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列什基伽勒

✍ dations ◷ 2025-02-23 20:00:37 #埃列什基伽勒
其他传说在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埃列什基伽勒(楔形文字:DEREŠ.KI.GAL,“Ereshkigal”,“冥世女主宰”)是伊里伽尔(Irkalla,地府或阴间)的女神,别名基伽勒(Kigal)。有时,她的名字直接就叫伊里伽尔,与希腊神话中对哈得斯之名的使用一样,两者都是地下世界的统治者。埃列什基伽勒是地下王国中唯一可制订法律并作出裁决之神。她的主神庙位于库塔城(Kutha)。苏美尔赞美诗《伊南娜下冥界》中涉及了伊丝塔女神与她的姐姐埃列什基伽勒。伊南娜/伊丝塔的冥世之旅及返回阳世,是有关埃列什基伽勒最被人广为熟知的神话。埃列什基伽勒是伊南娜/伊丝塔的姐姐,冬季大地景象的象征。埃列什基伽勒也是冥界中众神仰望的王后。她的出名主要通过两则象征季节变化的神话,但也许其目的在于说明某些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教义。在神话中,两姐妹统辖的范围截然不同,一个在阳世,另一个却在阴间。其中的一则神话讲:伊南娜下到地狱后,她的姐姐埃列什基伽勒接待了她,并将她扣留在她的王国中,为让自己脱身,伊南娜只好牺牲丈夫杜木兹(Dumuzi)以换取自己的离开。另一则神话是“瘟疫之神”内尔伽勒(Nergal)的故事。一次,众神举行宴会,冥世王后埃列什基伽勒因故无法出席,他们请她派神使纳姆塔尔(Namtar)去领取她的那一份。纳姆塔尔来到宴会上,众神全体起立,唯有内尔伽勒稳坐不动。埃列什基伽勒听说后大怒,要求把内尔伽勒捉到冥界来。纳姆塔尔三次到众神中间去寻找内尔伽勒,但内尔伽勒每次都藏在他的身后。后来纳姆塔尔终于认出内尔伽勒,把他押到冥界。虽然这则神话各版本有所不同,但在所有神话中,内尔伽勒最后都成为了埃列什基伽勒的丈夫。在后来的传说中,内尔伽勒被讲成是胜利者,让埃列什基伽勒成为了他的妻子,并当上了冥王。据推测,伊南娜下冥界的故事反映了从地狱逃身的可能,而内尔伽勒的神话则说明了冥界中两位统治者:一位女神和一位男神的和谐相处。内尔伽勒的出现体现了作为地府女王的埃列什基伽勒与给生者带来死亡的战争和瘟疫之神,并因此而成为地狱主宰之一的内尔伽勒相互融合的趋势。在某些版本的神话,埃列什基伽勒自己掌管着冥界,有时又与下属,她命名为古伽兰那(Gugalanna)的丈夫一道统治冥界。据说,她是被库尔偷走带到地狱的,在那里,不情愿地当上了王后。她是仑伽勒(Nungal)女神的母亲。她与恩利勒生的儿子是纳姆塔尔(Namtar)神;与古伽兰纳生的儿子是冥神尼纳祖(Ninazu)。

相关

  • 易忽略疾病被忽略的热带疾病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简称NTD) 是一类在发展中地区(如漠南非洲、东南亚及拉丁美洲)的低收入人群中,常见的由许多种不同疾病组成的热带感染疾病。这些
  • Nd4f4 6s22, 8, 18, 22, 8, 2蒸气压第一:533.1 kJ·mol−1 第二:1040 kJ·mol−1 第三:2130 kJ·mol主条目:钕的同位素钕(旧译作釢、鋖)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是Nd,原子序数是60,属于
  • 卡尔文途径卡尔文循环(英语:Calvin cycle,或简称卡氏循环,又译作开尔文循环)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梅尔文·卡尔文、安德鲁·本森和詹姆士·巴沙姆 3 人发现。梅尔文·卡尔文于1961年
  • 毛皮毛皮是指动物带毛的皮革,一般用于制作御寒服装,也有用于服装装饰部分的,有的动物保护组织认为不人道,组织抵制毛皮服装活动,美国于2000年颁布法律禁止进出口和买卖猫和狗的毛皮以
  • 巴西-印度巴西-印度关系指的是巴西联邦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之间的双边外交关系。巴西和印度两国都曾为葡萄牙帝国的殖民地,故此两国在很早以前就建立了关系。巴西与印度在国际贸易、气候
  • 明朝科技明朝科技主要介绍明朝在造船、天文、医学、数学及农学等方面的成就。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中晚明的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进步。中晚明科学著作众多,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
  • 基隆路基隆路,为台湾台北市东侧的南北向主干道之一,由于连接数条市区干道及快速道路(如北端环东大道及堤顶大道;中段台5线(忠孝东路)、信义路、辛亥路的国道三甲、台9线(罗斯福路)及南端的
  • 作用于中枢神经的抗高血压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的抗高血压药此类药物能够激动中枢神经α受体,当此类药物与中枢α受体结合之后,可以通过神经节减少外周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而产生降压作用。这类药物
  •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按照其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两种。外力作用是来自地表以外的作用,主要有流水,冰川,海浪,潮汐,生物,风力等等形式。其
  • 祝祷词祭文是为祭祀仪式所写作的文章,内容视乎祭祀的性质有所不同。例如感谢神明、祭奠死者或追怀感念等。祭文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只是助词。其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