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国
✍ dations ◷ 2025-07-23 04:25:53 #天国
天堂,有时也称为天国,字面意思即天上的殿堂、国度,很多宗教和心灵哲学认为人死后的生命形式将存在的处所。一般认为,天堂通常是出于人对于生死无常的恐惧和因果报应观念的产物,但实际上在上古神话和原始宗教中,天堂的概念并未成型,如在早期华夏文明中,一般人死后要下到黄泉或回归自然,圣贤死后虽有升天的说法,但并没有关于天国的具体描述,关于天界只有“上帝”或曰“天帝”的抽象概念,认为其是主宰者,需要向其祷告和祭祀,这种观点在世界很多文明中都是相似的。进入人类信史时代后,在某些神话和宗教体系出现了天堂乐园的观念,如古希腊诸神所居住的乐土,但有学术观点认为,这似乎只映射了过去的黄金时代,或者是诸神所居住的地方,和人死后无必然的关系,并无人死后成为神升天的普通观点。直到约在三千多年前,宗教体系越发成熟,出现了新的教义,认为人死后,因为生前的行为,或给世人与神明正面的评价,得到后人的供奉为英雄和圣人者,可能能够与神在一起,或者到一个专属的场所中享福。这便是天堂观念的起源。如印度诸宗教(婆罗门教、佛教)等认为人的业主导着生死,生前多行善可以轮回入天界中享福;亚伯拉罕一神教皆认为,接受耶和华的旨意而在人间遵行,可得以升入天堂和耶和华同在;中国民间信仰在儒释道三教合流和敬天法祖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认为在世间行善助人者可以升入天界享福,尤其是在人间有大威望者,更是能够得到赏封做神仙界的官员,如体现在古代朝廷的封神行为;另如埃及神话、宗教中的雅卢,北欧神话、宗教中的英灵殿等,这些都是天堂在各地文化中的体现和雏形。在当今世界,由于基督教等一神教的影响力,当提及“天堂”时,人们多以耶和华的殿堂为原型进行想象和思考。但正如在汉语语境下,“天堂”或日语词源的“天国”词汇指称的多是一神教中的天堂,“天界”、“天庭”的形象又以玉皇大帝(或部分佛教徒眼中的帝释天神)和诸天兵天将为主,这种因词源、地域文化而不同的现象,在世界各国都有类似体现。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天堂、天庭、天界等都是同义语。早期华夏文明将居于天界的主宰神称为“上帝”、“天帝”、“昊天上帝”、“明明上帝”、“帝”等,是一个抽象概念。佛教传入后,儒释道三教合流,以及神话志怪小说的推动,民间信仰中的天界逐渐成型,即指与地上的人间相对的以玉皇大帝为天庭皇帝的神仙天界,神人两界,各守其道,相安无事,神仙有可能下凡到人间巡视赏罚。从三教共尊的文昌君神的经典《文昌帝君阴骘文》来看,天庭即是佛教中的忉利天,而此也被部分宗教徒所认同。在早期华夏文明中,一般人人死后会下到黄泉以生前的身份继续生活,或会回归自然(如《庄子》中记载的“鼓盆而歌”的典故),圣贤死后则会升天并“在帝左右”(如《诗经 大雅 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三教合流后,受佛教行善生天的因果轮回观的深刻影响,人们普遍相信,人死了会升天做天神享福,或者在人间修道成功可以飞升天界(如道教的羽化登仙、渡劫等);又由于祖先崇拜情节和敬天祭祖的传统的存在,人们同时相信,祖先的在天之灵会保佑自己在人间的子孙后代。儒教早期认为昆仑山的最高层,名曰天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扬雄甘泉赋》:“选巫咸兮叫帝阍,开天庭兮延群神。”后世则认为圣贤凭借著清气,死后会升上高天,与诸神上帝同在。在道教中,若人得道,就可成为神仙,可以进入仙境。《太平经》:“上善之人”,死后阴曹判官“著善籍之文,名之为善人之籍”,“行仰善,与天地四时五行合信,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当,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共进于天神。”天庭就是神仙的国度。又有以道教发源地青城山为地上天国都城的说法,《广黄帝本行记》:“青城,天国之都”。在道教中,天上设有以玉皇上帝为首的天庭,和民间信仰不同的是,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为众神之王,而在道教中,玉皇大帝的职能是承三清道祖(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按《云笈七签》“天地部”,天共有三十六层。佛教天界类似于天国但又有别,是借用了婆罗门教的观念。佛教认为天道是六道轮回之中的一道,借由在人间界时的修行程度,如禅定,或行善程度,死后轮回入下一世时,进入比较能享有福报的天上界,而生命完结后仍入轮回;唯一的解脱是涅槃,能完全脱离轮回,不受后有。佛教认为,相对于恶道和人道,天道可以享福,但长久来看福报并非永远,因此不鼓励信徒在死前发愿去六道之中的天界,而是希望信徒能在人间时借由修行得到救度,证到声闻阿罗汉及以上果位便不再入轮回。对于末法时代的修行人,靠自修不易成功证果,则可以选择发愿往生净土。我们的世界是秽土,五毒炽盛,而净土是由佛菩萨的愿力形成的,没有不善行,拥有非常适合修行人的环境。大乘佛教净土信仰当中,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最为有名,此外还有弥勒菩萨弥勒净土、阿閦佛妙喜净土、药师佛净琉璃净土等。净土的样貌依佛菩萨各自的本愿而各不相同。在印度教里面,因为有轮回的缘故,天界的概念不是很凸出并只是暂时的,而佛教是借用了其说法,要到下一个重生之后才可入,对于信奉印度教的信徒,热望的是永久的国度称为Moksha。Moksha被视为生死轮回的灵魂解脱,即是佛教所说的涅槃的原型,是一种个人的基本神性本性的重新确立,而这种确立可能包括与神的融合或神的加入。进入天国或地狱是由死亡之神阎罗王和他的因果会计师Chitragupta决定的。Chitragupta纪录一个人一生的好与坏行为。这里阎罗王和Chitragupta都是至高上帝Ishwara(神)的下属,也在祂的指导下工作。进入天界与否只依从人在前世的行为,而不受宗教信仰而约束。因为人的好行为,在天界便会享受成果。天界的统治者是因陀罗,而生活在这个国土也包括了同众多的天使。在印度教教义中不存在的类似一神教的天国。在圣经中,天国与天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堂就是“天”、“天上”(Heaven),天国就是“神的国”、“父的国”、“子的国”(Kingdom of God)。基督徒认为,天国是上帝掌权的国度。基督教中的天国来自希腊文Basileia,有王权、无上之权、统治之意。在圣经中,天国也被称为“爱子的国”(或称“父的家”)。基督徒认为进入天国是最美好的归宿。天国就在信徒的心里(路加福音17:21)。基督徒死后进入的乐园是暂时居住的地方,乐园不同于天国,也不同于天堂。当他们所等待的是最后上帝为信徒预备的天堂。一些基督徒认为天国只有在末日审判之后才能见到,而另一些则宣称可以在地上建立“人间天国”(如托马斯·闵采尔)。圣经启示录以及其他一些部分中的章节被认为是在描述天国在末日审判之后的建立过程,包括假基督出现、战争、饥荒、地震频发等等。圣经中可能与天堂和天国有关的称呼很多:主的圣所,天堂(希伯来书9:24;彼前3:22),圣徒的国度(雅各书2:5;太25:34),家乡(来11:13-16),安息日之处(来4:9-11;启示录14:13),城邑(来12:22;启22:27)。天国,亦译“天堂”、“乐园”,与“火狱”相对。指安拉为信教、行善、敬畏真主且履行教规者准备的后世永居归宿,是一个兼有物质、精神享受的永久和平的境界。主神居住的地方是高天原,而一般神所居住的地方称为常世国,而人死后也将到常世之国,其被说成是在海洋彼岸的乐土,神道对常世之国没有详细和公认的描述,死者也可能进去黑暗的冥界“黄泉”或最差的地狱“根国”,而一般认为死者生前的行为和去那里没有必然关系的,而是在于生者对死者的态度,如正当的葬礼、祭祀、供奉等更为重要。在古老埃及神话之中的雅卢(Aaru)(/ɑːˈruː/;埃及语:
相关
- 外科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外科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科目,主要研究
- 神经细胞神经元(英语:neuron),又名神经原或神经细胞(英语:nerve cell),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之一。神经元能感知环境的变化,再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的神经元,并指令集体做出反应。神经元占了
- 4-磷酸二乙基色胺4-磷酸二乙基色胺(英语:Ethocybin CEY-19 4-phosphoryloxy-DET 4-PO-DET)是生物碱裸盖菇素(4-磷酸二甲基色胺)的同系物,也是色胺家族中的一种半合成迷幻药物。
- 颅颅骨或者头骨、骷髅头是指人类或者许多脊椎动物的头部骨性结构。头骨之功能为支撑脸部,并保护脑部。头骨分为两部分:颅骨和下颌骨。一般所称之‘头颅’通常仅指颅骨,并未包含下
- 南岛语南岛语系(英语:Austronesian languages)是主要由南岛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世界现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语系,包括约1300种语言。其分布主要位于南太平洋群岛,包括台湾、海南
- 复方制剂复方制剂(medicine made of two or more ingredients;compound)(也作“复方”或“复方药”或“重方”)是方剂学名词,指几种化学药品或中成药或化学药品和中成药调配而产生的药品。
- 七<< 0 1 2 3 4 5 6 7 8 9 >>7(七)是6与8之间的自然数。
- 辈分家族指基于血缘、婚姻、生命共同体构成的利益集团,通常表现为以一个家庭为主构成的中心,如东亚社会的财团,多以一个家庭为背景所形成的企业集团;有时帮派内的不同派系也以家族称
- 摩尔气体常数气体常数(又称理想气体常数、普适气体常数,符号为 R {\displaystyle R} )是一个在物态方程中连系各个热力学函数的物理常数。理想
- 宣传模式宣传模式(英文:Propaganda model),由Edward S. Herman和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理论,以结构性经济原则解释大众传媒报道是无可避免会有偏见的原因。最先出现于两人的1988年著作《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