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

✍ dations ◷ 2025-02-23 20:10:52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及华夏最大的一缉书,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永乐大典》屡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仅存418册823卷,散藏于9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公私收藏机构,约为原书的4%。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永乐大典》修书过程中,对收录书籍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书籍原始内容。但据专家表示,《永乐大典》有不少错漏,并非如人所誉“不曾擅减片语”,谢保成即指出《永乐大典》卷一九六三七“目”字韵下“医目”条引《唐语林》,原文出自《因话录》卷六《羽部》,《永乐大典》随意删改此文的情况非常严重,连“善医者沈师象”也讹作“喜医者沉大师象”。但谢保成该文仍正向评论永乐大典:“从编纂体例看,《永乐大典》凡所抄原书,均直录原文,或整段移录,或整篇移录,甚至整部书移录。……使这部类书在某种意义上又具有丛书的性质”并无认为‘随意删改此文的情况非常严重’,而是认为文字错漏甚多,随意删改和错漏,概念上完全不同。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明世宗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翻阅查找验方。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抄写了一部。隆庆初告成,原本归还南京。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这套书到乾隆年间存有8,000册。对于原书的去向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历史学界有多种猜测。顾炎武《日知录》断定大典“全部皆佚”。另一个猜测是,原书已给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驾崩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当时抄本正在进行中,张忱石《〈永乐大典〉正本之谜》:“归纳起来,正本下落大体上存在五种说法。首先,毁于乾清宫大火……其次,毁于明亡之际……第三,毁于明万历宫中火灾说……第四,藏皇史宬夹墙说……第五,殉葬说。……由于明世宗对《永乐大典》‘殊宝爱之’,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正本为其殉葬于永陵……”《永乐大典》在明代即有佚失。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已遗失缺失2,422卷,约千余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佚书,其中有385种收入《四库全书》,以为“菁华已载,糟粕可捐,原(书)可置不复道”。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大典》。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大典》不足5,000册,《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800册,现今尚存约400册,810卷,不到原书的4%:3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三百余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不久又遭到监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161册,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0册,英国各地包括大英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等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等存有5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天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和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亦有搜集,位于台湾的国立故宫博物院则存有62册。明成祖编纂《永乐大典》,代表“盛世修书”的传统,如宋代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清代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是为一个时代“文治”之象征。《永乐大典》收录中国明代之前的图书文献近八千种,内容包括十三经、史书、子书、集部、释藏、道经、农艺、戏剧、工技等各类典籍文章,采掇搜罗,浩繁渊博。全书以《洪武正韵》为纲,“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按韵列单字,先注明每一字的音义,次录各韵字的反切与解说,再行记录楷篆隶各书写体,汇辑与此字有关的各种资料,乃至于抄录整本书、整篇内容,全文录入。书名和作者名称,用红字写出。明世宗命人照永乐原本摹写两部,正本存放文渊阁,副本存于皇史宬。正本于明亡之时全毁。《永乐大典》的功能多用于辑佚与校勘。嘉靖年间张四维从《大典》辑出《名公书判清明集》十七卷,是最早的辑佚之作。乾隆元年全祖望住李绂家中,通过李绂借阅《大典》,辑出王安石《周官新义》60卷、高氏《春秋义宗》150卷等。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512种书,均见于《四库全书总目》,包括已失佚的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薛居正《旧五代史》、林宝《元和姓纂》、胡瑗《洪范口义》、赵善湘《洪范统一》、《两朝纲目备要》(佚名)、周巽《性情集》、钱宰《临安集》、路振《九国志》、《东南纪闻》(佚名)等巨篇,皆由邵晋涵自《永乐大典》辑出。嘉庆中叶修《全唐文》,从中辑出大量唐文,学者徐松又辑出《宋会要》500卷、《宋中兴礼书》300卷、《中兴礼书续编》80卷;至清代戴震在四库馆发现《永乐大典》几乎保存了完整的《水经注》(卷11127至卷11141),郦道元《水经注序》原已失佚,也由《永乐大典》保存。其他的辑文还有《析津志》等。张忱石整理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是唯一比较完整保存在残本《大典》中的宋代方志。卷551卷920卷2262卷2275目前完整册数有378册,计中国收藏164册(43.4%),台湾72册(19%),日本49册(13%),美国46册(12.2%),英国36册(9.5%),德国6册(1.6%),越南4册(1.1%),韩国1册(0.3%)。

相关

  • 工程制图工程制图可以指:
  • 官能基官能团(英语:Functional group),是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原子和原子团。根据所含π键的不同,不同的烃基官能团具有不同的性质。卤代烃中含有碳-卤素键,键能随卤素不同而有变
  • 质量投射器质量投射器,亦称质量加速器(Mass Driver),是一种利用电磁加速工具,基本原理是利用反复改变的电磁场来让磁化了的物体加速并投射出去。原理和磁浮列车以及磁道炮(电磁炮)相类似。质
  • bspan style=color:yellow;④/span/b面积以下资讯是以2011年估计家用电源国家领袖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 以下资讯是以2014年估计立国历史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Kuzey Kıbrıs Türk Cumhuriyeti,缩写为KKTC) 通
  • 解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Space Shuttle Columbia disaster)发生于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当时执行STS-107任务在得克萨斯与路易斯安纳上空再入大气层。该事故造成机上所有7名
  • 羊角蕨羊角蕨纲(Horneophytopsida)是一种已灭绝的有胚植物,只有茎,没有叶、根与维管束,生存年代为志留纪晚期(约4亿2000万年前)。羊角蕨纲也是已知最古老的多孢植物类。
  • 许子秋许子秋(1920年2月5日-1988年3月23日),是一位出身台南的公共卫生专家。许子秋在小学毕业后直升台南州立第一中学校,又于其后入台北高等学校,复于毕业后入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就读,后
  • 解剖学术语解剖术语弓:arch缘:margin孔:foramen/foramina缝:suture突:process切迹:notch角:eminence线:line部:part髁:condyle (形容词)condylar管:canal(隆)脊:crest隆凸:protuberance沟:groove窦:sinus
  • 氐(拼音:dī; 上古汉语: *tˁij),是古代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的交界地区。氐族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氐族与羌族同源。不过几年前曾有说
  • 电子元件电子元件(electronic component),是电子电路中的基本元素,通常是个别封装,并具有两个或以上的引线或金属接点。电子元件须相互连接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电子电路,例如: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