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温实验堆

✍ dations ◷ 2025-11-11 17:10:21 #核反应堆,核电反应堆类型

超高温实验堆(UHTREX)是美国一座实验性质的反应堆。1959年,该反应堆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建成,并作为一个实验性电站一直运行到1971年退役。 在设计上,该反应堆属于高温气冷堆,使用石墨作为减速剂,氦作为冷却剂。

超高温实验堆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有别于一般的高温气冷堆。其一是超高温实验堆的出口温度可达1,300 °C以上,比高温气冷堆的出口温度更高,有利于提高换能效率。另一点是其设计中冷却回路会受到裂变产物的污染,以简化反应堆设计并降低成本。这在安全上可能有不利影响。 超高温实验堆的目的就在于评估这些优缺点的利弊。 该反应堆于1969年实现满功率发电。

超高温实验堆是美国核热火箭计划的后续研究。

超高温实验堆堆芯是一个由固体石墨构成的垂直空心圆型缸体,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旋转。

缸体直径为70英寸(1.78米),内径23英寸(0.58米),高39英寸(0.99米)。堆芯有312个燃料通道。这些通道以15度的间隔均匀地分布在堆芯周围,分为13层,每层有24个通道。每个通道最多可容纳四个燃料元件。更换燃料时,只需要把堆芯旋转到含有被更换元件的通道,推入一个新的元件。用过的乏燃料元件会被推出堆芯,通过乏燃料通道跌落到反应堆底部等待收集。在满功率下,该反应堆每天更换一到六个燃料元件。其频率取决于燃料元件的浓缩度和孔隙度。这个设计能产生3兆瓦的热能。

一般核反应堆通过包覆燃料颗粒、将燃料颗粒密封在燃料棒内或通过独立的管道输送冷却剂来防止冷却剂直接接触燃料颗粒。这样可以防止冷却剂的污染。但密封燃料组件的缺点之一包括裂变产物在燃料元件内积累。裂变产物中的一些核素会妨害裂变反应,在大部分燃料被用完之前导致产热效率下降。此时反应堆便需要重新加注燃料。保持燃料和冷却剂的分离也会带来设计上的挑战。比如,冷却剂所需的金属管道只能在远低于其熔点的温度下运行,从而降低了反应堆的最大理论热效率。如果没有金属管道的限制,反应堆理论上可以在高于大多数金属熔点的温度运行。

超高温实验堆使用空心圆柱体的多孔碳压塑燃料元件,圆柱体外没有其它包覆层。其制造方法比较简单。首先将用硝酸铀酰水溶液浸渍多孔碳圆柱体,经过空气干燥然后在转化炉中焙烧,将硝酸铀酰分解为氧化铀。这些氧化物颗粒紧密的附着在多孔石墨基体中。这种燃料元件的制造成本比其它类型的燃料要低很多。其主要优点是,除了可达到的高温外,多孔的石墨可以使裂变产物中大部分中子毒物从燃料棒中迁移出来,被冷却剂带走,最终经过滤而清除。因此,燃料棒有更高的燃烧利用率(最高可达50%)。这远高于常见的轻水堆。

超高温实验堆的主要缺点是,整个主冷却回路——包括所有泵、压缩机、风机、热交换器等等和冷却剂本身——会受到裂变产物的严重污染。超高温实验堆没有二回路。燃料棒摩擦而产生的石墨粉尘会拥塞甚至破坏机械的正常运转,导致停堆。一旦堆芯发生泄漏,可能对人员和环境构成重大危害。由于污染,超高温实验堆无法停堆进行换料,只能使用远程在线换料。

大约在同一时期,前苏联设计并兴建了大量建设简单、造价低、易维护但不注重冗余性和安全性的RBMK反应堆,并最终酿成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从长远来看,为追求低成本、大功率而牺牲安全绝非可取的设计思想。因此超高温实验堆在封堆之后,基本无人问津。相比之下,高温气冷堆虽然出口温度稍低,但安全性更有保障,近年来在新核电站建设中受到重视。

相关

  • 趋磁细菌趋磁细菌(英语:Magnetotactic bacteria,缩写MTB)是细菌中的一个多系群,由Richard P. Blakemore于1975年发现,能感应地磁场的磁感线。为达到这一功能,这些细菌拥有一个叫作磁小体的
  • 拉克沙群岛拉克沙群岛(马拉雅拉姆语:ലക്ഷദ്വീപ്;印地语:लक्षद्वीप,),又译拉克代夫群岛,是印度最小的中央直辖区,位于阿拉伯海,喀拉拉邦西边。群岛包括12个珊瑚岛,3个珊瑚礁,和
  • 胜利广场胜利广场(Place des Victoires)是巴黎的一个圆形广场,位于巴黎皇家宫殿东北方不远处,第一区和第二区交界处。在广场中心,是国王路易十四的宏伟的骑马雕像,以庆祝1678-79年签订《奈
  • 包立方程式泡利方程或称薛定谔-泡利方程,为描述带有自旋1/2的粒子在与电磁场相互作用下的修正方程(自旋1/2粒子例如电子)。在此之前,用以描述粒子行为的薛定谔方程则未考虑到粒子自旋的性
  • 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安东尼与克丽奥佩托拉是莎士比亚所作之悲剧,首次公演时间可能在1607年,目前所知最早的印刷版本是1623年的第一对开本。剧情是来自于汤玛士诺斯(Thomas North)翻译普鲁塔克所著之
  • 货币上的格言列表本列表罗列了各种出现在货币上的格言。
  • 阮秉谦四配 颜回 · 孟子 · 曾参 · 孔伋日本 藤原惺窝 · 林罗山 · 室鸠巢 新井白石 · 雨森芳洲朝鲜 薛聪 · 权近 · 吉再 · 安珦 · 李穑 李滉 · 王仁 · 李
  • 戴尧天戴尧天(?-17世纪),又名戴昶,字无雎,安庆府怀宁县人,一作徽州府休宁县人,明朝政治人物。戴尧天在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成进士,获授工部主事,负责修筑南京都城。当时南直隶
  • 韩建韩建(855年-912年8月15日),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今河南省许昌市),晚唐军阀,最终成为篡唐的后梁的下属。他最为知名的是于乾宁三年(896年)至光化元年(898年)在自己的军部华州控制唐昭宗及在
  • 波束赋形波束赋形(Beamforming)又叫波束成型、空域滤波,是一种使用传感器阵列定向发送和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技术。 波束赋形技术通过调整相位阵列的基本单元的参数,使得某些角度的信号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