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宗教致幻剂
✍ dations ◷ 2025-09-17 08:28:48 #宗教致幻剂
宗教致幻剂(英语:entheogen)是指在宗教、巫觋宗敎或者精神领域使用的精神药品。
“entheogen”一词最早在1979年作为一个中性词语提出。服用宗教致幻剂可能会使服用者感觉与神同在,可以与神交流或者处于神与人之间,另一方面因为使用了一些稀有的化学物质,宗教致幻剂可能会对人类的神经系统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同时因为不同文化中使用宗教致幻剂的用途相类似,故而其发生作用的化学机制可能也是有一定相关的。宗教致幻剂在各种仪式中被使用了上千年,传统的宗教致幻剂包括:乌羽玉、迷幻蘑菇、未硫化的烟草、大麻、死藤水、药用鼠尾草、三色牵牛和毒蝇伞等。随着有机化学的出现,人类制造出了许多具有同样功效的合成物。这些植物中的活性物质也被提取出来,例如麦司卡林、裸盖菇素(赛洛西宾)、二甲基色胺、二萜内酯、伊博格堿、麦堿和蝇蕈醇。广义上,宗教致幻剂可以指一切被用于宗教或者精神领域的致幻剂。这个词与毒品形成对照,一些国家因为禁毒而使得宗教致幻剂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则并不禁止传统的宗教致幻剂使用。“Entheogen”是一个新词,1979年由一群人类植物学家和神话学家创出,其中包括卡尔·A·P·拉克、理查德·埃文斯·舒尔斯特、Jonathan Ott和R·戈登·沃森,取自两个古希腊词“ἔνθεος”(entheos)和“γενέσθαι”(genesthai)。前者的意思是“有灵感的、着魔的”,是英语中“enthusiasm”(热情)的词根,后者的意思是“形成”。这个词被创造出来以代替“hallucinogen”和“psychedelic”(大意都是致幻剂)。前者由奥尔德斯·赫胥黎推广,发表在1954年的《知觉之门》上。后者是一个希腊语新词,意思是“精神体现”,由精神病学家汉弗莱·奥斯蒙德创出,当时赫胥黎是奥斯蒙德墨斯卡林实验的志愿者。拉克等人认为这两个单词都不合适,于是拉克正式定义了“entheogen”:除去宗教用途外,宗教致幻剂在世俗社会中也有其用途,例如健康食品、医药等。最著名的宗教致幻剂之一是大麻,在中国、印度和欧洲都有其使用的记录,在拉斯特法里运动、印度教苦行僧、斯基泰人、苏菲派伊斯兰教和其他一些文化中也有出现。知名的非洲宗教致幻剂文化之一是Bwiti人,他们使用一种夹竹桃科植物Tabernanthe iboga的根皮作为宗教致幻剂的原料。古埃及文明有使用埃及圣酒 (一种混合了蓝睡莲、风茄、天仙子的酒精混和物) 和裸盖菇的记录。有证据显示科特迪瓦人会使用迷幻蘑菇。美洲第一种得到科学分析的宗教致幻剂是乌羽玉,北美洲的基奥瓦人有使用乌羽玉的记录。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使用死藤水作为宗教致幻剂。西伯利亚土著居民使用毒蝇伞。中国的巫觋和道士使用大麻通神。道士大量服丹砂,以致中汞毒或砷毒,亦会引致通神的幻觉。葛洪《抱朴子》记载:“芝有石芝、木芝、 草芝、肉芝、菌芝,凡数百种也。... ...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在印度教中,曼陀罗花和大麻常被用于宗教仪式中,不过前者并不常见,因为其效力过强并可能造成严重中毒。早期印度婆罗门教仪式中饮用的一种饮料苏摩也是一种宗教致幻剂。其中的活性成分据猜测可能是麻黄堿,但也有可能是骆驼逢、大麻、颠茄或者以上植物的混合物。爱琴海文明中的宗教致幻剂可以追溯到蜂蜜酒的使用。在厄琉息斯秘仪中,宗教致幻剂占据了重要地位,有一些学者认为厄琉息斯秘仪的吸引力来自于神秘的饮料“kykeon”中所含的致幻剂成分。一般并不认为澳大利亚土著曾使用过宗教致幻剂。新西兰的毛利人使用卡瓦胡椒,实际上从美拉尼西亚至波利尼西亚之间广阔的地域,例如斐济、汤加、萨摩亚等地卡瓦胡椒都很常见。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著则会使用几种会致幻的蘑菇。早期的著名宗教致幻剂相关实验之一是沼泽教堂试验(Marsh Chapel Experiment),这是一个双盲实验,在服用了裸盖菇素之后,志愿者几乎都宣称有进一步的宗教体验。2006年,一个更严格的试验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展,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相关
- 脱铁杆菌门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是一类通过专性或兼性厌氧代谢获得能量的细菌,可利用多种电子受体。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
- 托马斯·哈克尔·韦勒托马斯·哈克尔·韦勒(Thomas Huckle Weller,1915年6月15日-2008年8月23日)是一位美国病毒学家。1954年,他与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一同被授予了诺
-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英语:Hepatitis B virus)简称乙肝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完
- 翻译后修饰翻译后修饰(英语: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缩写PTM;又称后翻译修饰)是指蛋白质在翻译后的化学修饰。对于大部分的蛋白质来说,这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较后步骤。PTM是细胞信
-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行政总监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英语: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 and AIDS,缩写UNAIDS)是全球范围内组织、推广及协调世界艾滋病运动的机构。规划署旨在唤起全球对艾滋
- 血管炎血管炎(英语:Vasculitis,复数形为vasculitides),一种因身体机能失调,出现发炎而造成血管破坏的症状,包括动脉跟静脉都会被影响。当发生在静脉时,被称为静脉炎(Phlebitis),发生于动脉时,
- 宫颈炎宫颈炎(英语:Cervicitis),是一种女性子宫颈的炎症。它多因性传播疾病感染造成,常见病原体为淋病奈瑟双球菌、沙眼衣原体。也可因宫颈手术操作后造成的宫颈损伤,使病原体得以进入损
- 高血糖高血糖(英语:Hyperglycemia)是指过量葡萄糖在血浆中堆积的医疗状况,一般指血糖水平高于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但在血糖升到15-20毫摩尔/升(250-300毫克/分升)之前症状都不明显
- 总铁结合能总铁结合能(Total iron-binding capacity,TIBC),有时又称运铁蛋白结合能(transferrin iron-binding capacity)为医学上用于表示转铁蛋白携带血中游离铁的能力。TIBC的数值由抽血检
- 菌柄菌柄,又称蕈柄,指位于伞菌类菌盖下面中央地子实体地柄。有的菌柄偏生,少数侧生。支持菌盖展开于空间,适于孢子的发散。福建晋江安海镇东南方有一个叫“菌柄村”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