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昌(1949年—),台湾艺术家,为台湾当代艺术代表性人物之一。初期风格以抽象形式描绘人体为主,变形的人体线条与器官是其特色。1980年代之后发展出线条书写的轮廓,1990年代风格渐趋以批判性、社会观察为主轴,2000年后则利用虚幻的真实来反讽、隐喻社会中虚伪的现象。他擅长用线性语汇来诠释、褒贬社会现象,揭露并挑战社政纷扰与文化现象。个展、联展逾140场次,地点遍及日本、美国、韩国、台湾等。
郭振昌1949年出生于台湾彰化鹿港。 就学时不顾家人反对坚持学画,高中一年级时加入李仲生画室,毕业后就读文化学院(今文化大学)美术系,于美术系一年级时即举办首次个展。但因七○年代时,台湾整体社会经济条件欠佳,而习画花费昂贵家庭经济无法负担,大学毕业后并未立即成为艺术家。80年代初期,郭振昌先于秋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任职,期间适逢台湾媒体印刷、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对应于当时流行的美国普普艺术概念。郭振昌于1989年离开秋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后,始担任全职艺术家。其成长背景融合台湾本土、中国传统、日本、以及西方现代等文化,为战后第一代艺术家,作品获国立台湾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及日本原美术馆等收藏。
受李仲生艺术观点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风格以抽象形式描绘人体,变形的人体线条与器官是此时期的特色。1976年至1977年间,郭振昌申请并获得美国亚洲基金会(英语:The Asia Foundation)的奖助,进行台湾田野调查工作,深入了解台湾文化、社会、美学及民间艺术,田野调查的经历,他将之运用并转化在作品中。
作品灵感受汉代绘画的影响,发展出黑色线描风格,创造出“东方”的艺术美学。在创作手法上,加入了立体主义艺术家毕加索的拼贴技法,在作品中出现了对比性、矛盾性,舍弃和谐的视觉效果。
此时期画风倾向东方线条、西方抽象、传统与现代,陆续于新的个展中发表新作,并增加台湾文化图像与宗教符号,如“八家将”脸谱,结合台湾当代社会文化议题。此时期的作品内容带有批判性,讽刺台湾的政治、社会、宗教与文化现象。视觉表现上试图在画布与画框上创造冲突美学。此时期亦透过立体拼贴的手法,运用现成物予以系统化,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
进一步利用虚幻的真实来反讽、隐喻社会中虚伪的现象。如2003年“偶然与巧合”展览,将通俗的造形语言及其原本直接而单纯的语意,经过翻转与重新演绎之后,集组成为一套个人图像学及语意系统。
除了延续以往的图像与风格外,在构图上增加了空间的纵深,并使用了压克力颜料和西画技法,以拟仿水墨风格的山水来呈现不同的风景。
郭振昌曾获美国“亚洲基金会”(The Asia Foundation)的奖助,协助其于台湾民间各地进行传统手工艺的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