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杆细胞
✍ dations ◷ 2025-11-01 06:49:04 #视杆细胞
				视杆细胞(拉丁语: radius; 德语:Stäbchen;英语:rod cell),是视网膜上与视锥细胞相称的一种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心周围,且较视锥细胞对光更敏感,几乎主要全部用于夜视力,并作为外围视力的支持。人类视网膜平均有约1亿2500万个视杆细胞。其树突呈细杆状,称为视杆,视杆外节的膜盘除基部少数膜盘仍与胞膜相连,其余大部分均在边缘处与胞膜脱离,成为独立的膜盘。较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更尖细、瘦长,但两者基本结构是一样的。色素依附在细胞上皮的外围,维持着长时间的动态平衡,色素末端呈累起来的碟状。视杆细胞具有相当大的面积为视色素,因此极具捕获光线的能力。但由于其仅有一种光敏色素,而非视锥细胞的三种,因此很难形成色觉。如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也有一个突触末端,内里部分和外围部分。它的突触末端和另一个神经元形成一个突触,内里部分含细胞器和细胞核,外围部分则延向眼睛后端,并含光敏物质。1个光子就足以激发视杆细胞的活动,它对单个光子的敏感程度是视锥细胞的100多倍。也因此视杆细胞建立人类在夜晚最基本的视觉,暗视觉。视锥细胞则需要数十到上百个光子的激发。数个视杆细胞通常由单个神经元间汇集,以收集和放大视觉信号。然而这对视敏度则有所损失,单个神经元和单个视杆细胞相连的结构可得到更清晰的视觉图景。视杆细胞亦较视锥细胞传递光信号慢,收到刺激的时间约100毫秒。而这一特性虽然使其更适应于更少量的光线,但也降低了其捕获时空变化的能力,譬如快速闪现的图片。乔治·沃尔德和其他人的实验表明,视杆细胞对510 nm左右波长的绿-绿光最为敏感,对波长大于640 nm的红光则显迟钝。    
				相关
- 头孢地嗪头孢地嗪是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属于半合成的抗生素。其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头孢菌素酶和青霉素酶极稳定,且有较长的生物学半衰期。头孢地嗪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有抗菌活
- 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法语:L'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Alimentation et l'Agriculture,缩写为ONUAA; 英语: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
- 有孔虫类见内文有孔虫门(学名:Foraminifera),为变形虫状原生生物的大分类。它们拥有的网状假足及幼细线状细胞质会分散及融合而形成动态的网,它们会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室的外壳,部分在结构上
- DI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isobutyl phthalate,DIBP)可由异丁醇和邻苯二甲酸酐进行酯化反应来制备。结构式为C6H4(COOCH2CH(CH3)2)2。折射率为1.488-1.492(20 ℃,D)。DIBP是无味增塑剂,
- 子宫内膜子宫内膜(endometrium)是哺乳动物子宫内侧的上皮组织层以及其黏膜层。子宫内膜可分为基底层(basal layer)及机能层(functional layer),其机能层会在月经周期或是动情周期增厚,若没有
- 脐尿管脐尿管(Urachus)是胚胎时期连接胎儿膀胱和肚脐的一条管道。大约在胚胎四到五个月时,脐尿管会自行闭锁,成为脐正中韧带。如果脐尿管没有完全闭合好,可能会导致通过肚脐渗尿,通常需
- 氧化镁氧化镁(化学式:MgO)也称苦土,是镁的氧化物,一种离子化合物;常温下为白色固体;氧化镁以方镁石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氧化镁可由煅烧碱式碳酸镁(英语:Dypingite)(碳酸镁类)或氢氧化镁制得
- 忘怀洞“忘怀洞”(英语:Memory hole,又译:思旧穴)是出现在英国著名作家乔治·欧威尔所创作的小说《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中,真理部中温斯顿·史密斯使用的一种文件销毁工具。
- 甲炔在化学中,次甲基自由基(英语:Methylidyne radical)又称甲炔、碳炔,或称为一碳化一氢(英语:hydridocarbon、Carbon hydride)是一个仅由一个碳原子跟一个氢原子构成的极不稳定气体或自
- 双股螺旋双股螺旋由两条螺旋曲线相互缠绕而成。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双股螺旋是核酸D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