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冯·卡尔

✍ dations ◷ 2025-04-26 19:51:55 #1862年出生,1934年逝世,德国政治人物,巴伐利亚州州长,巴伐利亚人

古斯塔夫·冯·卡尔(德语:Gustav Ritter von Kahr,1862年11月29日-1934年6月30日),骑士,德国右翼政治人物,活跃于巴伐利亚,他将巴伐利亚打造成一战后德国激进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却在1923年镇压了希特勒发动的“啤酒馆政变”,此事使他在纳粹掌权后于1934年的“长刀之夜”中遇害。

卡尔出生于巴伐利亚的魏森堡,在从政之前曾担任律师,也曾为巴伐利亚的统治者,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服务,因此受封骑士(Ritter)头衔。在政治上,卡尔属于保皇派,尽管他信奉新教,但也与天主教的巴伐利亚人民党(英语:Bavarian People's Party)(BVP)有联系,然而他始终未曾加入任何一方。

1917年,卡尔成为上巴伐利亚区的行政长官,尽管德国的君主制在1918年11月之后终结,他仍继续在新政府中担任原职;其目的相当简单:他想在乱局中维护中上阶级的利益。为了达成他的目标,卡尔建议成立民防部队,但并未获得邦总理约翰内斯·霍夫曼的准许。但到1919年4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卡尔、霍夫曼等政府高层撤往班贝格,并号召了志愿军支持他们对抗、击败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而这批志愿军往后也成为了自由军团的一支。

当巴伐利亚苏维埃在5月初被镇压时,卡尔见到数百平民被自由军团成员杀害,便开始研究巴伐利亚的准军事组织;慕尼黑政府的高层则希望保留这支武力,但更希望排除他的们缺陷──太暴力、太小、太不受控制,随后的公民卫队(英语:Citizens' Defense)(Einwohnerwehr)便是为了取代自由军团而成立。

1920年3月,卡尔接替退休的霍夫曼成为巴伐利亚邦总理,但他随即面临了卡普政变的严峻挑战;巴伐利亚人民党仍陷于1919年布尔什维克暴动的阴影中,虽然社会民主党的霍夫曼借由普鲁士与符腾堡的共和派军队支持,压制了布尔什维克,但多数的自由派、君主派、保守派都想进一步确认布尔什维克不会死灰复燃。

3月13日,爆发于柏林的卡普政变给出了明确的政治信号,巴伐利亚的军方将亲近左派的政府阁员赶出了办公室,并组成了以卡尔为首的新内阁,反动保守派也被纳入其中,取得了更大的影响力,也获得普鲁士资本家资助的巴伐利亚自由派报刊声援。卡尔政府将巴伐利亚变成了一个“秩序的监狱”(Ordnungszelle),右派组织得到发展空间;他甚至支持巴伐利亚的分离主义者。但当威玛政府通过了约束极右派的法案后,卡尔于1921年9月21日宣布辞职。

到1923年9月26日,在历经了一段充满暗杀与暴力的乱局后,巴伐利亚邦总理克尼林(英语:Eugen von Knilling)(Eugen von Knilling)宣布戒严;同时重新起用卡尔担任邦务委员(德语:Staatskommissar)(Staatskomissar),赋予他近乎独裁的大权。卡尔也与邦警察局长塞瑟尔(英语:Hans Ritter von Seisser)(Hans Ritter von Seisser)上校、陆军第七军区(巴伐利亚)指挥官洛索(英语:Otto von Lossow)(Otto von Lossow)少将组成了三人执政团。

在1923年,许多极右派团体试图模仿墨索里尼的“进军罗马”,展开“进军柏林”的行动,其中受到瞩目的即是具有名将鲁登道夫背书的纳粹党。领导纳粹党的希特勒希望利用鲁登道夫的号召力夺权,但他也寻求卡尔和三人执政团的支援;然而,执政团没有支持希特勒的意愿,他们也有自己的盘算。:126尽管卡尔对希特勒有所疑虑,但他对软弱的魏玛共和尚保有一线支持,同情柏林反对极右派的立场。类似希特勒恶名昭彰的言论,卡尔在1923年10月19日一场政府高级官员的聚会中表示,德国真正的问题是“两种世界观的决战将决定德国人民的未来──国际马克思主义与犹太人,对决日耳曼民族”。沿着这条思路,卡尔并不同于常见的保守派,他认定的外来威胁是战间期德国意识形态的典型特征,为此,德国必须选边站;为此,卡尔与他的同伴质疑威玛政府的软弱,威玛宪法亦不适用于当下的德国。

然而,柏林方面对极右派活动的严令禁止仍使卡尔出现动摇,巴伐利亚极右派发动的反对支付战争赔款的活动没有影响柏林的决心,对方已提出了军事介入的警告,塞克特将军(他曾被极右派视为国家元首的潜在人选)的部队随时可能采取行动。在塞克特的压迫下,卡尔与三人执政团失去信心,他们要求希特勒和他的战斗团(Kampfbund)暂缓动作,但后者并未听从,仍执意趁情势尚未转变时起事。:99–102:125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率领冲锋队闯入了慕尼黑的公民啤酒馆,当时卡尔正和他的三千名支持者在此集会。希特勒中断了卡尔的演说,宣布革命已经开始,他将与鲁登道夫组织新政府,并威胁卡尔、塞瑟尔、洛索等人支持他。:128-129希特勒的人马虽然一度攻占了军队与警察的总部,但军警都没有响应;卡尔等三人也被释放,随即表态压制政变。即便情势不利,希特勒在次日仍率领他的支持者进入巴伐利亚战争部,宣布推翻政府、揭开“进军柏林”的序幕。这出闹剧立刻被警察击溃,:130–13116名纳粹党人与4名警察身亡,:111–113 希特勒等人被捕。卡尔在政变中的行动也让他得到了巴伐利亚右翼民族主义者的支持。

卡尔在1924年2月16日辞去州务委员职务,这是在共和国总理马克斯与邦总理克尼林于1月18日密议后的决定,要求卡尔、洛索两人去职。此后,卡尔仍在邦法院担任要职,但未再进入权力核心,后于1927年自政府退休。

1934年6月30日,在恶名昭彰的“长刀之夜”中,卡尔因曾在啤酒馆政变时背弃了希特勒,而遭到纳粹党人所杀。他被从慕尼黑的家中绑架到达豪集中营,并被集中营指挥官艾克下令杀害。史家奇尔德斯(Thomas Childers)指出,卡尔被带到集中营附近的沼泽,并被人用斧头砍杀,在此之前可能已被射杀,他的遗骸在几天后被发现,实际行凶者可能是纳粹党人康邱斯特(德语:Johann Kantschuster)(Johann Kantschuster)。

相关

  •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英语:Stockholm syndrome;瑞典语:Stockholmssyndromet)又称为人质情结、人质综合征,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是指被害者对于加害者产生情感,同情加害者、认同加害者的某
  • 自由引导人民《自由领导人民》(法语: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作品。此画最早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Sa
  • 正威集团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英语:Amer International Group Limited),简称正威国际集团或正威集团,由现任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王文银于1994年创立,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其主要业务
  • 屠场屠场可以指:
  • 药食药食或药饭(韩语:약식、약밥),是朝鲜族的一种甜点,主要原料是糯米,辅以栗子、红枣、松子、麻油等配料,以蜂蜜(旧时称为“药”)或糖、肉桂和酱油调味,蒸制而成。此物最早见于《三国遗事
  • 八阶八边形镶嵌在几何学中,八阶八边形镶嵌是由八边形组成的双曲面正镶嵌图,在施莱夫利符号中用{8,8}表示。八阶八边形镶嵌即每个顶点皆为八个八边形的公共顶点,顶点周围包含了八个不重叠的八
  • 丹尼尔·J·伯恩斯坦丹尼尔·朱利叶斯·伯恩斯坦(Daniel Julius Bernstein,有时被称为djb;1971年10月29日-),德裔美国人,数学家、密码学家及程序员。他是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的私人教授
  • 凯斯图蒂斯·纳维茨卡斯凯斯图蒂斯·纳维茨卡斯(立陶宛语:Kęstutis Navickas,1984年1月13日-),立陶宛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凯斯图蒂斯·纳维茨卡斯在2006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第二轮被陶菲克淘汰。在北京
  • 我的朋友很少角色列表本列表为《我的朋友很少》内的登场人物介绍※广播剧与动画声优皆同,人物译名以台版小说为准。
  • 达里斯·贝坦斯达里斯·贝坦斯(拉脱维亚语:Dairis Bertāns,1989年9月9日-),拉脱维亚篮球运动员,现在效力于意大利球队米兰奥林匹亚篮球俱乐部。他也代表拉脱维亚国家男子篮球队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