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漆
✍ dations ◷ 2025-11-02 07:53:48 #生漆
漆,又名大漆、木漆、土漆、国漆、山漆等,是一种从漆树皮层采集的乳白色黏稠性汁液,是一种天然涂料,主要由漆酚(含量约40%~70%)、漆酶、树胶质和水分等组成。具有黏接、加固、调合颜料、涂饰、硬化成膜、防护保护等功能。漆是漆树的树脂,每年割漆的时间为4月至8月,以三伏天割取的漆液质量最佳。因盛夏时水分挥发快,阳光充沛,漆树长得最好。每天日出前是割漆的好时间,先用蚌壳割开漆树皮,然后将里面一层的木质切成斜形刀口,将蚌壳或竹片放在刀口下方,让漆液沿着它流下来,并用木桶盛起来。漆可以制成漆器。漆器制作可以木、竹为“胎”,将干燥的竹木加工成合适形状,再刷上多层生漆。偶然也用陶、瓷、铜为胎,也有直接以漆为胎的。生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漆液。生漆的主要成分是漆酚,容易引起皮肤过敏,但放置干燥后就变得无毒。漆液刚流出时呈乳白色,凝固后变为棕红,久放又会氧化变黑,“漆黑”一词就来源于此。熟漆是指经过日照、搅拌、渗入桐油氧化后的生漆。红漆是指在漆中添入朱砂而成的朱红色的漆。漆液因为黏着性强,不仅有黏连、加固功能,并能在空气中在漆酶的催化作用下干固成薄膜,质地坚硬、能耐酸、不易剥离,因而能保护器物不破坏。将半凝固的生漆涂抹在器物表面,可使其防水防腐,长久不坏。漆液产生的薄膜光滑细腻,可在漆中加入各种色料,用来在器物表面作图示或绘画纹饰,以美化器物。自古以来漆液一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广泛被使用来接着材料及涂料。在新石器时代前期的中国已经制作漆器,比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瓜棱形朱漆碗,距今6000年。商周时期,人们已开始种植漆树。庄子在《人间世》中有语:“漆可用,故割之”,是中国最早关于采割生漆的记载。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宣称,生漆就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工业塑料”。
相关
- 弓形虫弓形虫(学名:Toxoplasma gondii),亦称为弓浆虫、弓虫,或连同种小名一起称作龚地弓形虫,是肉孢子虫科弓形虫属的唯一物种,属于寄生性生物。已确定的宿主是猫,而弓形虫的携带者包括了
- 黑色黑色是具有多种不同文化意义的颜色。黑色可以定义为没有任何可见光进入视觉范围,和白色正相反,白色是所有可见光光谱内的光都同时进入视觉范围内。颜料如果吸收光谱内的所有可
- 附生植物附生植物,又称附着植物、着生植物,是植物在其它活体植物上面生长或是依附的现象。这种关系通常多数与较高阶的植物有关,然而表生细菌、真菌(表生菌)、藻类、地衣、苔藓,以及蕨类也
- 种子扩大培养种子扩大培养简称种子扩培是发酵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最
- 奄蔡奄蔡(上古汉语拟音:;英语:Alans,或 Alani,也拼为 Alauni 或 Halani)为古代中亚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又作阖苏,1—3世纪中叶的 东汉三国时期也称阿兰聊(中古汉语拟音:)或阿兰。他们族源是塞
- 平面偏振光偏振(polarization)指的是横波能够朝着不同方向振荡的性质。例如电磁波、引力波都会展示出偏振现象。纵波则不会展示出偏振现象,例如传播于气体或液体的声波,其只会朝着传播方向
- 托马斯·杰斐逊托马斯·杰斐逊(英语: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年─1809年)。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及美国开国元勋中最具影响力者
- 长江br /文明长江文明是长江流域各区域文明的总称,是汉文化的一部分,与黄河文明并列为汉文化的两大源泉。长江文明区域之广、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都堪称世界之最,包括有江苏和上海大
- 吉奥克威廉·弗朗西斯·吉奥克(William Francis Giauque,1895年5月12日-1982年3月28日),美国化学家,1949年因对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时表现出的性质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在加州大
- 手伸肌支持带使手或手指伸直的肌肉九条伸肌在腕部拉住手背,或使手指伸直。它们与手部屈肌是拮抗的,主要位于前臂的上侧。这些伸肌具有长,在腕部由一条称为伸肌支带的韧带维持在适当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