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迷思

✍ dations ◷ 2025-04-12 09:51:28 #小组过程,从众行为,心理学,社团主义

团体迷思(英文:Groupthink,亦作团体盲思、集体错觉)是一个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一些值得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想法或客观的意见不会有人提出,或是在提出之后,遭到其他团体成员的忽视及隔离。团体迷思可能导致团体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坏的决定。部分成员即使并不赞同团体的最终决定,但在团体迷思的影响下,也会顺从团体。

一般认为团体迷思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尔芬·詹尼斯(英语:Irving Janis)首先提出。但William Safire于2004年8月8日《纽约时报杂志(英语:New York Times Magazine)》()撰文指出,团体迷思一词实为William H. Whyte于1952年在《财富杂志》中首先提出。

1972年,詹尼斯利用“团体迷思”一词形容团体作出不合理决定的决策过程。詹氏对“团体迷思”的原定义为“一种思考模式,团体成员为维护内团体的凝聚力、追求团体和谐共识,而不能现实地评估其他可行办法”。

及后于1982年,詹尼斯再探究美国入侵猪猡湾事件、偷袭珍珠港事件、韩战、越战、古巴导弹危机、马歇尔计划的发展、水门事件等美国政府历年外交决策事件,参照各个事件的环境、决策过程、决策结果,归纳出团体迷思的模型。

团体迷思模型包括8项诱发的前置因素、8项表现形式、及7项对群体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影响。

2004年,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的伊拉克情报失误报告,严厉批评美国情报部门在伊拉克战争前,夸大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美国情报部门的过失,是归咎于团体迷思。

一个实际的例子群体思维(英文)

相关

  • 角膜角膜,是眼球最前方的透明多层组织,其作用为:角膜位于虹膜、瞳孔及前房前方,并为眼睛提供2/3的屈光力(角膜的屈光力是眼球中最强),进入眼球的光在经过角膜后,通过晶状体的折射,光线
  • 唇颚裂唇裂与颚裂(英语:Cleft lip and cleft palate),常被合称为唇颚裂,是一系列包含唇裂(CL)、颚裂(CP)、或二者皆有的疾病(CLP)。唇颚裂常包含上颚裂到鼻腔,甚至裂到耳朵都有可能;裂口可能发
  • 绿色绿色是大自然界中常见的颜色。植物的绿色来自于叶绿素。绿色的光波长约550纳米,光的三原色之一。可经由蓝色和黄色混和而成的颜色。和绿色相对的颜色是Magenta(品红色),而不是传
  • 高速公路德国高速公路是德国的全国高速公路系统,其德文名称(Autobahn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
  • 尼瓦尔人内瓦尔人是一群位于尼泊尔之加德满都峡谷的原住民。根据尼泊尔的2001年的人口普查,内瓦尔人的总人口为1,245,232人,是该国的第六大民族,占全国人口的5.48%。尼瓦尔人史前就生活
  • 印尼文印度尼西亚语(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简称印尼语,即印尼化的马来语廖内方言,是印度尼西亚的官方语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全世界大约有4280万人使用这种语言,还有1.55亿人
  • 梅里克·加兰梅里克·布莱恩·加兰(英语:Merrick Brian Garland,1952年11月13日-)是一名美国联邦法院法官。他自1997年起担任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法官,2013年2月起为该院首席法官
  • 桑福德·多尔桑福德·巴拉德·多尔(英语:Sanford Ballard Dole,1844年4月23日-1926年6月9日),夏威夷王国时期、摄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及准州时期的政治家与法学家。他推翻夏威夷王国,并自任总统
  • 中人中人,是朝鲜王朝第二等人,包括两班与良妾(常民出身之妾)所生的庶子女、商人等,地位在两班之下但在常民之上,常民、白丁、贱民在考取到科举杂科(译科(汉学、蒙学、倭学、女真学)、医科
  • 纳里曼·纳里曼诺夫纳里曼·纳里曼诺夫(阿塞拜疆语:Nəriman Kərbəlayi Nəcəf oğlu Nərimanov, 俄语:Нарима́н Кербелаи Наджа́ф оглу Нарима́но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