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图罗·巴雷亚

✍ dations ◷ 2025-08-17 11:44:09 #1897年出生,1957年逝世,移民英国的西班牙人,西班牙小说家,西班牙传记作家,20世纪男性作家,西班牙记者,西班牙语作家,英语作家

阿图罗·巴雷亚·奥加松(西班牙语:Arturo Barea Ogazón,1897年9月20日-1957年12月24日)是20世纪西班牙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新闻工作者。西班牙内战后流亡至英国,直至去世。

出生在巴达霍斯的一个下层家庭。父亲是一位征兵官,40岁早逝。一家人生活在马德里拉瓦皮耶斯区,母亲在曼萨纳雷斯河为士兵们洗脏衣服。他被舅舅收养,进入教会学校上学,曾在校刊《马德里人》上发表过文章。后来,舅舅过世,他来到一家珠宝店做学徒,后来成为里昂信贷银行马德里分行的一名职员。

后来,他通过义务征兵在休达和摩洛哥服役,参与了里夫战争,直到升至陆军工程师兵团的中士军衔。1924年结婚,生了四个孩子,但最终离婚。

随着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成立,他加入了社会党的劳动者总联盟,并协助组织创建了一个文员工会。内战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共和区负责外国记者的新闻审查官,这一职位为他提供了观察战争进展的有利视角。约翰·多斯·帕索斯在1938年《时尚先生》杂志发表的文章,以“废寝忘食”来形容巴雷亚的工作状态。在马德里围城战期间,他加入了拉丁美洲广播频道,每晚讲述马德里在围困期的日常生活。他遇到了奥地利女记者伊尔莎,1938年结婚。

由于内战后期共和军面临的不利局面,他和妻子开始了流亡生涯。1939年3月抵达英格兰,后来开始在英国广播公司的国际电台西班牙语频道工作,也写下了不少作品。他在白马谷附近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

在西班牙的巴达霍斯、梅里达和诺韦斯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西班牙街道;马德里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广场。

他还是阿曼达·维尔的非小说作品《西班牙内战:真相、疯狂与死亡》中的主线人物。

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被国际评论界公认是反映西班牙内战的杰作,但巴雷亚却认为他对西班牙充满了“误解”,只是“海明威的西班牙”。

他的著名作品是自传三部曲《一个叛逆者的锻炼》。首先出版的是英文,1951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版西文。1985年,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连续剧,在西班牙播映。

第一部《锻炼》是巴雷亚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在马德里度过的青少年时代,回忆了当时马德里下层百姓的生活。第二部《道路》叙述了在里夫战争中的经历。第三部《火焰》则结合个人经历,记录了西班牙内战马德里围城战的场面。

相关

  •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英语: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为遗传工程、转基因、基因修饰)是一种使用生物技术直接操纵有机体基因组、用于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的技术。包括了同一物种和跨物种的基
  • 芦丁芦丁(英语:Rutin,也叫芸香苷、路丁、络通或槲皮素-3-O-芸香糖苷)是黄酮醇槲皮素与二糖芸香二糖(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之间形成的糖苷。在巴西芸香(Dimorphan
  • 打稻草人稻草人论证(英语:straw man)或稻草人谬误、攻击稻草人、刺稻草人、打稻草人是曲解对方的论点,针对曲解后的论点(替身稻草人)攻击,再宣称已推翻对方论点的论证方式,是一种非形式谬误
  •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欧陆法系英文:delict,普通法英文:tort),是指人侵害他人权利或利益的行为。虽然有很多行为同时属于侵权行为及犯罪,但他们是截然不同的范畴。犯罪可理解为违反对整个社会的
  • 巴洛克画派巴洛克绘画是指巴洛克艺术运动中的绘画流派。巴洛克绘画在1600年左右开始形成气候,在整个17世纪到18世纪初的艺术界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作品特征为富有丰富而浓重的色彩和大
  • 行星际空间外层空间,亦称外太空、宇宙空间,简称空间、外空或太空(英语:outer space),指的是地球大气层及其他天体之外的虚空区域。与真空有所不同的是,外层空间含有密度很低的物质,以等离子态
  • 考德威尔县考德威尔县(英语:Caldwell County)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西北部的一个县。面积1,228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77,415人。县治勒诺 (Lenoir)。成立于1841年1月。县
  • 玛希玛·乔杜里玛希玛·乔杜里(印地语:महिमा चौधरी,英语:Mahima Chaudhry,1973年9月13日-)是印度女演员及前模特儿,主要出现在宝莱坞电影。她最为人所知的电影是她1997年和沙·鲁克·罕
  • 天使与魔鬼 (电影)《天使与魔鬼》(英语:),是根据丹·布朗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于2009年5月14日起在全球陆续上映。虽然《天使与魔鬼》小说的故事背景与出版时间都早于《达芬奇密码》,但导演朗·
  • 林清江林清江(1940年12月2日-1999年12月29日),台湾云林县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毕业,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国立高雄师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