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渤海使指日本向渤海国派遣的使节。据记载,728年至811年间共派遣十四次(其中一次为途经渤海的遣唐使,另有一次为舵手等的派遣)。
据《续日本纪》,公元720年(养老四年)渡嶋津軽津司诸君鞍男以视察风土的名义被派往“靺鞨国”。关于此“靺鞨国”指代何国存在争议,津田左右吉等研究者认为指北海道北部的肃慎(あしはせ,异于中国文献中的肃慎),而鸟山喜一等研究者认为指渤海。若后一说法成立,则720年为首次的遣渤海使。
698年高王大祚荣建立渤海,第二代武王大武艺时,渤海与唐和新罗在外交上呈现对立态势,为牵制两国,开始向日本派遣使节,有较强的军事同盟意义。日本认为渤海仰慕天皇的德化而来朝见,并认为其代表高句丽的复兴,故隆重接待使节。很快在次年也向渤海派出使臣,一般所说的首次遣渤海使即指此次使节。
在日本与新罗关系紧张的时期(758年-763年),日渤之间几乎每年有使者往来。759年大师(太政大臣)藤原仲麻吕联合渤海,准备了军船394艘和四万零七百人的军队,准备远征新罗,但此计划因其与孝谦天皇不和及渤海方面情况有变等原因而流产。后来渤海第三代文王大钦茂改善与唐朝的关系,日本与渤海间往来的军事意义逐渐淡化,改为以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为主。
日渤间往来采取朝贡贸易的形式,对于渤海的贡品,日本方面须给予数倍的回赐。如此渤海得到较大利益,但日本的财政因此受到影响。因此接待使节及回赐的费用达到较大规模后,日本开始限制渤海使节的来朝,并停止向渤海派出使节。但渤海向日本派遣使节一直持续到渤海灭亡。
续日本纪
13回说去除第四回,15回说包含786年(或7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