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英语:Khitan、Catai或Cathay)是中世纪欧洲国家对中国的称谓之一。是长期以来蒙古人、中亚突厥人、东斯拉夫人和中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错误认识,而且多为模糊之词,称呼也不统一,在众多关于中国的叫法中,部分欧洲国家曾使用契丹。俄罗斯、乌克兰人、哈萨克斯坦、维吾尔人至今仍在各种场合使用契丹一词,但汉族人不喜欢被维吾尔人称为契丹人(Hitay)。第一个称中国为契丹的是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此书将元朝称契丹。但真正使欧洲人为中国给定统一专名的是意大利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他在1605年寄给意大利的信函中断定中国就是马可波罗的“契丹”。
Китай从词源上讲来自辽代国号“契丹”。这一词义因13世纪蒙古的西征逐步扩大,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通过蒙古人转手给欧洲人,该词泛指中国。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地区以及与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交往的国度,都已习惯用Kitai来称中国。公元1404年西班牙公使克拉维约赴撒马尔罕觐见帖木儿汗在《克拉维约东使记》用契丹来称呼中国。大部分欧洲人从15世纪开始称中国为契丹,这并非源自契丹强盛之故,俄罗斯从伊凡三世(1440年-1505年)开始学习西方文化,俄罗斯按照当时欧洲部分国家的习惯称中国为契丹。在金帐汗国时期,很多突厥语和蒙古语的词根和词汇进入了古罗斯的语言,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而俄罗斯受鞑靼蒙古的桎梏近250年,加上蒙古帝国武力强盛,国祚长久,也按照蒙古人的习惯称中国为契丹。
契丹人虽然只控制了中国边缘部分地区,但延续两个多世纪的统治,加上其统治范围东起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有效地隔断了中国南方与中亚和西亚的直接联系。因而,西方自然得出了契丹是真正中国主人的误解。这种对契丹长期统治的误解和夸大,亦深印在同时代的亚洲人脑海中,直到辽朝灭亡之后,这种看法还延续了很长时间。
“契丹”这一称号在由东向西的传播中逐渐演变:
现时突厥语族和斯拉夫语族的多数语言中仍把中国称为“契丹”,如俄语中的Китай。在英语中,由“Khitan”演变而来的“Cathay”也是中国的雅称,但多用于诗歌中。这个词语在汉语中有时被译为“国泰”,如国泰航空(Cathay Pacific)、国泰电影院(Cathay Theatre)等,另外上海的华懋饭店被译作Cathay Ho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