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斑核

✍ dations ◷ 2025-02-23 10:20:26 #蓝斑核
蓝斑核(Locus Coeruleus),简称蓝斑,亦称青斑核,是位于脑干的一个神经核团。其功能与压力反应有关。菲力克斯·维克-达吉尔最早发现了蓝斑这一解剖构造。蓝斑位于第四脑室底,脑桥前背部。蓝斑是脑中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部位。蓝斑中的神经元主要为中等大小的神经元。蓝斑的蓝青色是由于其中的黑色素颗粒。蓝斑中的这种神经黑色素(Neuromelanin)是由去甲肾上腺素的聚合所产生的。这与基底核的黑质通过聚合多巴胺产生神经黑色素的现象类似。蓝斑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投射很广。其目标区包括脊髓,小脑,下丘脑,丘脑的中继核团,杏仁核,端脑基底部,以及大脑皮质。蓝斑产生的去甲肾上腺素对脑的大多部位具有兴奋性作用,从而加强觉醒状态,并预备脑的神经元对未来刺激的响应。据某些估计,蓝斑内的单个神经元可以通过其巨大的轴突分支激活几乎整个大脑皮质。蓝斑接受下丘脑的传入。下丘脑是机体内稳态的控制中心。扣带回和杏仁核也向蓝斑投射,从而使得某些情感刺激能够激活蓝斑的神经元。此外,小脑和中缝核也对蓝斑投射。蓝斑还接受来自以下这些脑区的输入有:(1)前额叶内侧,该输入为兴奋性,长期性的,并随着脑和机体活动程度的增加而增强;(2)旁巨细胞核(Nucleus paragigantocellularis),其功能是整合自主神经系统和环境信息;(3)舌下前置核(Nucleus prepositus hypoglossi),该连接与注视功能有关;(4)下丘脑外侧,该连接对蓝斑产生兴奋作用。蓝斑与压力反应密切相关。应激反应激活蓝斑神经元,增强其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增强前额叶的认知功能,提高动机水平,并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心,进而提高交感神经活动并抑制副交感神经活动。蓝斑的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和焦虑等有关。

相关

  • 四天工作制四天工作制是一种工作场所或学校使其雇员或学生每星期上班或上学四天而非传统的五天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既有可能是因为弹性工作制,亦有可能是为了减少成本。2008年,美国犹他
  • 黏着小带黏着小带(Adherens junction/zonula adherens),亦称“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系一种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该结构多位于闭锁小带下方,环绕上皮细胞顶部。该结构中间
  • 子宫切除手术子宫切除术(hysterectomy)指的通常是由妇产科医生进行的切除子宫的手术。它可分为整个(包括整个子宫和子宫颈)或部分切除。在普遍的情况下,切除卵巢需要与切除子宫手术同时进行。
  • 演化的证据此条目为生物演化的证据。查尔斯·达尔文在生物学家中第一个科学地论证了生物的演化,并汇集了系统分类学、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证据,说明如
  •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俄语: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1894年7月9日-1984年4月8日),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体的发现者之一,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8
  • 赭曲霉赭曲霉(学名:Aspergillus ochraceus)是属于散囊菌目发菌科曲霉属的一种真菌,可生长在土壤、药材、虫草、蚂蚁、羊粪、野果、霉腐物等基物上。该种分布于中国、荷兰、阿根廷、澳
  • 五谷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有“五谷丰登”的说法。其内容主要有两种。除了五谷外,还有六谷、九谷的说法,五谷说之所以占上风,可能和五行思想的兴盛有关。
  • 非维生素辅因子(英语:cofactor)指与酶(酵素)结合且在催化反应中必要的非蛋白质化合物。某些分子如水和部分常见的离子所扮演的角色和辅因子相当类似,但由于含量不受限制且普遍存在,因此不归
  • 板桥坐标:25°00′35″N 121°27′33″E / 25.0096703°N 121.4590989°E / 25.0096703; 121.4590989板桥区(台湾话: Pang-kiô-khu;客家话: Piông-khièu-khî;旧称枋桥、摆接)为台湾
  • 柽麻菽麻(学名︰Crotalaria juncea L.、英文名︰Sun Hemp)别名︰印度麻、太阳麻、赫麻、大金不换、自消容、兰铃豆,为豆科蝶形花亚科猪屎豆属的常见绿肥植物。原产于印度,台湾于1930年代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