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莎王朝(英语:House of Windsor),1917年起为英国与其它英联邦王国的王室,其前身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之夫阿尔伯特亲王及其长子英王爱德华七世一支的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温莎王朝的父系祖先为韦廷家族,后来其中一个分支被分封到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即今日德国的图林根州),该分支便自此以国为王朝名,但保留韦廷作为私人姓氏。
该分支的数位王子通过婚姻或获选多国国王,如葡萄牙、比利时和保加利亚国王等。1840年2月10日,英女王维多利亚和她的表弟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亲王艾伯特结婚,萨克森—科堡-哥达这个德国姓氏就此带入英国王室。
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驾崩,其长子继位为爱德华七世,爱德华成为第一位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君主。
欧洲历史上由于经历多年复杂的贵族联姻,欧洲各国的君主,常有亲戚关系,尤其是表兄弟的关系。1914年8月4日,英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意志帝国作战。但英国王室却有着德国姓氏萨克森-科堡-哥达,令英国人觉得不满。为争取民意,1910年登基的英王乔治五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为表明与有亲戚关系的德国君主血战到底的决心,在1917年7月17日颁布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将英国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为一个典型的英国姓氏——“温莎”,不再采用祖父艾伯特的德国姓氏“哥达”,这一举动得到大量民意支持,可说是众望所归。温莎一名来自温莎堡,是英国最古老的王宫之一,据闻由英王征服者威廉选址奠基的。
温莎王朝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皆成功令英国成为战胜国。而另一方面,英殖民帝国在二战后迅速瓦解,殖民地陆续宣布独立,令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大不如前,陆续失去爱尔兰国王和印度皇帝等称号。但透过各种妥协方式,令英国在前殖民地区的影响力依然举足轻重。这些妥协包括成立英联邦,和允许一些国家独立自主,但仍奉英王为国家元首。直至今天,仍有15个国家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其中包括在全球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西方大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令英王至今依然为名义上统治最大面积领土的君主。
1936年,英王爱德华八世退位,其弟约克公爵继位为乔治六世。但英王乔治膝下仅有两位公主,令英国王室再次面临改朝换代。但英王乔治的长女,即日后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婚姻为事情带来转机。
1947年12月20日,伊丽莎白与其三表哥希腊王子菲利浦结婚。而菲利浦王子在结婚同年的3月18日,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并仿他舅父蒙巴顿公爵,将姓氏改为蒙巴顿。
婚礼后蒙巴顿公爵提出英国王朝将来改名为蒙巴顿王朝的要求。这个要求被伊丽莎白的祖母玛丽王太后否决。她更要求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爵士将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后裔姓氏和王朝名号将维持温莎的议案提交国会,国会其后于1952年4月通过决议。玛丽太王太后去世后,女王于1960年发布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其后裔的姓氏将为蒙巴顿-温莎,王朝名号保持温莎。此举令温莎王朝得以延续。当然,这个决定是暂时的,女王的继任人可以随时会同枢密院发布御令,推翻这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