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
✍ dations ◷ 2025-10-20 06:16:28 #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
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是指中华民国的县改制为直辖市后,原本管辖的山地乡随之改制而成的地方自治团体,与自治区类似。由于直辖市之下的区依法并未拥有地方自治权,为解决山地乡改制为区后,丧失原有部落自治与地方自治权力的问题,透过修正《地方制度法》,特别将改制为直辖市后,山地乡改制而成的区定为“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且准用同法之乡、镇、县辖市相关规定,使其得以拥有地方自治权限,延续原住民族既有的部落自治传统文化,达到尊重台湾原住民族文化的美意。山地原住民区长及区民代表为民选。“山地乡”源自于日治时期的“蕃地”,战后初期改制为乡。为尊重原住民自治精神,山地乡乡长除比照普通乡、镇、县辖市长,由乡民依法选举产生外,亦于《地方制度法》中规定须为具有原住民身份者才可担任。然而从2010年开始,若干县直接改制为直辖市(如台北县改为新北市),或透过县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辖下的山地乡也同时与其他乡、镇、县辖市一并改制为直辖市管辖的“区”。依《地方制度法》原有的规定,区并非如同乡、镇、县辖市属于地方自治团体,当时由山地乡改制而成的区,也因此无法继续保有地方自治的权限。相关舆论促使内政部与相关部会及地方政府研议修正《地方制度法》,并由立法院于2014年1月14日三读通过相关修正条文。当中增列专章规范“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明文规定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为:“直辖市之区由山地乡改制者,称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以下简称山地原住民区),准用乡镇制度为地方自治团体,设区民代表会及区公所,分别为山地原住民区之立法机关及行政机关,依本法办理自治事项,并执行上级政府委办事项。山地原住民区之自治,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准用本法关于乡(镇、市)之规定;其与直辖市之关系,准用本法关于县与乡(镇、市)关系之规定。”。目前共有6个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分布上以高雄市最多,共3个。各直辖市原住民区皆已颁定地方通行语。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人口最多者为桃园市复兴区,人口11,971人。
相关
- 丁酸丁酸,又称酪酸,是化学式为CH3CH2CH2-COOH的羧酸和短链饱和脂肪酸,存在于腐臭的黄油、帕马森干酪、呕吐物和腋臭中。丁酸带有难闻的气味,味先辣后甜,与乙醚类似。10ppb浓度的丁酸
- 溶血溶血反应泛指红血球的不正常分解死亡的现象。溶血是指红血球的细胞膜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因素受损破裂,内部的原生质从细胞漏出令红血球死亡的现象。“溶血反应
- 文字史文字的发展是渐进发展的,在文字发展出来之前,已有许多的原始文字(英语:Proto-writing)出现,这些原始文字处于从无文字向有文字的过渡阶段,它们和文字最大的差别在于这些符号通常不
- 微绒毛微绒毛(英语:microvillus)系上皮细胞游离面由细胞膜与部分细胞质构成的指状突起。其轴心由一束平行的微丝构成。微丝束对微绒毛的形态起到了支撑作用。该结构可以起到扩大细胞
- 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或生物分解,是由微生物把某些物质以化学分解成自然元素。该术语通常在关系到生态环境、废物管理、生物医药、自然环境(生物修复)。现在,可生物降解一词常用于环保产品,表
- 75号州际公路75号州际公路(Interstate 75,简称I-75)是美国州际公路系统的一部分。南端在佛罗里达州海厄利亚(迈阿密近郊)与826号佛州州道和924号佛州州道交汇,北至密歇根州苏圣玛丽(经苏圣玛丽
- 害虫有害生物(Pest)泛指所有会对人类或人类日常生活关注的物种有害的动物或植物。这些人类关注的物种可能是禽畜业、农业或林业相关的物种。家居中会对人类造成滋扰的物种亦属于“
- 单一管理区单一管理区(英语:Unitary authority),全名为单一层级行政管理区,又可称权力一元化机构或单级化行政区等,是一种地方管理形式,它是合并上级(如“郡”)和下级(如“区”)两级政府的功能和
- 核酸双螺旋在分子生物学中,双螺旋是指由核酸(如DNA和RNA)的双链分子所形成的结构。核酸复合物的双螺旋结构是它的二级结构的结果,并且是确定其三级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个术语因詹姆斯·
- 椴树属椴树属(学名:Tilia)植物统称椴树,属于锦葵目锦葵科椴树亚科,旧时分类于椴树科(Tiliaceae)或田麻科。椴树是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1米;单叶互生,常有星状毛或单毛,有锯齿或缺齿,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