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水车

✍ dations ◷ 2025-08-23 22:59:24 #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又名龙骨车、翻水车、翻车、踏车,为中国古代引水工具,作为种植灌溉及排水之用。龙骨车在中世纪传入日本,江户时代京畿地方农民已普及使用。

龙骨水车约始于东汉,相传为汉灵帝时毕岚发明。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故水车亦有“孔明车”之称。三国时发明家马钧也曾予以改进,隋唐时已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龙骨水车之名出自民间,南宋陆游在《春晚即景》中写道:“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宋代农业扩张时期,龙骨水车技术获得提升及更加普及,苏轼的《无锡道中赋水车》一词中道出了了龙骨水车的经典形象:“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水车之所以做成龙骨状,是因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对龙王的信仰。

二三十年前,中国大陆偏远地区的农村农用水泵尚未普及使用之时,农田灌溉还经常使用这种木制的汲水装置。

主要由木链、水、刮板等组成,节节木链似根根龙骨,因此古代民间称之为龙骨水车。龙骨水车适合平原地区使用,提水高度在1~2米左右,或从输水渠上直接向农田提水,是用于灌溉的辅助设施。用于井中取水的龙骨水车是立式的,水车的传动装置有平轮和立轮两种以转换动力方向。提水时,一般安放在河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把河水提升到岸上,进行灌溉,这种设施极大地提升了古农们的灌溉效率。

最初的龙骨水车是用人力转动的,南宋初年,有发展为以畜力驱动的龙骨水车,唐朝还有以水力作为驱动的水车。

这种水车结构合理,可靠实用,故流传至今。直到近代,随着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龙骨水车作为灌溉器械现在已被电动水泵取代,而其链轮传动、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现在一些机械上也有体现和应用,如海岸、港口用于疏浚河道的斗式挖泥机上回转挖泥的泥斗,就是从水车的提水翻板脱胎而来。

相关

  • 虾,俗称虾子,是多种生活在水中的长身甲壳亚门节肢动物的共同泛称,其具体语义可变。一般语境中虾多指软甲纲十足目下的真虾下目与枝鳃亚目;在较严格的语境中可能仅指代真虾下目或
  • 伊利诺伊州议会大厦伊利诺伊州议会大厦(Illinois State Capitol)是美国伊利诺伊州议会的开会地点和伊利诺伊州政府的办公场所,现在的伊利诺伊州议会大厦于1869年开始修建,在1889年竣工,是第六代建筑
  • 后人群关系学派后人群关系(Later Human Relation)学派亦称“组织民主论”(Organizational Democracy)。后人群关系学派受“人群关系”启蒙但是不满其学派以效率、生产力的理念。后人群关系
  • 柏兰柏兰(英语:Pran,1920年2月12日-2013年7月12日),全名Pran Krishan Sikand,印度著名资深电影演员,曾赢得多个电影奖项,以从1940年代至90年代在宝里活演大奸角而著名。他从1940-47年曾演
  • 城市意象《城市意象》是美国城市理论家凯文·林奇在1960年出版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对波士顿、泽西市和洛杉矶进行的为期五年的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是观察者如何获取城市信息,并用它来制作
  • 葛培义葛培义,清朝人,清朝政治人物。葛培义曾于1889年接替凌焯任华亭县知县一职,1890年由吴成周接任,后又再任该地知县两次。
  • 喜马拉雅 (电影)《喜马拉雅》(法语片名:)是1999年法国导演艾瑞克·瓦利(Eric Valli)执导的、法国、尼泊尔、瑞士和英国四国合拍的一部剧情冒险片。片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藏地高原人的生活方式及传
  • 逼死坡逼死坡,又名篦子坡、升平坡。在今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山西麓金蝉寺后,今华山西路中段陡坡地带。因吴三桂缢死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于坡头金蝉寺,时人称为逼死坡。清朝定名为升平坡。16
  • 笹野惠笹野惠(日语:笹野 恵),日本女编剧。出身于福岛县。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粗体字表示说明剧本统筹。
  • 张继邹张继邹(?-?),山东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道光十八年,登进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担任清朝广州府南海县知县。后由冯源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