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菊石

✍ dations ◷ 2025-04-25 05:26:24 #杆菊石
见内文杆菊石(学名:Baculites)是生存在白垩纪海洋中的一属菊石,壳形接近笔直,只有壳上尖端最早期的壳阶部分还维持盘卷。它们于白垩纪晚期遍布世界各地。杆菊石可以长达2米,相信它们在水中是头向下垂直生活的,以触须在海床上搜索食物。由于壳的另一端并没有平衡物,所以学者认为这是杆菊石唯一可有的形态。不过近期的研究发现,一些杆菊石物种可能会以较接近水平的方向生活在靠近海面之处。杆菊石的外壳初期是以盘绕形式生长,直径约为1厘米。当它们成熟时,壳就会笔直的生长。成年杆菊石可以长7厘米至2米。从壳的同位素分析,相信杆菊石是生活在水柱的中间部分,并不接近海床或海面。在一些地层中,杆菊石十分普遍,估计它们是一大群生活的。但是,它们的化石分布却不及直角石稠密。雄性杆菊石的长度只有雌性的三分之一至一半,壳上的棱纹也较浅。它们的壳也像其他菊石目菊石一样有住室,住室内藏有气体来保持它们的浮力。这些住室之间有连室细管,与头部连接。动物自身则在最末及最大的住室中,可以控制每个住室的气体水平及浮潜。分隔住室的隔壁与外壳互接,互接处有缝合线。不同的杆菊石物种有不同的缝合线纹。杆菊石化石非常脆,一般发现时都已经断裂。普遍是断成两截或分成几片,往往断裂处都是位于缝合线。杆菊石及其余白垩纪壳形笔直的菊石目菊石很多时候会被人们与直角石及杆石混淆。杆菊石与直角石的外壳都是长管状,在石市场也同样普遍。但两个分支是分别地在不同时代演化成长管状,且直角石的时代比杆菊石长很多。此外直角石的缝合线较简单,而杆菊石的则较复杂。至于杆石的化石则较为稀有罕见。

相关

  • 磷酸盐磷酸盐(phosphate,符号:PO3−4),是磷酸的盐,在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地质化学上是很重要的物质。磷酸盐离子是一个多原子的离子,其实验式是PO43−,而分子量是94.97。它包含一个磷
  • 耳部耳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二十八个(六划的则为第十一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耳部归于六划部首。耳部以左、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
  • 氦核作用氦核作用 (或α作用、α反应)是两种核聚变的类型之一,能将恒星的氦转换成重元素,另一种即是3氦过程(3α反应)。 当3氦反应进行时只需要氦的参与,而一旦有一些碳产生,能消耗氦的其他
  • 朊蛋白朊毒体(英语:prion,发音为/ˈpriː.ɒn/;又译为普利昂、蛋白质侵染因子、毒朊、感染性蛋白质、普恩蛋白等)是一种具感染性的致病因子,能引发人类及哺乳动物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朊
  • 巴特那巴特那(Paṭnā,印地语:पटना,旁遮普语:ਪਟਨਾ),又译帕特纳,为印度比哈尔邦首府,隶属于巴特那县,古称华氏城,2001年人口1,376,950,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希腊历史学家和外交家麦
  • 50味觉感受器,类型2,成员50,TAS2R50 是一个人类基因组中TAS2R50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苦味味觉感受器的一员。
  • 吕贝克吕贝克(德语:Lübeck),位于德国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第二大城市。历史上曾是汉萨同盟的“首都”。1987年,“汉萨同盟城市吕贝克”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
  • 同源异型域结构 / ECOD同源(异形)框(英语:Homeobox),或称“同源匣”是某些影响动物、真菌及植物发育的基因所拥有的一段DNA序列,拥有同源框的基因称作同源异形基因,统称同源异形基因家族。这段
  • 杨宝峰杨宝峰(1957年11月27日-),吉林松原市前郭县乌兰塔拉乡人,药理学家,沈阳药科大学学士、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硕士、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博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教
  • 国际音标表以下给出国际音标表。国际音标是由国际语音学学会设计和维护的标准化标音系统。表内成对的元音分别为不圆唇/圆唇。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右边的是浊音。阴影区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