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扇蟹

✍ dations ◷ 2025-09-15 18:09:18 #埋扇蟹
铜铸熟若蟹(学名:Zosimus aeneus),俗名埋扇蟹,为扇蟹科熟若蟹属的动物。分布于太平洋的日本、琉球、台湾南部和各离岛岩礁(达悟语:citow)、东南亚各国、西沙群岛、海南岛、夏威夷、大溪地及印度洋的红海、非洲东岸及南岸以及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栖息于热带浅海的珊瑚礁丛中。因为具有剧毒,在琉球亦称“眼镜蛇蟹”。铜铸熟若蟹的体长、大小与招潮蟹几乎相同。其头胸甲壳呈横卵圆形,背面隆起分区明显,表面光滑。甲长约 6 cm,甲幅约 9 cm。全身颜色以银灰至白色为底,加上带啡色的独特花纹。本物种为著名的有毒生物,有可能致命,因为其肌肉及外壳均含有神经毒素类的河鲀毒素和麻痹性贝毒:当中以螯脚的毒素最强,蟹壳其次,内脏和肌肉毒性较弱;台湾产者主要为河鲀毒,琉球和菲律宾产者主要为麻痹性贝毒。铜铸熟若蟹的体长最大可以去到60乘90毫米(2.4乘3.5英寸)。其著名的鲜艳色彩及其独特的斑驳花纹成为了其标记。在其头胸甲及步足与螫足均有这些红棕色的斑纹,衬以浅棕到奶油色的底色。头胸甲前侧缘,螯脚掌节背缘及步脚各节前后缘皆呈薄板状。埋扇蟹的毒性与一般扇蟹科物种类似,所以不应食用。它的毒甚至比较扇蟹还要毒,是神经性毒素。动物界里唯一能与埋扇蟹毒性相比拟者,只有爬虫类中的珊瑚蛇。但是被珊瑚蛇咬到还可以被急救,一旦误食埋扇蟹,可是无法急救的,至今医界尚未有埋扇蟹的抗毒血清,主因是埋扇蟹的毒性太过强烈,且体型小,无法提制血清。日本曾有实验证实,光是一毫克的埋扇蟹肉,就足以杀死30只以上的老鼠,比毒蛇还要恐怖。琉球曾经有人发生过误食埋扇蟹煮成的锅物,结果与食者十数人皆口吐白沫,倒地抽搐后休克,送医急救后仍全体回天乏术,不治身亡,死者皆是成年人,其毒之恐怖,因此远近驰名。琉球人因此恐惧埋扇蟹,一旦不慎捕捉到,立即丢回海里。维基物种中有关铜铸熟若蟹的数据

相关

  • DNA微阵列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又称DNA阵列或DNA芯片,比较常用的名字是基因芯片(gene chip)。是一块带有DNA微阵列(microarray)的特殊玻璃片或硅芯片片,在数平方公分之面积上布放数千或
  • 同种型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是指免疫球蛋白类型或亚型的重链遗传变化或差异。人类有九种同种型: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可以改变重链的类型,但不会改变轻链。表位(线性、构象)抗体(单株抗体、
  • 神经毒性神经毒素是以神经系统为靶系统的毒性物质,其主要特征是干扰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相应的中毒体征和症状,严重时可致命。神经性毒剂一般指人工合成的神经毒物,大多数为有机磷化合物,与
  • 酸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英语:Acid phosphatase,EC 3.1.3.2)是一类磷酸酶(将磷酸基团从有机分子上水解下来的酶),且可进一步归类为磷酸单酯水解酶。酸性磷酸酶储存于溶酶体中,在其与核内体融合后
  • 碱性电池碱性电池(英文:Alkaline battery)指使用碱性电解液的电池,一般生活中指称碱性电池,指的是碱性锌锰电池。广义上,碱性电池使用的电极材料包括:锌-二氧化锰、锌-氧化汞、镉-氢氧化镍
  • 升糖指数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简称GI),又译糖生成指数,用于衡量糖类对血糖量的影响。在消化过程中迅速分解并且将葡萄糖迅速释放到循环系统的糖类具有高升糖指数。反之,在消化过程中缓
  • 鹦鹉热鹦鹉热(英语:Psittacosis)是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由鹦鹉热衣原体(又称鹦鹉热披衣菌)引起,人类主要透过鹦鹉(如金刚鹦鹉、鸡尾鹦鹉、虎皮鹦鹉)或其他家禽(如火鸡、鸭、鸽)感染,但极少透过
  • 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英语: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隶属于英国剑桥大学,成立于1534年,是世界上仅次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第二大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世上现存最古老的大学出
  • 天冬氨酸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可简写为Asp或D)是一种α-氨基酸,其化学式为HOOCCH2CH(NH2)COOH。天冬氨酸的L-异构物是20种蛋白氨基酸之一,即蛋白质的构造单位。它的密码子是GAU和GAC。
  • 周边神经病变周边神经病变(英语:Peripheral neuropathy,缩写PN)俗称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神经系统的疾病或异常状态下的神经系统 。虽然在大众文化中神经病常常是一种代替精神病的说法,但神经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