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菩提分法

✍ dations ◷ 2025-10-11 08:01:37 #佛教并称名词,佛教阿毘达摩术语,佛教名数37

菩提分法(巴利文:bodhipakkhikā dhammā、bodhapakkhiyā dhammā;梵文:bodhipakṣa dharma),有三十七项,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又译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助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

菩提,意译为觉,是觉悟的意思。分,有条件、要素的意思。法,是由释迦牟尼所发现、教导的修行法。字面上来说,菩提分法,意指成就觉悟的修行方法。

分(巴利语:pakkhiyā),字根来自于巴利语:pakkha或梵语:paksa,意指鸟类的双翼。由此字根引申,巴利语:pakkhiya,或梵语:paksya、paksika,原义为亲族的资助,有帮助、助益的意思。因此觉音在《清净道论》中,用巴利语:upakara来取代pakkha,解释它的意义为助成觉悟。那连提耶舍译《阿毘昙心论经》将其译为“三十七助菩提分法”。

在北传《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以及南传《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中,已提到菩提分法这个名词,但只有提到七菩提分法,也就是七觉支。虽然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和八道支都已经被提到,但并未被称为菩提分法,也未提出这些法可以被并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法。直到《增一阿含》以及《增一阿含》、《中阿含》的别出单经,才开始提到三十七菩提分或其同义词。

早期的各部派论典中,也未提到三十七菩提分,但已经开始对菩提分法进行汇整,如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昙论·非问分·道品》记载了佛陀说过种种道,并将菩提分法按增支法归结为:一种一支道,一种二支道,二种三支道,九种四支道,六种五支道,六种六支道,三种七支道,三种八支道,三种九支道,三种十支道,一种十一支道,涵盖了“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三种四支道,两种五支道,一种七支道和一种八支道。直到北传的《大毘婆沙论》及南传《弥兰王问经》、《清净道论》之后,才开始使用三十七菩提分这个名词。

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对此进行了解释,有说是相关契经年代久远而隐没了,还记载分别论者立“四十一菩提分法”,此外再加上四圣种。

菩提分法是佛陀自觉证道之法和最后付嘱之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分为七种:

相关

  • 接合菌门接合菌门(学名:Zygomycota)是一类真菌。 其孢子分为有性及无性两种,有性生殖为接合孢子,无性生殖为孢囊孢子;此门菌物的菌丝属于“无隔多核”。传统上依据形态将真菌分为接合菌门(Z
  • 膈膜膈膜可以指:
  • 博恩代博恩代是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城镇,也是楚阿帕省的首府,位于该国西部姆班达卡以东,市内有港口和机场设施,主要经济活动有渔业、农业、畜牧业,2009年人口36,158。
  • C04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C04(外周血管扩张剂)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
  • 隐变量理论隐变量理论(英语:hidden variable theory)又称隐变数理论,是由物理学家质疑量子力学完备性而提出的替代理论。历史上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而提出了海森堡不确定原理等限制,一别于经
  • 济源市济源市为中国河南省下辖的一个省直辖县级市(副地级市),也是河南省唯一的省直辖县级行政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与山西省接壤。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
  • 小浪底水库坐标:34°55′32″N 112°22′18″E / 34.92563°N 112.37168°E / 34.92563; 112.37168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村与济源市蓼坞村之间的黄河主
  • 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或原始基督教史论(德语:Zur Geschichte des Ur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恩格斯于1894年创作,1894年至1895年于《新时代(英语:Die Neue Zeit)》上发表的作品。该
  • ISO 4ISO 4(信息及文档——标题字词及出版物标题的缩写规则,英语: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 Rules for the abbreviation of title words and titles of publications)是规定
  • 东豫州十六国时期前秦太元五年(380年)十二月,始设立东豫州,任命毛当为东豫州刺史,镇守许昌。北魏/东魏/北齐沿袭,治新息(河南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