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伯恩施坦

✍ dations ◷ 2025-04-25 14:31:00 #爱德华·伯恩施坦

爱德华·伯恩施坦(德语:Eduard Bernstein,1850年1月6日-1932年12月18日)是一位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家及政治家。1872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后来在外流亡数年,任几份社会主义杂志的编辑。在英国伦敦遇到恩格斯,并受到费边社的影响。1901年回到德国,成为了修正主义(进化社会主义)的理论家,是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如放弃资本主义经济即将崩溃的思想)的第一批社会主义者中的一个。伯恩施坦设想出一种社会民主的类型,将个人的创新精神与社会的改革结合在一起。他曾担任几届的议员(1902~1906、1912~1916、1920~1928),启发了社会民主党的许多改革计划。

伯恩施坦于1850年1月6日出生在普鲁士王国柏林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起初是白铁匠,后来做了火车司机。伯父阿隆·伯恩施坦(英语:Aaron Bernstein)是著名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科普作家,所写的科普作品对儿时的爱因斯坦有很深影响。由于家境困难,1866年,还未中学毕业的伯恩施坦进入银行做学徒。四年后学徒期满,他进入柏林的一家银行当职员,从1871年直到1878年。

他的政治生涯开始于1872年,那年他成为了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的一员。1875年,他在哥达同奥古斯特·倍倍尔及威廉·李卜克内西准备了“统一党国会”()。

从1878年起,伯恩施坦就作为社会民主机构的私人秘书在苏黎世工作;1888年,由于来自普鲁士的压力,他被驱逐出瑞士来到伦敦,并且和恩格斯开始有了密切的联系。

在1880年到1890年之间,伯恩施坦发表了名为“社会民主”的杂志;1891年,他成为了爱尔福特纲领的作者之一。从1896年到1898年,他发表了一系列标题为“社会主义的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导致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关于修正主义的争论。伯恩施坦还在1899年写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的任务》一书。该书与奥古斯特·倍倍尔,卡尔·考茨基及威廉·李卜克内西的观点有强烈的冲突。罗莎·卢森堡在1900年的论文《改革还是革命?》也与伯恩施坦有不同的观点。

1901年,随着禁止他回国的禁令的取消,伯恩施坦回到了德国,并且于1902年-1918年期间担任德意志帝国议会的一员。1913年在一次军备制表的投票中,他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翼分子投了反对票。1915年7月他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他成为了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USPD)的创始人之一。直到1919年他一直都是USPD的成员,然后他重新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从1920年到1928年,伯恩施坦再次成为了德国议会的成员。他于1928年退出了政坛。

1932年12月18日,伯恩施坦逝世于柏林。在柏林舍嫩贝格有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他从1918年一直到逝世一直生活在这个地方。

爱德华·伯恩施坦的许多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所推断出来的某种必然性完全相反,他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掌握了一个与马克思主义完全不同的武器,即民主。没有民主,劳动者本身既会给别的阶级带来灾难,也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枷锁。针对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他提出了在资产阶级宪政民主的框架内通过议会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行性;针对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他指出了绝对的公有制将会造成劳工劳动积极性不足,生产过程官僚主义化,从而产生新的剥削阶级的可能;针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他表达了这将会成为新的专制统治的必然规律;针对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中心论,他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有可能会违反人道主义,剥夺其他社会阶层的平等权利,通过制造新的不平等进而连工人自己的权利也将得不到保障。而解决这一切马克思主义弊端的途径,除了民主别无它法,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社会主义如果没有民主,就会产生新的不平等,也会导致剥夺自由的专制统治,而专制统治是对人道主义和人权最大的威胁。

伯恩施坦这一改良主义的思想,就是通过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会给其实践带来那些违反民主、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的基本元素,来保证社会主义的顺利实现。但是伯恩施坦的观点却并没有及时被整个社会主义运动所接受,他历经排斥和否定,特别是在第二国际结束,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和马列主义极左派长期将他称为无产阶级的敌人,称其为“从内部窃改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者”,并冠以“走狗、内奸、叛徒、工贼”之类的头衔。

《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1899年)是伯恩施坦最重要的作品,它主要反驳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的预测。在其中伯恩施坦指出马克思的预测并没有被论证,他认为尽管资本家产业的集中过程很显著,但它并没有成为普遍现象,并且资本的所有权变得更加分散。他还指出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些缺陷。

伯恩施坦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尽管是一个非正统的,因为他反对工会和生产商合作社),他同时认为社会主义是可以通过资本主义而实现,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的灭亡而实现(工人会逐渐争取到权利,因此他们痛苦的根源就会消失,同样革命的基础也会消失)。马克思认为,自由贸易既是资本主义最快的成就,也是资本主义的结束,但伯恩施坦却把贸易保护主义看成是一种反对进步的行为,因为它保护的是少数人,却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伯恩施坦认为德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只是为了政治的权益,它将德国与世界隔离(尤其是英国),造成了一种让德国与世界产生矛盾的自给自足的糟糕局面。

伯恩施坦还被认为是最早的对同性恋采取同情态度的社会主义者之一。"

相关

  • 海佛烈克极限海佛烈克极限、海夫力克极限(英语:Hayflick limit),又称海佛烈克现象(Hayflick phenomenon),指的是一个正常的人类细胞群体,在细胞分裂停止前所能分裂的次数限制。经验证据(英语:Empir
  • 情绪障碍情感障碍,亦称情绪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疾患,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IV TR) 中,对于诊断患疾的归类。此类患疾的特点在于人心情上的混乱不安。在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
  • 桌面排版桌面出版(英语:Desktop publishing,DTP)是指在个人电脑上运用版面设计技巧来创建文档(以供印刷)。桌面出版软件可以生成布局,并生成在印刷质量上可以与传统排版和印刷相媲美的文本
  • 时间逻辑在逻辑中,术语时间逻辑被用来描述为表现和推理关于时间限定的命题的规则和符号化的任何系统。它有时也被称为时态逻辑,这是 Arthur Prior 在1960年代介入的基于模态逻辑的特殊
  • 习俗习俗是指在地区社会文化中长期形成之风尚、礼节、习惯以及禁忌等的总和,民间的风俗又称作民间习俗。风俗的涵括范围很广,可以包括食、衣、住、行、娱乐、社交、恋爱、性爱、生
  • 调味品调味料或调味品是指加入其他食物中,用来改善味道的食品成分。如果细分,调味料可以分为作料和佐料。作料指的是在烹调食物之前和过程中加入的调味料,比如腌制食物的料酒、炒菜时
  • 曼尼普尔语曼尼普尔语,又称梅泰语(Meitei-lon/ꯃꯤꯇꯩ ꯂꯣꯟ;又名Meitei-lol/ꯃꯤꯇꯩ ꯂꯣꯟ、pangal-lol或Manipuri/মনিপুরি,又或Meithei/মেইথেই)是印度东北部喜马拉雅山
  •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主要分为四大理论体系: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前两大主义体系
  • 济州岛济州岛(朝鲜语:제주도/濟州島 Jeju do */?)是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的本岛,位于朝鲜半岛西南,在朝鲜半岛南部西南海域、东海和黄海之间,人口约66.6万人,面积1845平方公里,是韩国最大的
  • 中度多刺神经元中型多棘神经元(英语:Medium spiny neurons,简称MSNs),也称纹状体棘状突起投射神经元(英语:spiny projection neurons,简称SPNs)是一种特殊的丙胺基丁酸神经元(英语:GABAergic)抑制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