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里派

✍ dations ◷ 2025-04-25 05:12:33 #卡特里派
卡特里派(Catharism),又称为纯洁派(Cathari,又译迦他利,名称源自希腊文Katharoi,“清洁”的意思),是一个中世纪的基督教派别,受到摩尼教思想的影响,兴盛于12世纪与13世纪的西欧,主要分布在法国南部。由于该教派于1145年传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Albi)城,因此又称阿尔比派(法语:Albigeois,英语:Albigenses)。卡特里派原本起源于巴尔干半岛,大约于1145年传入阿尔比,其前身本来是罗马帝国晚期中的摩尼教。当时西方的摩尼教没有全然消失。因东西方世界的接触,包括东罗马帝国皇帝将保罗派与波各米勒派从保加利亚地区逐出,这两派就往西方传去,又因为十字军兴起,使在西方还未消失的摩尼教再度兴起,且与这些传入西方的派别融合,产生出卡特里派,影响延伸到的地方包括巴尔干半岛、北意大利及法国南部。11-12世纪左右,卡特里派盛行于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成为以法国为活动中心的派别。后来法国北部以及德意志也有它的踪迹,这新摩尼教的教徒就被称为"Cathari"——“纯洁者”的意思。1179年被教皇亚力山大三世宣布为异端。教皇英诺森三世曾经屡次想要同化卡特里派,但是最终还是失败。1209年,英诺森三世发起阿尔比十字军来进行武力镇压,讨伐整个法国南部的异端,一直到1229年──英诺森三世死后十三年,战争才结束。此次暴力镇压经历20年(1209-1229)。自此,中古世纪后期的卡特里派全被异端裁判所除灭,至14世纪末期,该派逐渐消失。经过数十年的战争后,卡特里派信徒大为减少,经文手稿大多被焚毁,组织体系大伤元气,教中富有经验的教士所剩无几。此后,卡特里派的活动转入地下,活动范围主要在比利牛斯山脉一带,1310年,卡特里派在该地区的复兴运动领袖皮埃尔和雅克·奥蒂埃兄弟被捕后处以极刑。由于受到宗教裁判所的打击,意大利北部的卡特里派在13世纪60年代绝迹。1330年后,宗教裁判所的文献中关于卡尔里派的记载和出现次数微乎其微。卡特里派在朗科多地区最后一个“纯洁的精英”纪尧姆·贝利巴斯特在1321年被宗教裁判所施以火刑。卡特里派在十二世纪以及十三世纪于西欧相当活跃。此派怀有双重信仰,跟摩尼教及诺斯底主义有渊源关系,主张灵魂高于肉体的二元论。他们信仰两个神,一个是创造无形的精神世界的神,属于善神。一个是有形的物质世界的神,属于恶神。善神造灵魂,恶神造肉身,善与恶不断斗争。这两个神的观念与以前的摩尼教是一样的。卡特里派认为这恶神是圣经旧约时代的神,这恶神把人的灵魂囚禁在这属物质的尘世身体里,在这物质的世界里,死不是一种解脱,只是灵魂循环进入到另一个人或兽的身体里,卡特里派视一切的物质为恶,这世界是充满各种疾病、痛苦、情欲,所以这物质的世界当然是恶的。卡特里派不认为耶稣是神,只视之为最高的受造者,他们认为耶稣来到这世上就是要带离他们脱离这物质的世界,解放他们脱离这可悲的循环,启示他们得救的真理。而基督是赐生命的灵,他在这尘世中只是一个形相,基督不是为女人所生,所以没有人的成分,其肉身不具实体,所以既没有死亡,也无升天。甚至连圣灵也只是受造者,只是众灵(包括天使和人的灵魂)之首。卡特里派甚至认为当时的教牧界也是与世界同流合污,所以不是基督的代表,因此反对教阶制度和神职人员拥有财产,也不认为圣事具有效力。卡特里派主张不杀生,他们的信徒分为全徒与信徒两种,全徒必须要全体都遵守斋戒、节欲、不说谎、不发誓等条规。他们是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宁死也不放弃他们的信仰。一般的信徒在禁欲的清规上是不用遵守的,但是要完全尊重全徒,全徒的命令要完全的遵守。

相关

  • 过敏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
  • 聚酮聚酮(英语:Polyketides)是一类由细菌、真菌、植物与动物所生产出来的次级代谢产物,这类物质对生物的发育生长而言非必要,但可用于防卫或细胞间的沟通。聚酮是源自乙酰基(acetyl)与
  • SGHWR蒸汽发生重水反应堆 (Steam Generating Heavy Water Reactor,SGHWR)是英国一种商用核反应堆的设计。该型反应堆中子减速剂为重水,冷却剂则为轻水。冷却剂和沸水反应堆一样在反应
  • 阿斯匹灵中毒阿司匹林中毒,又被称作水杨酸中毒, 指的是急性或慢性的水杨酸中毒,大多是阿司匹林。 最常见的症状是耳鸣、恶心、腹痛以及代偿酸中毒的呼吸急促。 这些症状在早期可能并不明显,
  • 胶原纤维胶原蛋白(collagen) 占哺乳类动物总蛋白质约20% ,也是人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它有很强的伸张能力,是韧带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也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
  • 印度-伊朗语族印度-伊朗语族(英语:Indo-Iranian languages,或Indo-Iranic languages),又称雅利安语族(英语:Aryan languages)是印欧语系今日仍在使用的语言中最东方的一族,下分为印度-雅利安语支、
  • 波你尼波你尼(IAST:Pāṇini;天城文:पाणिनि,意思是“波你人的后代”)是来自古代南亚健驮逻现在巴基斯坦地区的古代梵语文法家。(fl. 公元前4世纪)。他著名于对梵语语法学的贡献,特别
  • 左肺动脉肺动脉肺部的动脉,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肺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动脉不同,肺动脉中运输的是去氧血而非带氧血液。肺动脉携带去氧血由右心室打出,在肺部交换气体后,打入左心房
  • 阿尔伯特·冯·科立克阿尔伯特·冯·科立克(德语:Rudolf Albert von Kölliker,1817年7月6日-1905年11月2日),瑞士解剖学家与生理学家,线粒体的发现者。
  • FeOsub4/sub四氧化铁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FeO4,结构简式为(O2)FeO2,其中铁的氧化态为+6。它是铁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1987年时由金属铁制成的阳极在强碱性溶液中溶解制得,也有用激光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