润眼角膜,使眼睛得到清洗,更可起到杀灭病菌的效果。科学家亦发现,人在悲痛时流的眼泪和伤风感冒及风沙入眼时流的眼泪,其化学成分是不同的。
泪水还有重要的防护作用,当眼睛有异物入侵时,便会自然反射分泌泪水,可及时冲走异物。
科学家认为哭闹对新生儿而言,是很好的运动方式,哭闹时,新生儿全身得到了运动,这样对血液循环、消化和排泄都有帮助,因此促进能新生儿成长。
哭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抽泣时会使呼吸失去规律,呼吸时粗时浅,也导致心律不规律。
常有人认为过度的哭会使人视力受损,甚至使双眼失明,但这并不准确。大哭后会使视力模糊,这是眼球肌肉十分疲劳,睫状肌收缩导致的结果,此时只要作好休息就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流泪过多并不会导致瞎眼。
角膜破皮才会导致双眼失明,一般人哭的时候会用手或纸巾去擦或揉眼睛,但这可能损及眼球表面的角膜,倘若用力过度,可能导致角膜破皮、引发感染,不及时处理,可能致使角膜溃疡,此时眼睛可能会剧痛、不停地流泪,这将致使视力严重受损,严重的会双目失明。
虽然哭得过度会令视力有机会受损,但是只要正确地处理,不但不会严重双目失明,而且可以是一种舒缓心情的好方法。
哭在心理上常被划分为正常哭和变态哭。这是由于哭是人之常态,但也有些人无缘无故地也会哭。
如:
中国人因害怕或痛苦而哭,对女性的传统观念更是“一哭二闹三上吊”。
哭在日本经常被理解为“感动”,“喜极而泣”在日本得到充分体现,在日本的电视剧集、电影、动画……等所有媒体中均有哭的表现。而日本人亦已接受这样的哭,即是无表情而流泪,或者是又哭又笑,哭笑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