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然后设语义
✍ dations ◷ 2025-10-29 05:06:11 #自然后设语义
自然后设语义 (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 NSM),又称自然语义后设语言,或是简称自然语义理论,是语言学当中语义学的理论之一,源起于波兰语言学者安德列杰‧波古斯洛斯基(Andrzej Bogusławski)的概念。主要理论创建者是澳洲籍波兰语言学家安娜‧维兹毕卡(Anna Wierzbicka),创于70年代早期(Wierzbicka 1972), 其先在华沙大学,后来以澳洲国立大学为学派的大本营。90年代后又与澳洲学者克里福‧高得(Cliff Goddard)继续合作拓展研究领域和方向(Goddard & Wierzbicka 1994, 2002)。自然后设语义学派着重于使用有限、简单、普遍的词汇概念作为语义元(semantic primitives或semantic primes),运用来把较为复杂的语义概念分析到最简单的概念,此种语义分析称为简约释意(reductive paraphrase)。自然后设语义广泛研究语言与认知、语言与文化等议题。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词汇语义、语法语义、措辞法、语用学,以及跨文化沟通等。这个理论强调语义学研究应该针对语义本身的描述,而非结构学派重视的语义关系或是形式语义学派重视的命题真假值。语义的描述要能够给出简单、清楚且无循环的定义,使用的后设语言应该是自然语言当中的语义元词,反对透过抽象逻辑式的后设语言来呈现,因为抽象的后设语言也还是需要透过自然语言去了解其定义。目前使用这个理论研究过的语言包括英语、俄语、波兰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欧洲语言,还有马来语(属于南岛语族)、日本语 、韩语、标准汉语、亚威语(Ewe)(属于非洲语言)、东克雷语(East Cree)(属于美洲语言)和杨固尼加加拉语(Yankunytjatjara)(属于澳洲语言)等等。语义元(semantic primes)是人类天生具有的最基本语义概念的单位,在不同语言当中有不同的形态表现,可能是一个单词或是一个词素。多个语义原词组合起来就构成更为复杂的语义概念。语义元词(exponents)则是语义元在某个语言当中的具体表达。要注意的是,这些语义元词在某语言当中可能是具有多个语义的多义词,但是在自然后设语义理论当中,只采用这些词的某特定语义而已。语义元在英语当中的语义元词举例如下:语义元词组合即可表达一些较复杂的语义概念,换而言之,复杂的语义概念可以透过语义元词进行简约释意,英语的例子如下(Wierzbicka 1972):自然后设语义理论不仅研究目标明确(非认知、非逻辑、纯粹语义),研究过的语言类型众多,研究的议题也逐渐扩大,加上引领的维兹碧卡和高得均为高产能的语言学学者,已经发展为语义学当中主流的理论学派之一,不仅主导了澳洲、新西兰地区的语义学研究,也提供了非美国式语义学研究的思考走向,具备有相当的潜力。然而,尚有争议之处。第一、语言是否完全以语义为核心有待印证,不免有从形式语法学派以句法为核心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可能性。第二、语义元的数量从早期14个扩增到64个,语义元的数量是否有限也令人怀疑。第三、从以语义为核心的理论还无法和其他领域研究接轨,例如音韵、句法、篇章等,在相容性上有极大的问题。换句话说,这个理论目前尚未发展成可以解释所有语言层面的语言学理论体系。语言学
相关
- 结核分支杆菌结核杆菌,即结核分枝杆菌(学名: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专性需氧微生物,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柯霍在柏林宣告它是结核病的病原体。他凭着此发现获得了1905年诺贝尔生
-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重定向至:
- 吡莫地韦吡莫地韦(VX-787,JNJ-63623872)是一种抗病毒药,被开发用于治疗流感。它可作为流感病毒聚合酶碱性蛋白2的抑制剂,并在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 β2微球蛋白1A1M, 1A1N, 1A1O, 1A6Z, 1A9B, 1A9E, 1AGB, 1AGC, 1AGD, 1AGE, 1AGF, 1AKJ, 1AO7, 1B0G, 1B0R, 1BD2, 1C16, 1CE6, 1CG9, 1DE4, 1DUY, 1DUZ, 1E27, 1E28, 1EEY, 1EEZ, 1EFX
- 氚氚(Tritium;符号:T或3H,注音:ㄔㄨㄢ;拼音:chuān)。亦称超重氢,是氢的同位素之一,元素符号为T或3H。它的原子核由一颗质子和两颗中子所组成,并带有放射性,会发生β衰变,放出电子变成氦-3,
- βsup+/supβsup+/sup在核物理学上,双β衰变(又称双重β衰变,英语:double beta decay)是一种放射性衰变,当中在原子核内的两颗质子同时变换成两颗中子,反之亦然。跟单β衰变一样,这个过程能使原子更接近
- 末次冰期末次冰期(英语:Last glacial period)是距今时间最近的一次冰期,发生于第四纪的更新世晚期,始于约11万年前,终于1.2万年前。末次冰期内,各地冰盖亦曾出现数次的进退。冰退称为间冰段
- 糖原糖原(英语:glycogen,又称肝糖、动物淀粉)是人类等动物和真菌储存糖类的主要形式;是多糖的一种,由葡萄糖失水(脱水)缩合作用而成。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作为动物和真菌的能量储存物质。
- 锤骨锤骨(malleus, hammer) 是人耳中锤状的小骨, 是三块听小骨(ossicles)中的一个,连接耳膜和砧骨。人的槌骨听小骨18周龄的人类胚胎的头部和颈部,图示其麦克尔软骨和舌骨板(阿尔伯
- 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捷克语:Pražská škola,英语:Prague school)又称布拉格语言学小组,是20世纪30年代受索绪尔影响,而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形成的一支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与哥本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