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克里玛(捷克语:Ivan Klíma,1931年9月14日-)原名伊凡·考德斯,捷克小说家、剧作家,通过《被审判的法官》等小说和《城堡》等剧本反对强权政治,号召民主与正义,其作品被禁止出版达20年,只能够以秘密出版物的形式流传。今日,克里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捷克作家之一,其作品被翻译为30余种言文版本。
克里玛的双亲都来自于犹太家庭,但都不认为自己是犹太人。克里玛的父亲威利姆·克里玛是名工程师,相信技术无国界,而母亲则认为自己是捷克人。1938年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进占苏台德地区,这给刚七岁的克里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回忆说“我记得希特勒的名字突然出现在家庭谈话中,感到它的后面潜藏着不知羞耻的残忍。”二战爆发后,对犹太人迫害不断加剧,克里玛被禁止上学,他的朋友们纷纷被送去波兰的集中营,非犹太人的孩子开始回避他。克里玛索性不出门躲在家中读书,对一本用散文体改写的《荷马史诗》很感兴趣,很喜欢其中的赫克托尔:12-14。
1941年11月,克里玛的父亲接到传票,前往泰里茨集中营(Theresienstadt concentration camp)。12月9日,十岁的克里玛和母亲也受到了传票,他们只能将年仅三岁的弟弟托付给别人,当天下午就到集中营报道。泰里茨集中营里的人每天不断在和饥饿和疾病斗争,大量的人死去,还有大量的人被不断地送往奥斯威辛等集中营;克里玛年龄相仿的朋友们全都进了毒气室,他和父母幸运地活了下来。克里玛后来写道:“知道你明天很可能被杀掉,这会引起你对生活的强烈渴望,知道某个与你谈话的人,一个你喜欢的人,明天就要被杀掉,你会有种内在的恐惧”,抱着对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的克里玛在集中营里开始了写作,他写过一首关于自杀的诗和三篇布拉格随笔,还计划写一部关于美国西部的小说:22-24,他在集中营里一直待到了1945年5月苏军解放当地为止。
走出集中营的克里玛进入文科中学就读,1952年初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语言系,他发现课程充满了约瑟夫·斯大林论语言的观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对萨特、约翰·斯坦贝克、威廉·福克纳和亨利·米勒等作家的批判。克里玛对这些感到排斥,他开始写一篇关于卡雷尔·恰佩克的文章。由于恰佩克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但也反对共产党,政府对他的态度是矛盾性的。克里玛就以《恰佩克反法西斯的斗争》为题,得以阅读大量资料,了解了恰佩克和托马斯·马萨里克等一批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思想:33-34。克里玛毕业后到捷克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花朵》杂志担任编辑,同时为《文学报》等刊物撰写文学和社会评论文章。1963年起克里玛担任《文学报》副主编。他从1964年起开始创作戏剧,批判社会现实的《城堡》一剧颇受欢迎。1967年6月,在第四次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大会上,克里玛在内的一批作家对当局的政策提出批评,要求进行改革,他因此被开除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终结,克里玛当时正在伦敦访问,他执意回到了国内,认为“对于作家而言,流放是一种致命的决定,因为你失去了和自己语言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和社会的联系”。1970年克里玛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担任访问教授,他的家人也和他一起来到美国,参与了他的戏剧《城堡》在校园里的推广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访问到期后,克里玛收到美国多所学校的教职邀请。此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局势十分紧张,克里玛的朋友均劝他不要再回去,但他又坚持回国,随即失去了工作。为了生计,克里玛做过救护员、送信员、勘测员等工作,同时作为自由撰稿人写作。他的作品完全遭到禁止,只能以“地下文学”的形式在读者中流传。
1989年捷克天鹅绒革命之后,克里玛的作品才可以出版发行。2002年10月克里玛获得了捷克共和国杰出贡献奖章,他的朋友,同时也是捷克共和国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为他颁奖,不久克里玛又被授予卡夫卡奖,他是该奖的第一位捷克籍获奖者。
评论家认为克里玛的戏剧受皮兰德娄和哈罗德·品特影响较多,和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风格相近,以出人意料的逆转和悲喜剧元素的杂糅为特点,反映出现实的荒谬,但由于政治原因,克里玛的剧作完成后长期无法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