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褂

✍ dations ◷ 2025-04-04 11:34:56 #清朝服装,满族服饰,外套

马褂(满语:ᠣᠯᠪᠣ,转写:),在清代文献中称行褂,是中国清代及民国男式服装之一,被视为一种外套或夹克,套在满式长袍外面穿用,与长袍/长衫合称“长衫马褂”或“长袍马褂”。马褂有袖(无袖的称作马甲),分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一般长度到肚脐,袖长到肘部。材质上有单、夹、皮、纱、棉等种类。

马褂在顺治年间多为满族人穿用,至清康熙雍正年间,流行全国。在清朝,明黄色的黄马褂是特赐给有军事功劳者、对皇家有功劳者、或者武艺高强的军人与精于打猎的武士,代表皇帝的恩典。所以其他人不得随便穿用明黄色的黄马褂。

是满族人的衣装

马褂是清朝官员制服的一种,在《清朝通典》内长与坐齐的褂子称为行褂,设计上方便骑马时穿着。满清皇帝的制服分为朝服、龙袍、常服褂、行褂、常服袍、行袍。行褂比常服褂短。满清官员的制服分为“朝服”、“常服”、“行服”和“雨服”几种。当中行服是出外时所穿,而马褂(亦称为“行褂”)即行服的一种。据《大清会典》定制,清朝皇帝、王公大臣及文武品官的行褂形制相同,但以面料的颜色区分等级。皇帝和亲王色用石青,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护军统领等色用明黄。在八旗之四正旗中,除正白旗、正红旗和正蓝旗副都统之行褂色各如旗色外,正黄旗副都统的行褂为金黄色。

马褂的颜色和用料皆与穿著者的阶级有关,当中黄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只有皇帝近身的侍卫,或者获皇帝特别赏赐者才可以穿着。皇帝、亲王的常服行褂则用石青色。

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民国元年十月初三)。男子常礼服采用中西两式,即《服制》中所指的甲乙两种。《服制》中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公布《服制条例》,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

在台湾,参加正式传统宗教祭典时,主祭、陪祭者多会穿着马褂。近年来参加佛教式丧礼的家属由传统披麻戴孝改为穿着黑色马褂。

根据清官规定,有四类人可以穿着淡黄色的黄马褂:

相关

  • 西俄勒冈大学西俄勒冈大学是美国俄勒冈州的一所公立大学,1856年设立。学生约6千人。旧名西俄勒冈州立大学。
  • 环卫工人垃圾收集员是受雇于政府组织或私人公司,到住宅、办公室、店铺等收集垃圾,让垃圾可以集中处理,送往循环再造、堆填或焚化的人。他们会把垃圾送上垃圾车,由垃圾车把垃圾运到指定地
  • 高棉高棉帝国(高棉语:អាណាចក្រខ្មែរ 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
  • 台语民族泰语民族或泰民族、泛泰民族是说壮傣语支语言民族的总称。这些民族不仅语言相近,而且多数有相似的传统习俗,如住干栏式建筑与生活在河谷低地(通常不超过一千米的闷热潮湿低地)、
  • 北港北港镇(台湾话:.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 Pak-k
  • 九十九岛九十九岛(日语:九十九島/くじゅうくしま Kujūkushima */?)是日本的溺湾群岛,位于长崎县佐世保市和平户市一带的北松浦半岛(日语:北松浦半島)西侧沿岸。九十九岛全域皆属于西海国
  • 侏獴侏獴(学名:Helogale parvula),是非洲的一种小型食肉动物,属于獴科。侏獴是一种典型的獴,尖头,小耳,长尾,肢短,爪长,比一般的獴要小许多,一般体长18-28厘米,体重210-350克。体毛柔软,一般为
  • 罗汉果罗汉果(学名:、monk fruit、luo han guo),俗称“神仙果”,是葫芦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其叶心形,雌雄异株,夏季开花,秋天结果。原产于中国南部和泰国北部。所述植物长成的果实,在中国被
  • 质光关系质光关系是天文物理中显示恒星光度与质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式。以公式表示的关系是:此处的⊙和⊙是太阳的光度和质量,并且1 <  < 6。在主序带上的恒星,通常  = 3.5。 这个方
  • 米托利厄斯 (俄勒冈州)米托利厄斯(Metolius)是美国俄勒冈州杰斐逊县的一座城市,人口约635人(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