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

✍ dations ◷ 2025-11-12 01:23:08 #佛教历史,印度宗教,各国佛教,南亚佛教史,亚洲佛教史

印度佛教,佛教在其起源地,印度,发展的历史及状况。

佛教起源于印度,是古印度诸宗教之一,受到吠陀传统与沙门传统的影响,与耆那教在同时间开始发展。在孔雀王朝时代获得正统地位,开始向外传播。

在公元1世纪前后,大乘佛教由部派佛教中独立出来,形成两大传统,二者同时发展。

印度佛教史上曾经有四次(或三次)集合僧团共同诵出佛经,确定正式经典的情况发生,称为四次(或三次)“结集”。

佛教经典的第一次结集发生在释迦牟尼入灭(称为“佛灭”)后不久,由大迦叶主持,在王舍城集合了五百名被认为已经证得罗汉果位的僧人(五百罗汉)确立最初的佛经体系。此次集结由迦叶主持,阿难负责诵出经藏(修多罗藏),优波离负责诵出律藏(毘尼藏)。

佛教经典的第二次结集据记载发生在佛灭后百年。根据上座部诸律藏的记载,是由于毘舍离比丘违反十种戒律的规定(十事),为此集合了七百名比丘讨论十事是否符合律法。讨论的结果为“十事”非法,七百比丘并在此后合诵经典。南传佛教《岛史》声称与此同时,毗舍离僧人为代表的人数众多的僧人也集合了一万人,并进行了自己的集结,称为大集结。由此,并引起了佛教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由于是佛教僧团的第一次重大分裂,故称为“根本分裂”。以上大众部和上座部的前身所进行的集结一并被称为第二次集结。

自从第二次结集后,佛教分化为大众部与上座部两大部派,史称“根本分裂”。后来随着教徒对戒律、教义见解的差异,两大部派又再度分化,大约持续到西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中慢慢形成大乘佛教为止,此即所谓的“枝末分裂”。大众部先后发展成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等。上座部则分裂出说一切有部、雪山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经量部和赤铜鍱部等。

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初信佛教时,北传记载他曾将数以万计的分那婆陀那国的拜偶像外道屠杀,导致误杀了自己敬重的佛教长老。据南传记载阿育王曾因佛教僧侣不与外道一起和合说戒,而屠杀了都城内的佛教僧侣,阿育王后悔之后,再没有迫害各宗教的具体记载,对佛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都予以慷慨捐助。为了扶持佛教,他投入了大量金钱,护送大量僧人到印度各地传教,并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这些佛塔都供奉著舎利。百姓都认为兴建这些佛塔是积德行善,造福百姓。后来,阿育王的一子一女相继出家,佛教传播至印度全境并向外传播到斯里兰卡与孟族地区。

第三次结集的记录仅保存在南传佛教的文献中,没有其他资料可供印证,故有学者对这次集结持怀疑态度。根据南传佛教的资料,这次集结发生在阿育王时代,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集合了一千名阿罗汉,历时九个月完成。根据著有《印度佛教史》的平川彰等学者研究,这次集结的成果可知的仅为《论事》的成立和向境外传教,故即使在历史上存在这次集结,其范围也仅在分别说部内,如果《论事》如《岛史》等传说那样是这次集结中所作,就其涉及到的部派观点而言,其时代当在公元前二世纪。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典籍中也有着阿育王时代其他部派进行自己的第三次结集的记载。

佛教典籍中记载了,中印度摩揭陀国弗沙蜜多罗毁灭佛法,和西北印的三恶王灭法等事件。印度史记载巽伽王朝开国君主华友一面压制佛教,一面致力复兴婆罗门教。印度-希腊王国米南德一世信仰佛教。

相关

  • 性传播疾病及感染性感染疾病(英语: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STI),又称性病(英语:Venereal Disease, VD)或花柳病,描述因性行为(指阴道性行为、肛交和口交)而传播的疾病。大多数的性感染疾病一
  • 烟酰胺烟酰胺(英语:Nicotinamide)是烟酸(维生素B3)的酰胺。主要用于防治糙皮并口炎、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问题。烟酰胺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且是维生素B族中的一员。烟酸
  • 萨克逊人撒克逊人(英语:Saxons,德语:Sachsen),日耳曼蛮族之一,早年分布在德国境内的下萨克森一带,公元5世纪入侵不列颠岛。中文史学界以“撒克逊人”指登陆不列颠岛的部分,也就是盎格鲁撒克逊
  • 汪达尔人汪达尔人(Vandals)是古代一个东日耳曼部族,在民族大迁徙中于429年占领今北非突尼斯一带,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公元455年,他们从海上出发,并于6月2日洗劫了罗马城。公元533年,东罗马帝
  • 文明病文明病(又称都市病,俗称富贵病)为一群疾病的通称,当国家变得更工业化及人类活得更长寿时,这些疾病就会更常产生,其包括有阿兹海默病、动脉硬化、肿瘤、肝硬化之慢性肝病、慢性阻塞
  • 伊曲康唑伊曲康唑(商品名为斯皮仁诺),发明于1984年,是一种三唑类(英语:triazole)抗真菌剂,适用于真菌感染的病人。这种药物一般口服或静脉注射。伊曲康唑的作用机制与其他氮唑类抗真菌药物一
  • 善导寺坐标:25°02′44″N 121°31′29″E / 25.04556°N 121.52472°E / 25.04556; 121.52472善导寺(英语:Shandao Temple),全名为财团法人台北市净土宗善导寺,位于台湾台北市忠孝东路,
  • 恭亲王和硕恭亲王(满语:ᡥᠣᡧᠣᡳᡤᡠᠩᠨᡝᠴᡠᡴᡝ ᠴᡳᠨ ᠸᠠᠩ,穆麟德:Hošoi gungnecuke cin wang,太清:Hoxoi gungnequke qin wang),是清朝亲王,前后共有两个互无关系的系统。一是
  • 奥塔哥地区奥塔哥大区(毛利语:Ōtākou,英文:Otago),位于新西兰南岛东南部,面积约12,000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二大地区。奥塔哥首府是达尼丁。旅游名城皇后镇亦在此区内。位于区内的奥塔哥大学(
  • 恩斯特·特勒尔奇恩斯特·特勒尔奇(德语:Ernst Peter Wilhelm Troeltsch 1865年2月17日-1923年2月1日)德国自由派新教神学家,宗教哲学和历史哲学作家,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家,宗教史学派(英语:Histor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