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甬江小片
✍ dations ◷ 2024-12-22 23:24:03 #甬江小片
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通行于宁波大部分地区以及舟山群岛全境。其分布的主要地域为唐朝至民国时期的宁波府域,包括现宁波市所属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奉化区、象山县和余姚市丈亭、陆埠以东,慈溪市观海卫镇以东及宁海县岔路以北地区,以及舟山市全境。余姚、慈溪两市西部地区(原绍兴府余姚县)属临绍小片,宁海县岔路以南属台州片。宁波和舟山两市辖地内,诸口音十分接近,内部一致性很高。宁海、象山两县是宁波话和台州话的方言连续体,两者没有明显分界,现公认的大致分界是从宁海县岔路镇到象山县石浦镇一线。宁波话分布区内有慈溪观海卫镇的燕话(属闽语)与象山县爵溪街道的爵溪话(属官话)两个历史方言岛,舟山海岛有零星闽语人群分布。随着近代移民的关系,宁波话对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的上海话也有较大影响,“阿拉”一词即出自宁波话。以下声韵调系统以宁波老派城里话为准。宁波话有36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
:宁波话有几十个韵母(包括自成音节的),因为各地/各派别韵母分合情况不同所以数量略有浮动:甬江小片北部(原鄞县、镇海县、定海县和慈溪县辖域)各方言点单字调高度一致。主流(中老派口音)有7个单字调,阳上并入其他声调(主要是阳去)。少部分方言点的老派有八个声调,主要集中在舟山。宁波话的人称代词比较丰富。
单数人称代词根据语气和使用情况的不同,分为普通、强调、弱化三类。复数人称代词则甚少有强调或是弱化的语气。在使用缩略表达的情况下,语气与普通无异。在实际日常中,宁波话使用者经常会使用虚拟主语“人(niŋ)”,而把人称代词当做句子的话题。比如:
我人勿大爽快。(我不太舒服?)
渠人阿里去该勒啦?(他到哪里去了?)
尔人怎介滑稽,会忖出该种介事体来个讲渠。(你怎么这么搞笑,居然会想出这种事情来。)
以上的例句形式比较像普通话“大象鼻子很长。”,“大象”为话题而“鼻子”为实际上的主语。老派宁波话的指示代词如下:该(kiɪʔ/ɪʔ)可以单独作主语宾语,也可以直接接修饰的名词;而宕(dɔ̃)不可以,必须后接量词或方位词后才能使用。
另外在少部分地区,有另外一个并用的近指代词:的 tiɪʔ,不过频率较低。疑为该(kiɪʔ/ɪʔ)的变音。
在表示远指和近指的对比时,宁波话使用“介……既……(ka…… tɕi……)”的句式,比如短语“一晌介一晌既(一会儿这一会儿那,形容难伺候)”。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宁波话的各地都有该(kiɪʔ/ɪʔ)的指示范围扩大、逐渐取代宕(dɔ̃)的趋势。
变化快者如宁波城区新派,远指近指皆为该(kiɪʔ/ɪʔ),仅在极少数强调很近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宕(dɔ̃)。
相关
- 新喀里多尼亚面积国家领袖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 以下资讯是以2011年估计新喀里多尼亚(法语:Nouvelle-Calédonie),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是法国在大洋洲西南部的一个特别集体(Collectivité sui ge
- 支链氨基酸支链氨基酸(英语:Branched-chain amino acid)是指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三种分子结构中侧链具有分支结构的氨基酸。在运动界常作为增强肌肉力量的补充剂。
- 鍶5s22,8,18,8,2蒸气压第一:549.5 kJ·mol−1 第二:1064.2 kJ·mol−1 第三:4138 kJ·mol主条目:锶的同位素锶(Strontium,旧译作鎴)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Sr,它的原子序数是38,
- 天选之人选民是指各种自认为“被神所拣选的人”。常常被视为是神挑选,实现天命(例如在地上充当先知)的人、甚至是一个受神喜爱的族群。这个词汇特别是用以指以色列人,因为在《旧约圣经·
- MgSOsub3/sub亚硫酸镁是亚硫酸的镁盐,化学式MgSO3。其最常见的水合形式有6个水分子,使其成为六水合物MgSO3 ·6H2O。加热到40 °C(104 °F)以上时,将脱水成三水合亚硫酸镁(MgSO3 ·3H2O)。 无水
- 少尿寡尿(英文:Oliguria),指排尿的量比正常人少。寡尿的定义因年龄差异而有所不同。寡尿通常是异常肾功能的最早征兆。
- 刺绣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同时,刺绣与养蚕事业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刺绣又可以称为丝绣,并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与使用蚕丝的国家。根据
- 落叶松属落叶松属(学名:Larix)是松科下的一个属,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落叶松属约有10-14种。
- 贝塞麦转炉炼钢法贝塞麦转炉炼钢法最早源于工业革命,是平炉炼钢法发明之前首个从生铁大规模生产钢的廉价工艺,以英国发明人亨利·贝塞麦的名字命名。贝塞麦1855年取得该工艺的专利。不过在1851
- 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是一种,广泛地说,描画真实历史人物和真实事件与虚构的对话和小说故事讲述技术的使用编排在一起的文学体裁。小说家杜鲁门·卡波特在《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