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贝托·埃科(意大利语:Umberto Eco,意大利语:,1932年1月5日-2016年2月19日)是一名意大利小说家、文学评论者、哲学家、符号学家和大学教授。除了严肃的学术著作外,著有大量的小说和杂文,长年给杂志专栏撰写以睿智、讽刺风格见长的小品文。最驰名的作品为1980年小说《玫瑰之名》(),他之后写了其他小说,包括《傅科摆》()和《昨日之岛(英语:The Island of the Day Before)》()。他的小说《布拉格墓园》()于2010年出版,在意大利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排行最高位。埃科生前任教于博罗尼亚大学,居住在米兰。
埃科出生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亚历山德里亚。其父古里奥是一名会计,一生中曾经被政府征召参加了三次战争。在二战期间,埃科与母亲乔瓦娜搬到皮德蒙特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居住。埃科共有12个兄弟姐妹。
埃科年轻时尊从父愿进入都灵大学学习法律,随后辍学,不顾父亲反对而改学中世纪哲学与文学。于1954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有关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的研究。其后埃科成为Radiotelevisione Italiana的文化部编辑,同时在都灵大学任教。
此间,埃科与一些前卫艺术家有密切的接触。这些人这对他以后的写作有重要的影响。
1962年9月,他与Renate Ramge结婚。Renate Ramge是一名德国艺术教师。
埃科于2016年2月19日晚上在他米兰的家中因胰脏癌而去世,他患了胰腺癌已经两年了。在他84岁去世时,他是博洛尼亚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自2008年以来一直担任该职位。
埃科的学术作品强调中世纪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异。对于此,他如此说:“(中世纪美学)在理论上是一个由几何与理性构架的有机体,然而在实践中却是一种完全不设框架的由形体与意象自然生成的艺术生命”。埃科于1959年发表了他的第二本书《中世纪美学的发展》(),一举奠定了他在中世纪研究与文学界的地位。
埃科的哲学论著大多都与符号学,语言学,美学与伦理学有关。
埃科的小说创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小说的情节都是令人眩晕的复杂。读者需要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教派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很难理解小说的内容,甚至完全迷失,不知所云。这和他的学者出身显然不无关系。因此他的小说被评论为典型的“知识分子小说”,翻译与阅读都需要很高的知识修养。
这本小说是以14世纪天主教方济各会进行改革的活动为背景。故事发生在一间北意大利的修道院中。书中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修士。主要的情节是一个连环谋杀案以及方济各会教会与教宗的辩论。故事的核心是修道院的巨型图书馆。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图书馆中所藏的秘密展开。作者将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概况通过一个类似福尔摩斯的人物用现代的政治经济观念几尽详细地展现出来。故事的结尾,巨型图书馆付之一炬。故事的主人公(此处他代表书的读者)试着用仅存的残破无序的资料重建图书馆。
小说出版后引起轰动,并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玫瑰之名》。
《傅科摆》是埃科的第二本小说。小说的剧本也是以中世纪的基督教发展史为背景。书中三个主人公都是现代米兰的小杂志社编辑。他们都对一个流传欧洲近千年的传说有非常大热情——这就是有关圣殿骑士的传说。三个主人公最开始仅仅是在玩一个以文字与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游戏”。后来他们发现他们被卷入这个游戏之中无法脱身,甚至有生命的危险。
这部小说以十七世纪欧洲各国为了航海霸权的需求,千方万计寻找经线的定位方式,并带出了本初子午线的定义,以及日际换日线的所在——区分“昨日”和“今日”的一百八十度经线。本书辅以当代的许多真实事迹与人物作为背景,比如法国的前后两任首相黎塞留和马萨林,作者安排主人翁穿梭其间,增加作品中的历史感。
这部小说于2000年出版。本书的主人公为十二世纪的农村之子波多里诺,他在被红胡子腓特烈收养为义子之后,参与了腓特烈皇帝一朝的各种大事;并与一群朋友一起伪造了许多与东方的神秘基督教国度——“约翰教士国”——相关的书信、神迹与各式奇特的景物。本书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庞大、繁杂的中世纪世态。
《布拉格墓园》是埃科第六部小说。小说被誉为埃科继《玫瑰之名》后最优秀的作品。
Tempate:Umberto Eco(英语:Tempate:Umberto Eco)Tempate:The Name of the Rose(英语:Tempate:The Name of the 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