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斯拉夫战役
✍ dations ◷ 2024-12-22 19:56:16 #南斯拉夫战役
轴心国胜利其他行动 洛兹尼察战役 – 科扎拉战役 – 贝尔格莱德攻势 – 巴提那战役 – 斯雷姆战线 – Battle on Lijevča field – Battle of Zelengora – 波加那战役
马其顿马其顿民族解放战争南斯拉夫战役(德方称其为“25号作战”(德语:Unternehmen 25),在南国则被称作“四月战争”(塞尔维亚语:Aprilski ra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和保加利亚王国等轴心国于1941年4月6日入侵南斯拉夫王国的行动,入侵仅11天后,南国军队于4月17日即宣告无条件投降,轴心国占领并支解其国土,成立“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权。德国入侵南国的决定并非长期计划,而是对应即将展开的对苏战争以及突发事件所致。为巩固其侧翼安全,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和意大利王国对东欧与巴尔干诸国软硬兼施,第二次的维也纳仲裁裁决使它们加入轴心国军事同盟中,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皆已加入,南斯拉夫领导人——摄政王保罗亲王为防止国家被轴心军队入侵,也于1941年3月4日亲访柏林答应加入,3月25日其外交部长亚历山大·辛卡-马可洛维奇(意大利语:Aleksandar Cincar-Marković)签署《三国公约》。然而却在3月27日,南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发生了由南国空军总司令杜尚·西莫维奇上将领导的军事政变,该人拥立年仅18岁的彼得二世为国王,宣布废除《三国公约》,并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尽管南斯拉夫新政府宣称将继续保持亲德政策,但希特勒决定入侵南斯拉夫,下达元首第25号训令,指示国防军作好“摧毁南斯拉夫”的准备。1941年4月6日,德国对南斯拉夫在正式宣战前即派遣空军对贝尔格莱德进行大规模轰炸,造成数千人死亡、瘫痪了南国空军以及造成该国内部严重的混乱,德军自南斯拉夫漫长的国境同时发动进攻,目标是切断南斯拉夫军与希腊和英军的联系,并包围贝尔格莱德。翌日,南斯拉夫对德国与意大利宣战。由于南国国内复杂的民族问题,使得当轴心军入侵后,许多非塞尔维亚人的平民与士兵(特别是克罗地亚人)不愿抵抗,加上动员不全、武器落后、数量劣势、国境线漫长难以防御等因素,尽管有取得少数局部胜利,南军仍在轴心军的攻击下急速瓦解。南部战线上,南军挺住德军5天的攻势,但在4月11日,德军成功与自阿尔巴尼亚发动攻击的意大利军取得了联系,2天后攻进了贝尔格莱德。北部战线方面,克罗地亚区大城札格雷布亦于4月10日为德军所占。同日,克罗地亚民族主义组织乌斯塔沙在德国准许下宣布建立新国家,而原南国政府此时则失去了整个斯洛文尼亚地区的控制。意大利军则沿着海岸线向斯洛文尼亚地区进发,后于17日占领了科托,夺取了原南军的海军舰队。同日,南军宣布投降。南王国政府先是撤至波斯尼亚、黑山,后于16日转至尚于盟军控制下的雅典,翌日,南斯拉夫无条件投降,南王国政府流亡英国伦敦。希特勒将南国分割,建立了亲德义的克罗地亚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并将其他领土划为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和匈牙利所占领。随后,南国境内许多团体组织了地下反抗势力,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南斯拉夫战线。在此期间,南国抵抗势力中规模最大者为由约瑟普·布罗兹·铁托领导的共产党游击队——“南斯拉夫解放军”与德拉查·米哈伊洛维奇领导的保皇派塞尔维亚游击队——“切特尼克”两组织,轴心军不断对其发动围剿作战,并对任何协助游击队的南国居民处以残忍的报复行动。1944年9月苏联红军逼近,德军撤离南国领土,而铁托则取得了南斯拉夫全国的实质控制权,于战后建立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南斯拉夫王国立即宣布中立,政府考量当前的局势,有必要维持和西方盟国以及柏林两方面之间的平衡。尽管南斯拉夫的公众舆论对西方盟国较为亲近,但政府被迫选择与轴心国较为接近的政策。对德国而言,南斯拉夫对提供其军事工业的原物料之贸易交通线至关重要,特别是从罗马尼亚进口、经多瑙河转运而来的原油,而南斯拉夫本身也为了保持中立,必须一再输出粮食和原物料给德国,这逐渐使其成为后者的经济附庸,引致英法两国的不满。在1939年下半年内,法国认为难以突破德法边境的德军“齐格飞防线”,故积极在巴尔干半岛进行外交活动,以求从当地获得进攻德国本土的跳板,然而法国的计划难以获得希腊和南斯拉夫的支持,英国也不认同,苏联更是敌视西方盟国涉足巴尔干半岛。1940年6月10日,德国的轴心盟友意大利选择加入二战轴心国一方,对英法宣战,南斯拉夫的定位就更为微妙,意大利自认巴尔干半岛为其势力范围,而南斯拉夫便是首要目标,“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曾打算在1940年上半对南斯拉夫发动侵略战争,但希特勒此时已计划入侵苏联,不愿另外开辟一个南方战场,因此墨索里尼最终决定在违反军方意愿下,选择在1940年10月28日自阿尔巴尼亚侵略希腊。出乎其他国家预料的是,希军不仅遏止了义军的攻势,还在11月下半将其逐回阿尔巴尼亚境内。希特勒当时将注意力全放在即将于1941年5月展开的对苏战争计划——“巴巴罗萨作战”上,然而获悉英军正派遣皇家空军援助希腊,使罗马尼亚的产油区将暴露于英军轰炸机的攻击范围下,成了希特勒进攻苏联时的侧翼威胁,故其决定将武力干涉希腊的战事,而在地理上,德军入侵希腊又必须借道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这使得南国的中立地位更难以维持。11月28日,希特勒会面南斯拉夫外交部长,明确表示德国将攻打希腊,希望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同盟,也承诺割让萨洛尼卡作为报酬,但并未成功说服后者。在军方的压力下,德国外交部持续透过外交手段满足军事的需要,继续对游说南国政府,且因保加利亚和希腊之间没有铁路,为进攻希腊(“马里塔作战”)和作战结束后回调部队、为“巴巴罗萨作战”需要重新布署,德军必须使用贝尔格莱德—萨洛尼卡一线的铁路,故2月14日,希特勒与南国总理德拉希沙·克维洛维奇(英语:Dragisha Cvetkovic)和外交部长亚历山大·辛卡-马可洛维奇(意大利语:Aleksandar Cincar-Marković)重新商讨,但同样没有结果。为进攻希腊,希特勒透过达成一连串的合作协议在短时间内拉拢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签署《三国公约》,加入轴心国。在希勒特计划的卫星国中仅剩南斯拉夫尚未加入,于是德国继续以外交手段引诱该国,包括不惜在保加利亚驻军以显示其军事威胁。受制于绝望的外交情势(巴尔干半岛上并无坚强的盟国)以及内部的纷扰(紧张的民族主义纷争、政府不稳定、过长而难以防御的国境线)等因素,逼使南斯拉夫摄政王保罗亲王倾向接受德国的条件。另一方面,南国政府已自情报组织获得了德军即将对苏作战的消息,故希望这将可支开希特勒的注意力,同时也前往争取英美两国的援助,但仅得到口头上的支持。3月4日,希特勒与保罗亲王会面,为使南斯拉夫加入轴心国,希特勒再加码条件,表示不要求该国允许德军过境其领土,但谈判进展甚微。南斯拉夫曾于2月27日为抵销德国方面部分的压力而与匈牙利签署友好协议,后者政府也同样想压制在首都——布达佩斯日益活跃的亲德势力。然而,自1940年夏季起,匈牙利军最高统帅部就一直想支持着任何对南斯拉夫进行军事行动的计划,尽管其泰莱基·帕尔首相反对(该人于1940年10月进一步强化了与南斯拉夫的关系),但匈牙利摄政王霍尔蒂·米克洛什决定与德国合作,这后来导致泰勒基于4月3日自杀以示抗议,继任其总理职务者为匈国外长拉索罗·巴德希(英语:László Bárdossy),继续为对南国发动战争作准备。1941年3月29日,德国国防军中将弗里德里希·保卢斯抵达布达佩斯,自希特勒向米克洛什许诺匈牙利将可获得领土报偿后,后者便允许匈军与德军密切合作、协调作战。泰勒基自杀后,米克洛什向希特勒请求减少对匈国要求的出兵数量,并在南斯拉夫解体后再加入战争,获得希特勒的同意。3月5日起,设于贝尔格莱德的英国大使馆开始建议本国侨民离开南斯拉夫。3月17日,希特勒告诉前来贝希特斯加登协商的保罗亲王,这是南斯拉夫最后一次加入轴心国的机会,但也表示会放弃使用南斯拉夫铁路于军事行动的意图。鉴于南斯拉夫还在犹豫,德国外交部发出了最后通牒,要南国于3月25日表明其立场。3月20日上午,南国总理克维洛维奇召开内阁会议决定该国是否加入三国公约,会上有5票赞成、3票反对,反对的大臣甚至当场辞职,而国防大臣缺席,实际上这是王国政府危机的一个迹象。3月24日,保罗亲王决定签署三国公约,派遣克维洛维奇与外长辛卡-马可洛维奇随着德国大使前往维也纳签字。3月25日晚上8点半,南斯拉夫王国正式签署《三国公约》,会上除了德、义、日三国代表外还有轴心国的卫星国代表,同时德国还作出了更多让步,表示会尊重南国主权与领土完整、战争期间也不会寻求军事援助和过境权。南国人民在26日一早听见政府签署《三国公约》消息后群起激愤,国各地爆发了抗议浪潮,贝尔格莱德、卢布尔雅那、斯科普里、萨拉热窝、斯普利特等城市的学校、工厂发生亲同盟国、反德义的示威游行,反对政府的“卖国”行为,喊出“宁可打仗,不要公约”、“宁要死亡,不唐纳德隶”等口号、烧毁当天的报纸与希特勒的照片、结队前往希腊驻贝尔格莱德领事馆,欲前往希腊充任志愿军与法西斯作战,同时英美两国向王国政府警告,若不及时脱离轴心国,将冻结其国内南斯拉夫王国的资产,并以从希腊北部出兵相威胁。隔天,贝尔格莱德发生了政变,由空军总司令杜尚·西莫维奇为首的集团推翻了现有政府,成立新内阁,并拥立年轻的彼得二世为南斯拉夫国王,总理克维洛维奇、外长辛卡-马可洛维奇被捕,保罗亲王欲逃往斯洛文尼亚,但中途被捕,押至贝尔格莱德,后全家与随从被放逐到希腊。新政府上任后,其主张的政策摇摆不定且自相矛盾,如转告德、义使节,南斯拉夫将继续忠于轴心国、延续前政府之政策,而当英、美使节向其试探时,西莫维奇却说他的政府“既不拒绝公约,也不会批准公约。既然公约是上届政府签订的,那新政府没有义务接受还没有批准的公约的约束。”3月31日,西莫维奇在一次演讲中号召人民遵守秩序、保持冷静,但又在4月3日时开始秘密动员军队,以及宣布贝尔格莱德、札格拉布、卢布尔雅那三大城市设防、实施灯火管制,但也不宣布总动员和采取可能发生的军事入侵之相关措施。对于这突如其来、将德国所有影响力与外交成果一扫而空的政变,尽管南斯拉夫表明其“忠诚”,但因为最亲德的南国领袖已被踢出政治权力圈外,希特勒怒不可遏。政变当晚,希特勒即决定在入侵苏联前先消灭南斯拉夫与希腊,而德军最高统帅部警告希特勒,入侵南斯拉夫将使“巴巴罗萨作战”延迟至少四个星期的时间,但也也得以从南国领土出发、绕过保加利亚与希腊国境间坚实的防线来攻打希腊。27日当天,希特勒即以瓜分南斯拉夫领土为利益筹码,开始争取轴心盟国的匈牙利与保加利亚参与对南国的军事行动。德国和轴心盟国在军事方面的合作协商早在去年10月便已完成,为本次行动提供了不少的便利,但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三世不认可德国的领土分配,匈牙利方面则只愿意执行有限的军事干涉(仅派出10个旅级单位),并在14日才会加入战争。因此希特勒下令改由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指挥的第41摩托化军(俄语:41-й моторизованный корпус (вермахт))承担原本匈牙利军的位置,进驻入侵行动的出发地——蒂米什瓦拉。罗马尼亚的主要任务则为防范苏联干预。军队主力正于阿尔巴尼亚同希腊人作战的意大利同样为贝尔格莱德政变措手不及,时至1941年春季,其可用于进攻南斯拉夫的师级部队也从37个(1940年秋)降为仅剩5个,因此墨索里尼试图以其准备不足为由,说服希特勒放弃进攻南斯拉夫,但未能成事,希特勒随后发出一份备忘录,要求意大利军保护从奥地利发起攻击的德军之侧翼、沿着亚得里亚海进攻斯普利特、消灭南斯拉夫海军、保卫阿尔巴尼亚,以及随后进攻马其顿等任务。墨索里尼接受该案,并命令军队准备付诸实施。3月31日,德国外交部向南斯拉夫提出三项通牒式要求:一、赔偿政变后德国的财产损失;二、公开批准三国公约;三、陆军实施复员。同时,南国境内的德国侨民开始撤退。4月2日,德国命令驻南大使馆减员至5人,只留下代办人员与普通员工,也警告其轴心盟国使馆尽快撤出,这是即将爆发战争的讯号。4月5日下午,德国中止与南斯拉夫王国政府的外交关系,表示:“德国与南斯拉夫之间的关系不能继续维持下去,任何外交接触已中断,局势已恶化,甚至可以说是严峻和不可避免的。8天来,南斯拉夫王国政府没有向德国政府做出任何回答,贝尔格莱德政府的回答是总动员。”当晚,新政府前往莫斯科的代表团签署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为期五年的友好与互不侵犯协议,但隔天一早,贝尔格莱德即被德国空军所轰炸,德军随即对南斯拉夫展开全面进攻。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于3月27至28日当夜赶工,将元首第25号指令改编为作战计划,并于28日中午12点30分由陆军参谋长弗朗兹·哈尔德大将向希特勒汇报。巴尔干战场由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元帅所指挥,预计将以不宣而战的形式对南国展开突袭。入侵部队包括有: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大将的第2集团军(英语:2nd Army (Wehrmacht))、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的第1装甲兵团(英语:1st Panzer Army)和威廉·利斯特元帅指挥的第12集团军(英语:12th Army (Wehrmacht)),空军部队则由亚历山大·勒尔航空兵上将指挥。3月28日,德军开始布署入侵部队,共分作东南方与北方两大入侵路线,前者由原预定用来进攻希腊而驻扎于保加利亚的第12集团军下属部分单位担当,后者则由驻扎于奥地利格拉茨的第2集团军进行。第12集团军因为保加利亚当地交通设施不佳、天气恶劣,故依作战需求进行了重组。第2集团军则是因为当时没有闲置单位,不得不动用到原配置于对苏战争的部队,而当时德军领导层也认为现阶段尚不致影响对苏作战的日程,南斯拉夫战役结束后也会立即将其调回东线。南方的部队中,第40摩托化军(俄语:40-й_моторизованный_корпус_(вермахт))已预定投入希腊之战,布署于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马其顿边境一带的杜普尼察,其主要兵力为第9装甲师和第73步兵师,将会攻进马其顿后转而南下,绕过并包围希腊的国境防御工事。3月29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做出希腊和南斯拉夫战役同时进行的决议,也同时决定在4月5日同时展开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轰炸行动、以及通过其领土来绕过希腊的“梅塔克萨斯防线”。隔日,决定再将空袭日子往后延迟一天。总计下来,德军共投入了40个师和约1400架飞机来对付希腊和南斯拉夫。对于位在塞尔维亚的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德军计划从三个方向进攻:第1装甲兵团自保加利亚驻地索非亚出发进攻尼什,同时确保多瑙河的控制权;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从奥地利和匈牙利沿着萨瓦河与德拉瓦河出发,将夺取萨格勒布、占领部分的克罗地亚、沿路摧毁克罗地亚境内的南斯拉夫军队;第41摩托化军则从匈牙利的蒂米什瓦拉进攻;第12集团军将会进攻马其顿,切断希腊和南斯拉夫之间的联系,其右翼部队与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军一同北进朝贝尔格莱德挺进。德国的轴心盟友——匈牙利军预计将从北方进攻南国首都,但其部队不会与德军同时展开行动——德军第1装甲兵团在4月8日才展开袭击,第41摩托化军则到10日才从东南方进攻,第2集团军才要到12日于北方集结完毕后再加入行动。德军原计划动用该国的两个集团军,分别为驻于巴奇卡和巴纳特的第2集团军(英语:Second Army (Hungary))(13个旅)以及驻于巴兰尼亚的第3集团军(英语:Third Army (Hungary))(3个旅),预计将南下进攻诺威萨和奥西耶克,一直挺进到萨瓦河与多瑙河。4月5日,德国与匈牙利达成最终协议,匈牙利军将会于4月14日完成战备,投入部队为1个摩托化军和3个步兵军,另外还有其他规模更小的独立单位,全部将沿着蒂萨河和多瑙河的边境布署。巴尔干半岛的另一个德国主要盟友——意大利,则在德军发动入侵前不久才匆忙重新制定计划,将原本的里雅斯特出发、沿着亚得里亚海沿岸进攻的北部攻势转为保住扎达尔的基地,并防卫沿岸。意大利驻于伊斯特里亚的第2集团军,只会在德军获得重大胜利后才发起沿着海岸进攻的行动,时间预计在4月15日,驻于阿尔巴尼亚的第9集团军则对南国采取守势,同时还要保护其他义军正对抗希腊的大后方。总计下来,意大利军共投入了24个师和666架飞机对付南斯拉夫,并准备了一个相当有规模的防御备案,很大程度上高估了南军的实力。另外两个不直接参战的轴心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也分别被授予不同的任务。罗马尼亚负责防范潜在的苏联军事威胁、协助德军使用其机场攻击南国,并为德军第14摩托化军的攻击发起地。保加利亚虽然不参加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行动,但在三国同盟条约后也已允许高达68万德国士兵布署于其领土,这些部队这时也包括了准备进攻希腊和南国的德军第12集团军。保加利亚军队的任务则是确保第12军进攻方向的后方和与保土边界的安危,共有16个步兵师和德军的第16装甲师担负此任务。从保加利亚出发的德军部队为第1装甲兵团,由三个军组成,隶属第12集团军指挥。总体来说,轴心国为对付南斯拉夫共布署了近200万名士兵、90个师、2000架飞机和2000辆坦克,准备时间仅10天,并调动了欧洲各地的军事力量来满足其入侵的需求。特别是为凑足第2集团军的部队,德军重新集结了布署于欧洲各地(包括驻于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的单位,且尽管各国铁路运输系统有着诸多问题、极为受限,德军仍在两周内完成了集结,足见其战争机器效率之高。有鉴于新政府提交给德国的新声明未收到回应,西莫维奇于3月29日下达动员令,4月3日还派了使节团前往莫斯科,试图与其签署互助协议,但苏联只愿意缔结《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后于4月5日完成签署,缔约双方彼此尊重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中第2款还规定“如果缔约一方遭到第三国的进攻,另一方将保证同它保持友好的政策”,但这对轴心国军即将大举入侵的危机没有帮助。在与西方盟国——英国与希腊方面的谈判则是很早就在进行,但由于南斯拉夫的态度模糊,一直到3月27日形势明朗后才正式进行,但三国在军事计划立案上远不如希特勒决定入侵南斯拉夫来得果断。4月3日,南斯拉夫军方领导人与希腊武装部队总司令亚历山大·帕帕格斯将军和英方代表会晤,会上后两者提出南斯拉夫应协同布署军队至塞尔维亚南方,进而保护希军的侧翼、打击意大利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后方,但遭南斯拉夫方面拒绝,其认为从北部撤出等同放弃本国大部分的工业区和交通要道,且出于政治上的理由也不可能放弃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最终三国代表并没有拟定出协同作战,南斯拉夫最终也只是将全军共8个步兵军团(约100万人)沿着漫长的国境线布署,这在战略上是一大错误,日后德军也确实绕过了“梅塔克萨斯防线”和义军合流,但当地唯一的南军第3集团军(英语:3rd Army (Kingdom of Yugoslavia))却只有4个步兵师的实力。由于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的政治不信任,南斯拉夫军并未大量动员克罗地亚裔的军人,且因为了不要让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感到“被遗弃”,又必须集中大量军队于这两地的边界,与军事上应倚萨瓦河和德里纳河这两条天然防线防御的正常选择相左,漫长的边界布署分散了人数不足的南军,对希腊的防守尤其不利,且南斯拉夫全国上下仅塞尔维亚认真地进行战争的准备。外交上的失败也使南斯拉夫的战略位置极其险恶,除了希腊一国外,完全被敌国联盟所包围,南国军方考虑战争爆发后,全力死守国境,而其他盟军部队则与希军会合打击阿尔巴尼亚的义军,如有必要,可一路撤到希腊境内继续战斗。南国边境长达1859英哩,整个防御计划仰赖于边境的军队(占了约88%总兵力),虽然有加以强化,但也使中央组织的战略预备队实力不足。战争爆发前,南军布署如下:第1集团军群(英语:1st Army Group (Kingdom of Yugoslavia))与“濒海防卫军(英语:Coastal Defence Command (Kingdom of Yugoslavia))”将负责北部和沿海的防御,后将往波斯尼亚方向朝东南部撤退;第2集团军群(英语:2nd Army Group (Kingdom of Yugoslavia))负责保卫与匈牙利间的边境,将著往南方撤退;第3集团军群(英语:3rd Army Group (Kingdom of Yugoslavia))应进入阿尔巴尼亚与希腊会合,还要负责马其顿地区的防御;第6集团军(英语:6th Army (Kingdom of Yugoslavia))从战略预备队中抽调编组而成,负责保护和罗马尼亚间的边境,另外还留着4个师作为战略预备队。尽管透过驻柏林的武官得知德军进攻计划细节,南斯拉夫总理仍拒绝相信该资讯,认为尚有时间能做好防御准备。整个边界防御计划最大的弱点在于第3集团军群和第5集团军(英语:5th Army (Kingdom of Yugoslavia))把守的希腊与保加利亚边境地区,这里的部队尤其脆弱,但它们要负责保护的却是极为重要的撤退路线,且受限于财政预算,边境工事强度明显不足,德军却是重兵集结于保加利亚西部。南军本身素质与条件也非常糟糕,尽管账面上动员完毕将有120万名士兵,德军于4月6日发动攻击时,南军只动员了70多万人,广布于整个国土而未能集中、缺少现代化武器,陆军除了少数捷克制车辆外,其他都是一次大战末期的装备,7,000门火炮里只有4,000门是是现代化武器,全是进口的,型号多种、弹药和维修料件都很缺乏。南军只拥有110辆坦克,其中60辆是不堪用的5吨级轻型坦克,50辆是1940年从比利时购入的10吨级坦克。坦克人员少,缺乏训练,其反坦克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结构上来看,南斯拉夫陆军的编组也过于笨重,一个师约有26,000到27,000人,且机动性极差,非常仰赖兽力,虽然1940年6月南军高层曾意识到这个问题,试图做些改善,但在战争爆发当下也只完成了4个炮兵团的摩托化。空军方面,南国空军的550架飞机中有300架属于现代化机种,但同样缺乏备用料件,且军机分散于全国各地,其中又有相当大的部分购自即将与其作战的德国(73架Bf 109战斗机和70架Do 17轰炸机),南国的机场也未达可供作战使用的标准、飞行员的训练品质也相当差劲。南斯拉夫海军则是一支相对现代化的小型海军,拥有4艘驱逐舰、4艘潜艇、2艘内河重炮舰、6艘鱼雷艇和10艘摩托鱼雷艇,但这支海军小到无法对战事产生任何决定性的影响。德军入侵南斯拉夫时并未宣战,其空军首先于4月6日空袭贝尔格莱德和破坏南国空军机场,同日第40摩托化军也从保加利亚往斯科普里进攻。4月8日,德军第14摩托化军也从保加利亚向尼什挺进。时至4月10日,南军共要面对来自四个方向的打击:第41摩托化军从罗马尼亚往贝尔格莱德前进、第46摩托化军从匈牙利跨过德拉瓦河、第51集团军从奥地利向扎格瑞布前进、第49山地军从奥地利往采列进攻。当天过后,全国的南斯拉夫军除了阿尔巴尼亚边境的部队外已几乎崩溃或大批投降。4月11日,意大利与匈牙利加入战争,意大利第2集团军自意大利东北进攻卢布尔雅那、沿着达尔马提亚海岸南下,一路上几乎没遭遇到什么抵抗。同日,匈牙利第3集团军越过南斯拉夫边境向诺威萨进攻,也同样没遭遇到什么阻碍。4月12日,德军占领贝尔格莱德。卢布尔雅那则被意大利军夺下。4月14日和15日,彼得国王和政府飞离了南斯拉夫、流亡国外,而南斯拉夫军最高统帅部的人员在萨拉热窝被抓获。4月17日,南军签署投降协议。4月18日中午,投降协定正式生效。轴心国与南斯拉夫之间的第一场战斗是4月5日至6日间晚上,德军袭击了南斯拉夫的边境哨所,大约凌晨2点,工兵部队也越过多瑙河夺取了铁门,确保了渡河的路线,特种部队也夺取了德拉瓦河和萨瓦河上的重要桥梁,期间都没受到南军强烈的抵抗。4月6日早上6点45分,德军派出234架轰炸机和120架护航的战斗机轰炸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之后又发起了三波攻击。德军第一次的空袭为以15分钟为间隔的三波攻击,每次持续约20分钟,因此贝尔格莱德实际上约有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是处在被轰炸的状态,而南斯拉夫的政府大楼则为德军的攻击重点。实际上南斯拉夫早在三天前便宣布贝尔格莱德为不设防城市,此般猛烈的轰炸迫使德军只得找借口证明其行动正当性。在贝尔格莱德遭受轰炸后,克罗地亚裔的弗拉特科·马切克(英语:Vladko Maček)辞职,西莫维奇则发出总动员令,同时向英美要求粮食援助,并将政府转移到贝尔格莱德南方的乌日策,陆军司令部则迁至萨拉热窝,这项行动使已十分混乱的南军掌握局势的能力更加恶化。当时南斯拉夫皇家空军仅能勉强拼凑20架Bf 109、18架飓风战斗机和6架IK-3战斗机(英语:Rogožarski IK-3)拦截德军飞机,但无力阻止其行动,德军的第一波轰炸便摧毁南军脆弱的防空工事,令德军俯冲轰炸机更容易执行任务。在第一波的战斗中,南斯拉夫空军也损失了50架飞机,而德军也贝尔格莱德头两天的战斗中被击落40架飞机。德军结束轰炸后,共约有17000人被埋在贝尔格莱德的瓦砾废墟中,南斯拉夫最高统帅部与前线部队的联系几乎断绝。对贝尔格莱德的轰炸引发了大规模的火灾,直到一星期后因下雨才熄灭。德军在本次行动中牢牢掌握住制空权,在头两天的攻击消灭了南斯拉夫空军60%的飞机,在破坏南军的通信系统后,转而打击其他纯军事目标,如机场、兵营,以及协助地面部队的进攻,前者已在德军的发动第一波空袭、飞机大都遭破坏后无用武之地,不过尽管具有德国空中优势,其空军仍无法完全消灭南斯拉夫空军,后者也受困于恶劣的天气,在剩余几天的战斗中仅能零星攻击,也无法阻止轴心国部队的集结。战争首日,德国空军已成功消灭掩护陆军撤退的南斯拉夫空军,还为地面部队提供高效率的空中支援,且由于南斯拉夫军队试图保卫全国领土、沿着漫长的国境边界布署,反令德军在集中入侵的几处要点上享有数量优势。不计入空袭与边界冲突,德军第12集团军从保加利亚-马其顿边界的入侵是开战首度的大规模战斗,该集团军下有快速部队——第40摩托化军,其第9装甲师和第73步兵师往斯科普里挺进,接着转至南方的希腊战线,与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军合流,切断了南斯拉夫军和希腊军的联系。第9装甲师往库马诺沃与尼什挺进、第73步兵师则攻向什蒂普、第2装甲师则占领斯特鲁米察,所有单位都有隶属第4航空舰队的第8航空军的支援。南斯拉夫军在这里的主力部队为第3边防集团军,保卫库马诺沃的是第46步兵“摩拉维亚”师(Moravska)之一部、什蒂普则由第20步兵“布雷卡尼卡”师(Bregalnicka)、斯特鲁米察为“斯特米基”(Strumički)支队(第20步兵师之一部)负责。有别于北部,该区的南军部队对德军进行了强烈的抵抗。战斗开始的第一天,德军就攻占了斯特鲁米察-察雷沃至代尔切沃-斯特拉辛(英语:Stracin)一线,并威胁到当地南军防线的侧翼,也切断了其与希腊军的联系。当天晚上,德军又占领了库马诺沃与科卡涅(英语:Kočane)。然而第12军所属的武装党卫队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在6日夜间遭遇了南斯拉夫第3边防集团军部分部队的强烈抵抗,使其未能完成攻占比托拉与弗劳利纳的目标。第2装甲师也采取与党卫队师类似的行动,但其路线更为靠近希腊边界,短暂交战后,于6日当天一早很快便穿过了当地驻守的南斯拉夫边防军防线,抵达了斯特鲁米察,然而该师发现缺乏足够空间以迂回该地的南斯拉夫军、按原订计划南下,第2装甲师因此整个白天以及之后大多时间都无法执行任务。然而德军对马其顿的进攻依旧进行着,南斯拉夫军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来发起反击行动、收复对其防御计划至关重要的马其顿。7日,在马其顿攻势的延误使德军变更其进攻路线,保持着对阿尔巴尼亚境内和凯玛克萨兰(英语:Kaimaktsalan)-韦尔米奥(英语:Vermion)-奥林匹斯山一线的希腊军侧翼之威胁,但取消原进攻色雷斯和萨洛尼卡的行动。7日早上,第40军终于肃清南斯拉夫第3边防集团军的抵抗,得以往斯科普里挺进,在当天便占领该城市,南斯拉夫军的撤守计划再无实行之可能。同日,“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成功横渡瓦尔达尔河,占领韦莱斯。4月8日,德军第9装甲师占领普里莱普,并转而南下进攻。第2装甲师则击退了其北翼意图与希腊军重建联系之南军的进攻。4月9日,“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攻占比托拉,从而威胁到阿利阿克蒙河一线的英国-希腊联军侧翼。当天,德军已完成攻破南军在马其顿的防守,并于4月10日夜里完成对残存敌军的扫荡作业。同日,打退南军反攻的第2装甲师转至瓦尔达,朝希腊本土进攻,其与第5山地师抢著击溃斯特鲁马河谷的守军,最终是前者的卡弗雷(Kapherer)上尉所部于8日夜里开进了当地,色雷斯的盟军因此被切断了对外的联系,为数6万名希腊士兵投降,9日早上,德军开进萨洛尼卡。南斯拉夫也因此失去了萨洛尼卡这个唯一还在盟军控制之下的港口。南斯拉夫军将三分之一的部队用于保卫首都,保护该城北面与东北方面的单位包括第6集团军、第2集团军群(下辖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以及南军最高统帅部作为预备队使用的三个师,左翼为第6集团军,负责巴纳特一带的边界区,位居右翼的第1集团军则保卫巴兰尼亚和部分的斯拉沃尼亚地区。这些部队接获命令,于4月9日开始从边界地区撤退至更后方的防区,但因10日时德军已侵入第6集团军辖区,南军只得重整态势应战,撤退行动戛然而止。第2集团军群则退至萨瓦河对岸,准备转为防御战,但由于“乌斯塔沙”暴乱以及克罗地亚裔的部队自行解散的关系,第2集团军群不得不恢复撤退行动。4月8日清晨,德军第1装甲兵团自索非亚展开进攻。第14摩托化军越过皮罗特南部的边界区,直指西北方的尼什,由第14装甲师做前锋,紧跟其后的是第5装甲师和第294步兵师,最后是第60摩托化步兵师与第4山地师。尽管当地的南斯拉夫军队抵抗的十分剧烈,德军仍迅速地挺进,控制了尼什和摩拉瓦河上的桥梁。第11装甲师得到了炮兵和航空的充分支援,在进攻的首日便粉碎了南斯拉夫第5集团军的抵抗能力。在驻防桥区的“托普利卡师”(Toplićka)被德军击溃后,南斯拉夫最高统帅部决定令第5集团军往摩拉瓦河后撤重组防线。4月9日,第11装甲师设法穿透南军脆弱的防线,攻占了尼什,并击败“德里纳师”(Drina),该师正艰难地撤退。德军坦克迅速攻下摩拉瓦河谷,正往西部撤退的“德里纳师”则成了第5集团军的右翼弱点,他们无法阻挡德军向首都贝尔格莱德挺进。克拉古耶瓦茨西南部、介于尼什和贝尔格莱德之间的第5集团军单位试图阻止德军的挺进,但很快便被其装甲师打败,约有5000人被俘。由于南斯拉夫军的组织能力极差,在缺乏预备队的情况下,第5集团军仅损失了一个师就足以使整支集团军溃不成军。第5集团军的毁灭直接迫使驻守于萨瓦河和多瑙河的第6集团军抽出兵力,堵住前者在防线留下的缺口,然而南斯拉夫军的移动仰赖的是徒步或透过铁路,德军的攻击用的却是机动性更强的装甲部队。南方地区方面,第5装甲师因皮罗特恶劣的交通环境而止步不前,之后它收到前往尼什以南,包围切断莱斯科瓦茨一带的南军的命令。肃清南军的反抗、占领尼什后,哈尔德和克莱斯特认为高估了南军的抵抗能力,决定将原用来进攻贝尔格莱德的第5装甲师划给李斯特的第12集团军指挥下,转战进攻希腊的行动。时至4月10日,南军的处境已岌岌可危,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地区的部队已丧失抵抗能力,而德军正从索非亚迅速开往贝尔格莱德,南军前线的部队则无力阻止。4月12日入夜,德军第14摩托化军距离贝尔格莱德已不到65千米。尽管此时德军部队的补给线从保加利亚边境出发,已拉长到200千米之远,但在首都附近集结的两支南斯拉夫集团军(第5与第6)已陷入混乱状态,无力发动反攻或切断德军的补给线。因此第14摩托化军才在几乎未受到抵抗的情况下,从南方攻入贝尔格莱德。在第14摩托化军从南方攻来的同时,第41摩托化军也正自蒂米什瓦拉通过巴纳特地区,兵锋直指贝尔格莱德。4月8日,第41摩托化军展开攻击,在迅速挺进的同时也与当地的南军第6集团军交战,然而后者的抵抗能力薄弱,“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团便在11日攻占了潘切沃,而党卫队第2“国家”摩托化步兵师也挺进至贝尔格莱德以北45英哩处。德军自三个方向逐渐合围贝尔格莱德,分别是:从东北方接近的第41摩托化军、东南方的第14摩托化军,而第46摩托化军也正横过斯洛文尼亚和斯雷姆、自西北方向逼近。最终,第14摩托化军的第11装甲师从东南方突破了南军的防御,后者的“多瑙河”师(Dunavska)被击溃,形成南斯拉夫第6集团军东北方向的威胁。4月12日,在德军第41摩托化军跟着同步展开进攻后,南军第6集团军崩解,第41摩托化军因此转往东北方向继续进攻。尽管德军自4月6日便已展开进攻,但由于未完成战备,位于北方的德军第2集团军先是决定延到12日再进攻,但之后又因为南斯拉夫方面的防御出乎意料地脆弱,鼓舞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直接发动攻击的企图,因此最终决定在10日便开始行动。第46摩托化军的先头侦查单位则在4月7日时就越过德拉瓦往科普里夫尼察方向挺进,主要目标是夺取河上通往潘诺尼亚平原、目前仍然完好无损的桥梁。南军在7日一整天几度试着击退德军,均未成功。接战当地轴心军的南斯拉夫军为第1集团军群,其布署为第7集团军守着与意大利和奥地利接壤的边界、第4集团军负责防御匈牙利,另外有第1骑兵师充作预备队。轴心国军则以匈牙利军第2集团军、德军第46摩托化军(由第8、第14装甲师和第16山地师组成)及第17军(由第125步兵师和101轻步兵师组成)发动进攻。4月7日晚,德军第46摩托化军在南军脆弱的抵抗下攻占德拉瓦河上的桥梁,部分南军士兵响应了“乌斯塔沙”的宣传而自行放弃阵地,克罗地亚部队也有部分正蔓延反叛情绪,这些因素使德军的攻势更加有利。4月9日至10日夜间,克罗地亚裔的预备役部队发动兵变,第4集团军因此难以维持运作。南军最高统帅部企图保卫德拉瓦河(与匈牙利接壤)的整条边界,但其可动用的第6集团军兵力不足,无法维护如此漫长的阵线,另外马其顿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无心继续保卫南斯拉夫,在战斗很快便向德军投降或判逃。在南斯拉夫第7集团军防区方面,尽管意大利边界一带相当安宁,但因为右翼的第4军的情势混乱,第7集团军不得不于4月7日至8日夜间撤军,德军仅发起有限的进攻便占领了马里博尔。4月10日,德军发起主攻,由于军备的差距与非塞尔维亚裔士兵的叛乱,南军第4集团军开始崩溃。在空军的支援下,德军第8装甲师攻向贝尔格莱德,接着是沿着德拉瓦河和萨瓦河间的平原前进的第16摩托化步兵师。10日当夜,第8装甲师抵达斯拉蒂纳,当天是整场南斯拉夫战役的一个转捩点,南军最高统帅部丧失了对部队的统帅能力,只得放任后者各自为战,同时德国与意大利空军也取得了对南斯拉夫领空的全面控制。4月11日,德军占领诺维萨德,第8装甲师则抵至奥西耶克,第16摩托化步兵师则攻占纳希采。南军破坏了桥梁以及险峻的路况,拖慢了德军第14装甲军挺进的日程,同时也妨碍其与已攻至贝尔格莱德南方的第1装甲兵团取得联系。德军继续向贝尔格莱德进攻,在一天内拿下了纳希采、奥西耶克与武科瓦尔等城市,4月12日黄昏又攻占了斯雷姆斯卡米特罗维察和鲁拉(Rura)。12日凌晨2点半,第8装甲师因完好占领萨瓦河上的两座桥攻入斯雷姆斯卡米特罗维察,该师持续前进,目标为贝尔格莱德南方30千米的拉扎雷瓦茨,后者为德军计划同第1装甲兵团会师的地点。第8装甲师抵达该地后,当地的南军仅剩第2集团军群残部进行微弱的抵抗,因此李斯特将军决定派该师前往瓦列沃和乌日策,而第16摩托化步兵师则调至兹沃尔尼克和萨拉热窝,因此这两个师都脱离了原先的目标,改往萨拉热窝的方向进攻。4月6日至10日期间,德军以包括山地师在内的特种部队于南德边境上进行小规模攻击,当地由于地形崎岖,无法使用装甲部队。原仅维持防御态势的当地德军眼见南斯拉夫军消极抵抗,决定积极发动进攻,于4月6日至10日成功占领边境的一系列要塞,为之后入侵的大规模部队铺平了道路。4月8日,当地的德军特种部队指挥官帕尔滕(Palten)上尉决定亲自率队突袭斯洛文尼亚的马里博尔,尽管桥梁都已被南军炸毁,但帕尔滕仍成功率部渡河,并以3人伤亡的代价俘虏了100多名的南军战俘,也在未受到抵抗的状态下于4月8日当晚成功进入马里博尔市内,然而德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该部撤出室内,之后战争其他时间里都负责边界警戒勤务。另一方面,德军第51军于4月6日跨越越过了接壤南斯拉夫的默克(英语:Mořkov)和拉德克斯堡边界,并夺取了两座横跨德拉瓦河的桥梁。由于南军抵抗甚弱,第2集团军下的各军都希望进行追击,但集团军司令部命令留下两个师巩固桥头堡,以待其余部队通过。4月6日至9日,德军在南斯拉夫迅速扩张其占领区,同时确认了南军第7集团军正往萨格勒布进行总撤退,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部队抵御德军的先头部队。4月10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决定投入机动部队追击南斯拉夫军。尽管天气恶劣、地形复杂,德军先头部队仍于11日进抵萨格勒布郊区。在更西方的地区,德军山地部队也在4月6日夺取了重要的桥梁和港口。4月10日当晚,德军先头部队已抵达采列郊区,而在短暂交火后占领了该市,与此同时,未受贝尔格莱德授权的斯洛文尼亚新政府要求停火。在已决定要入侵南斯拉夫后,德军便开始选择当地可供合作的团体,以使未来的占领工作更为顺利。起初他们选择的是克罗地亚农民党(英语:Croatian Peasant Party),就德方来看,只有该党才算是克罗地亚民族利益的代言人,也是未来新成立克罗地亚政权稳定和秩序的保证,同时也无视了根据地在扎格瑞布的极右翼组织——“乌斯塔沙”,德方认为其政治威望过低,其领导人安特·帕韦利奇也被视为意大利人的傀儡,然而该党主席、同时身兼副总理的马切克拒绝与德国人合作。如此一来,德国驻扎格瑞布特使艾德蒙德·费森迈耶(英语:Edmund Veesenmayer)决定选择支持“乌斯塔沙”,而叛乱活动预计将由前南斯拉夫总参谋长斯拉夫科·克瓦特尔尼克(英语:Slavko Kvaternik)发起。由于“乌斯塔沙”早已被宣布为非法、遭到严格的取缔,在战争即将爆发的4月初到开战的6日期间,该组织成员都隐蔽身份以避免逮捕或拘禁,对于战争没有任何影响,但南斯拉夫的军事情势很快便急转直下、呈全面崩溃之势,在此情况下,4月8日就发生了别洛瓦尔的克罗地亚士兵起兵叛乱的事件(克罗地亚语:Bjelovarski ustanak),该市市长朱里耶·马卡尼(克罗地亚语:Julije Makane)宣布“克罗地亚独立”,马切克与克罗地亚总督伊万·苏巴希奇(英语:Ivan Šubašić)都发电报要求当地部队维持纪律,严守阵地,但为当地正在等候德军抵达的叛军和民政官员所拒绝。与德方达成协议后,克瓦特尔尼克于4月10日透过扎格瑞布的无线电台,宣布新的克罗地亚国家就此成立,获得了当地警察、农民党人和民防军的支持,克瓦特尔尼克也呼吁全国克罗地亚人,特别是士兵,转而效忠新政权。德军第14装甲师以一天行径100英哩的速度,于当天晚上7点半(比预计早两天)开进扎格瑞布城内,在“乌斯塔沙”的安排下受到亲德民众热烈的欢迎。在此战役中,克罗地亚裔士兵的抵抗几乎可忽略不计,许多克裔士兵拒绝战斗、弃守阵地、丢弃武器,不是投降就是回家。德军仅在前往扎格瑞布的路上就俘虏了15,000名克军士兵,新政府的“独立宣言”更是加速了南军第2、第4集团军、海军和最高统帅部预备部队的崩解,而此时还在斯洛文尼亚交战的南军因此陷入孤立,民族主义者也进而分化部队。有鉴于克罗地亚新政权成立的事实,尽管马切克深信西方盟国会在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仍在数日后改变了态度,呼吁其追随者与新政权合作,以求早日结束战争状态、减少无谓的生命损失,并深信战后农民党仍可重夺克罗地亚人的代表权。同日,第14装甲师与从阜姆出发的意大利第2集团军取得联系,魏克斯接着重新编组了萨瓦河地区的第49山地军和第51军,准备实施对萨拉热窝的进攻。萨拉热窝原先并非计划的进攻目标,但因为战事出乎预料的顺利,魏克斯转而有余力夺取该市,其不仅是南斯拉夫军最高统帅部所在地,也是地形崎岖不平的波斯尼亚的交通线的关键要地,只要将其占领便可阻止南斯拉夫任何将大部队撤退至内陆的计划。第14装甲师之后转往进攻卡尔洛瓦茨,以切断从奥地利和意大利边界区撤退下来的南斯拉夫第4集团军之后路,后者的左翼部队受德军和“乌斯塔沙”民兵的攻击已濒临瓦解,南斯拉夫第1集团军群位于彼得里尼亚的指挥部也被“乌斯塔沙”支持者攻占,第4与第7集团军各指挥官和参谋部军官皆被俘虏,集团军群再也无法维持其作战编制。残存的第4集团军单位撤退到克斯丹耶卡(塞尔维亚语:Костањица)、诺维格拉德、比哈奇和普里耶多尔等地,而从卡尔洛瓦茨出发的第14装甲师击溃第4集团军在诺维格拉德的防御,往普里耶多尔方向挺进,抵达了巴尼亚卢卡。时至4月11日,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面临德军从三个方向——东南方的第14摩托化军、东北方和巴纳特的第41摩托化军以及从斯雷姆和斯洛文尼亚南下的第46摩托化军的围攻。保卫首都的南军部队无法抵御德军的进攻,只得下令部队撤离和炸毁萨瓦河与多瑙河的桥梁。12日下午,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卫戍军撤离城市。同日,德国空军再度轰炸比耶利纳,消灭了当地南斯拉夫空军的残存飞机。4月12日下午,第46摩托化军接获新命令,只有第8装甲师的部队继续向东推进,以夺取贝尔格莱德西郊的横跨萨瓦河的桥梁。晚上6点半,第8装甲师主力往瓦列沃东南方向移动,与位在贝尔格莱德西南方的第1装甲兵团左翼建立联系,而跟在第8装甲师之后的第16摩托化师则转向南方,跨越萨瓦河朝兹沃尔尼克挺进。这两个装甲师皆偏移了原订的目标贝尔格莱德,以便参加之后围攻萨拉热窝的行动。在德军的三支机械化部队中,第41摩托化军与贝尔格莱德之间的距离最近,已进抵多瑙河东岸的潘切沃,距离目标仅约10英里。第1装甲兵团也在第11装甲师带头下进攻贝尔格莱德南部,当地南斯拉夫军的防御则已逐渐转强。12日傍晚,德军党卫队第2“国家”师的党卫队上级突击队领袖弗利兹·克林根堡(英语:Fritz Klingenberg)眼见所有多瑙河上的桥梁都被炸毁,用缴获的一艘摩托艇横渡到对岸,连同六名党卫队侦查兵毫无阻碍地进入了贝尔格莱德,并与市长杰弗里姆·托米奇(Jevrem Tomić)谈判,以空军轰炸作为要胁,虚张声势要求整座城市投降,而事实上,克林根堡等人弹药装备都缺乏,连通信设备都故障,无法对外发出讯息。下午5点,德军在德国公使馆上升起了卐字旗,还占领了南斯拉夫国防部。约两个小时后,在战争爆发时被南方拘留的德国外交部代表陪同下,贝尔格莱德市长将该市移交给克林根堡。在此期间,贝尔格莱德西部的第46摩托化军击溃南斯拉夫第2集团军残部试图在萨瓦河上建立起的防线;第8装甲师的部分单位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泽蒙,并俘虏了第1集团军的部分后方单位。4月13日,第11装甲师、第8装甲师和第41摩托化军抵达,德军正式占领贝尔格莱德,并留下一个连的兵力控制整座城市,托米奇在发现自己被克林根堡欺骗后举枪自尽,克林根堡则因为本次的大胆行动获颁骑士铁十字勋章。攻下南国首都后,魏克斯察觉到,南斯拉夫军正朝南方塞尔维亚的崎岖山地撤退,意图在当地实施长期抗战,故决定以萨拉热窝为主攻方向,向南军全力追击,特别是对苏战争即将展开,作为主力的机械化部队必须尽早重新布署。陆军总司令部重整部队,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被指派负责统筹现时所有南斯拉夫军事行动,因此也从第12集团军调来第1装甲兵团;第46摩托化军为接下来清剿残余南军的行动,自直属第2集团军改由第1装甲兵团直接指挥,由该军打头阵南下进攻萨拉热窝。德军将行动分为东西两面作战集群指挥,西面由新到的第52军为主力,其合并第49军(由两个师组成)和另外两个师,共四个师的兵力自扎格瑞布向东南方向进攻萨拉热窝,而第14装甲师与第52军建立直接联系,从东北方向攻击该城市。东面集群则为自乌日策和摩拉瓦山谷攻击萨拉热窝的第1装甲兵团(由六个师组成)。第4航空队则负责消灭预计将会集中兵力于莫斯塔尔-萨拉热窝的南军。阿尔巴尼亚战区方面,当地的南斯拉夫军队为伊利亚·布拉希奇(英语:Ilija Brašić)上将指挥的第3集团军(由4个师组成),而防守的则是意大利第9集团军。由于南军效率低下的协调能力,事实上只有1个师真正转为攻击,很快便被意大利军击退,从而丧失了南斯拉夫与希腊军协同作战的可能性。德军第9装甲师迅速穿过科索沃,占领其首府普里什蒂纳,并继续往科索沃米特罗维察挺进,其下属单位也与意大利第14军取得联系,很快又陆续攻下了比托拉、斯特鲁加和奥赫里德等城市,还在梅托希亚取得当地叛乱的阿尔巴尼亚人的支持。为阻止德军在科索沃与桑扎克地区的推进,南斯拉夫最高统帅部新编组了“桑扎克集团军”(Sandzak Army),并以两个师发起反攻,但并未奏效,而后
南军数次攻击都被德军打退,无法抵挡进攻的德军,在后者第5装甲师分割了“科索沃”师的阵地后,南军只得撤退至古西涅。此外,阿尔巴尼亚境内的意大利第17军也击退了南军两个师的反攻。德军空袭萨拉耶佛、波德戈里察和莫斯塔尔后取得了制空权,意大利军也因此派出轰炸机攻击斯普利特和科托尔。4月9日,义军轰炸了南斯拉夫军的希贝尼克海军基地。
4月11日,由5个军组成的意大利第2集团军依照柏林方面的计划越过了边境,追急着正在后撤的南军第7集团军,后者无法对其做出任何有效抵抗。义军第2集团军下辖的第11军朝卢布尔雅那方向前进,第6军则往普雷齐德(英语:Prezid)、第5军往克罗地亚西北方向、第9军往里耶卡和克拉列维察。南军第7集团军只得撤退,部分单位因此解散,但仍试图筑起野战工事减缓义军的挺进。另一方面,滨海地区的意大利军在进军过程中几乎未受到抵抗,仅代尔尼采一地就有三万名南斯拉军士兵不战而降。4月11日,意大利第11军开进卢布尔雅那,并宣布解散战役期间由斯洛文尼亚民族主义者自行成立的行政机关。12日,德军与意大利军于维尔波夫斯克(Vrbovsk)会师,南斯拉夫第7集团军投降。4月12日,意大利“都灵”师从阜姆出发,攻占了格拉卡克(英语:Gračac)和克宁,之后又陆续于15日占领希贝尼克和斯普利特,16日占领莫斯塔尔,17日占领杜布罗夫尼克。在札达尔的意大利军也打退了“亚得里亚”师的反攻,并占领了本科瓦茨,“亚得里亚”师的残部退回克宁。15日,“都灵”师在未受到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斯普利特、塞尼和希贝尼克。海军方面,在轴心国军开始入侵后,南斯拉夫最高统帅部命令海军留在港口以让国王和政府能转移到希腊,之后大多集中于科托尔的南国海军船舰被命令逃至希腊,但仅有4月17日时一艘潜艇和两艘鱼雷艇成功逃到埃及,其他船舰除了一艘驱逐舰被自沉外,皆向意大利军投降。在德军入侵的第一天,南斯拉夫便轰炸了匈牙利边境的机场,但匈军奉令未作还击。4月11日,德军展开入侵的第5天,匈牙利第3集团军越过边境入侵南斯拉夫,兵力包括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步兵旅和6个步兵旅。匈牙利当局声称,4个月前与其签署《匈牙利-南斯拉夫永恒友谊条约》的政府已因为“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建立而瓦解,故不再有效。事实上,匈牙利的加入并未对整场战争有什么影响,但希特勒希望借由加入战争的方式来令轴心国联盟显得更加团结,并将此形象传递给同盟国。边防军曾短时间抵挡住匈军、造成其350人的伤亡外,但最终被其突破,并追击著撤退中的南军第1集团军,除此之外南斯拉夫军几乎没有什么抵抗。截至4月13日,匈军在未受到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巴兰尼亚,巴奇卡地区则攻到了诺威萨。13至14日间,抵达多瑙河。战役结束后,德国政府遵守先前答应让布达佩斯当局保有巴奇卡和两块飞地的约定,但同样希特勒曾许诺的巴纳特地区却变成由当地德国少数民族所统治。匈牙利本次加入对南斯拉夫的侵略行动,使其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完全破裂,也使该国失去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大阵营中保持中立的可能性。4月12日,贝尔格莱德被德军占领,而继续作战的第2集团军的兵力只剩下三个师。第16摩托化步兵师与第8装甲师继续沿着德里纳河南进,而第14装甲师则从扎格瑞布向萨拉热窝移动。4月13日晚,塞尔维亚的南斯拉夫军抵抗活动已基本被肃清。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也打到了摩拉瓦河省的溪谷,于4月14日占领克鲁舍瓦茨。同日,第14师也控制了亚伊采。南斯拉夫第3集团军群的部分单位仍保守着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第5集团军则仍有残部在克鲁舍瓦茨城内,第6集团军则往科卢巴拉州前进,南军第2集团军群的残部还在萨瓦河一带抵抗,第4集团军则一边与德军第14装甲师交战一边往萨拉耶佛方向撤退。达尔马提亚和波斯尼亚西部方面则已出现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部队交战的情况。由于已明显感受到南斯拉夫抵抗能力趋于崩溃、战争即将结束,德军甚至在还没签订正式的停战协定前,已将数个单位抽离南斯拉夫,返回德国本土和罗马尼亚。4月14日,南斯拉夫国王离开本国飞往雅典,大批政府官员也在接连两天迅速逃离南斯拉夫。4月15日,德军第2集团军包围了整个萨拉热窝,另外还有两个装甲师同时从东西方进入城内。司令部设于萨拉热窝的南军第2集团军即宣布投降,德军便留下少量的卫戍部队占领、等待步兵部队进驻,其余装甲师部队则南下继续追击南军残部。当前绝望的局势令南斯拉夫方面决定请求停战,并授权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司令部派出代表与德军谈判,但4月14日当天第2和第5集团军向德军谈判、希望达成单独的停火协议时遭到后者拒绝,希特勒要求南斯拉夫只能整支军队一起无条件投降。14日当晚,南斯拉夫政府的一名代表走进了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司令部,要求立即促成停火协议。闻讯的陆军司令部立即指定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为代表在贝尔格莱德谈判。15日下午,魏克斯与其幕僚抵达贝尔格莱德,制定了全军无条件投降为基础的停火协议,而南斯拉夫代表隔日才前来,但后者却没有全权,必须将德方条件转送告知政府才能决定。4月17日,南斯拉夫代表团于贝尔格莱德泽蒙的前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与德军正式签署停战协议。之所以南斯拉夫方面的投降事宜有些延迟,主要原因是王国政府的重要官员都逃走后,几乎找不到有足够权限的人来代表,讽刺的是,最后被推派出来签署投降和约的正是24天前被派去加入《三国公约》的前王国政府的两位代表——外长辛卡-马可洛维奇、前总理克维洛维奇,以及最高统帅部的两位代表——总参谋长达尼洛·卡拉法托维奇(英语:Danilo Kalafatović)和陆军作战处长拉蒂沃杰·扬科维奇(英语:Radivoje Janković)。德国方面由魏克斯代表,意大利方面由路易吉·布诺法提(Luigi Buonofati)上校代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虽然有联络官出席投降仪式,但因为没有正式加入战争,故没有签署该协定。4月18日中午12点,协定正式生效,南斯拉夫军正式投降。德军入侵部队所遭受的伤亡极其轻微,共558人伤亡,其中151人阵亡、392人受伤以及15人失踪,在第41摩托化军攻进首都贝尔格莱德时也只有一名军官被平民狙击手杀害阵亡。德军在南斯拉夫之战胜利所需时间也仅为原陆军总参谋部预计的一半而已,在希腊与南斯拉夫作战的39个德军师也只有10个师打了6天以上的战斗,很大程度上,德军最高统帅部高估了南军的抵抗能力而派出过多的部队。南斯拉夫在军事上遭逢严重的失败,南军大部分的海空力量都被消灭,仅有几十架飞机和三艘军舰成功转移到希腊,而根据美国陆军军事历史中心以及苏联元帅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编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德军约俘虏了254,000至345,000人的南军士官兵、另有3万人被意大利军俘虏,而军事历史学家米歇尔·巴瑞菲尔德(Michael R. Barefield)以及玛迪欧·米拉佐(Matteo J. Milazzo)则提出了南军共有344,162人被俘,而安德烈·札萨克(波兰语:Andrzej Krzak)则补充其中有6,298名军官的数据,德军很快就释放了被征召入伍的克罗地亚、匈牙利、保加利亚以及德裔前南军士兵,但塞尔维亚裔部队依旧被轴心国军关押著,历史学家史蒂芬·帕夫洛维奇(英语:Stevan K. Pavlowitch)估计约有300,000名士兵和12,000名军官、萨加克和布劳则估计有254,000人。然而,其余超过原总数一半、未被抓获的南军士兵在投降协议签署后,并没有服从放下武器的命令,反而很快地组成了一支支的游击队袭击占领军,包括共产党的军事组织——“游击队”和保皇派、反共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切特尼克”,两者在后来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战争”中与德义占领军、乌斯塔沙和彼此进行长达4年的游击战争。前南斯拉夫人民军上将韦里米尔·特尔齐奇(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Velimir Terzić (general))在其著作《1941年南斯拉夫王国的崩溃》中指出民族问题、特别是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的矛盾是南斯拉夫迅速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还系统性的总结其他原因:一、王国政府当局实施错误的国内政策;二、人民对执政当局压迫、剥削政策的愤忾和普遍存在的民族问题;三、没有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部队,王国军中的军官大多不愿意作战、怠忽职守;四、对外政策摇摆不定、特别是长期拖延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五、德义两国的特务和第五纵队的破坏活动;六、国家经济实力单薄;七、南国不现实和错误的防御计划、沿着漫长国境的布署、缺乏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八、轴心国不宣而战,令南国无法组织动员、也未得到外界的帮助;九、错误的运用作战方式,应采取全国范围的游击战,而不是无希望取胜的遭遇战;十、轴心国的明显优势将南军完全围困于陆地上,也控制了南军计划中的战略要地——马其顿;十一、王国军最高统帅部和高级将领的投降行为等等。轴心国在南斯拉夫崩溃后很快便开始制定瓜分南斯拉夫的事宜,4月18至22日期间,德义两国外长于维也纳达成协议,将南斯拉夫从北部的卢布尔雅那经过萨拉热窝至南部的奥赫里德湖一分为二,以北为德国占领区,以南和沿海岛屿地区则为意大利占领区,前者约占有7万平方千米、人口520万,后者约4万平方千米、人口200万,匈牙利则占领了普雷克穆列、梅吉穆列县、巴拉尼亚和巴奇卡等地,面积约1.16万平方千米、人口114万,保加利亚占领了塞尔维亚东南部的皮罗特和弗拉涅地区以及马其顿的大部分,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人口126万。意大利成为“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保护国,并拥立萨伏依王朝的托米斯拉夫二世为后者的国王。德军由于将主要目标放在即将到来的对苏战争,于是在4月23日下令撤出在南斯拉夫的大多数装甲和摩托化部队。尽管有当地的傀儡政权听命轴心国的统治,但在南斯拉夫只驻扎了意大利士气不高的22个师和4个贫弱的德军师,德义两国最终还是要消耗大量的军事实力在南斯拉夫地区来打击游击队活动,仅1941年底,游击队的活动就牵制了6个德军师、17个意大利师、5个保加利亚师、1个匈牙利师和其他傀儡政权的部队,总数约50万人;根据另一份来源指出,德军共被投入了70万人在剿灭反抗活动,一直到1945年才撤出该地。另外,有观点认为贝尔格莱德的政变、“四月战争”和德国入侵希腊的“玛莉塔作战”这些事件打乱了德国入侵苏联的时程表,原先“巴巴罗萨作战”预计会在5月15日展开,但征服巴尔干让希特勒一直到6月22日才发动该作战。英国外务大臣安东尼·艾登和一些德军将领都主张此类说法,如骑兵上将齐格非·魏斯特法(英语:Siegfried Westphal)称“征服巴尔干所需要的部队不得不从东线军队中抽调,结果只好推迟原订进攻俄国的日期,这件事很不得人心,因为这样我们就丧失了在东欧短暂的夏天中有限的便于作战的整整六个星期”。反对派则称巴尔干的战事并非是希特勒延迟攻苏的唯一因素,如5月时苏联的大地上仍遍布难以作战的泥泞,作战势必要延迟发动。
相关
- 精神精神,一词多义,一般指人的心理状态,或者事物的宗旨和主要的意义。是物质的反义词。《庄子·知北游》:“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其中“精神”表达了用雪沐浴后心情舒畅的心
- 轻水反应堆轻水反应堆(Light Water Reactor, LWR)是指使用水作为冷却剂及慢化剂的核反应堆,包括沸水反应堆和压水反应堆,是目前世界上核反应堆的主要类型。与重水反应堆相比,轻水反应堆比较
- 发育产前(Prenatal)或产前发育(Prenatal development)是人类胚胎或胎儿在孕期的孕育过程,从受精,至诞生。通常,也可使用术语胚胎发育、胎儿发育,或胚胎学来表示。胚胎发育始于受精。
- 阿提卡阿提卡希腊语(英语:Attic Greek),又称雅典希腊语,是一种古希腊语方言,在以雅典为中心的阿提卡地区使用。在诸古希腊语方言中,它最类似于后来的希腊语,并且是“古希腊语”课程所研习
- 图皮语系图皮语系是南美洲原住民语言的一个语系。包括在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和法属圭亚那的合共70多种语言。根据《民族语》的分类,以种类多少计,它是所有语系中的第13大,可分
- 白柳白柳(学名:Salix alba)为杨柳科柳属的植物。原产于欧洲和亚洲中西部,后来移种到世界其他地区,生长于海拔40米至3,1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沿河生长。
- 人类演化历程人类演化历程记录了人及其祖先在发展与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还包括对可能是人类祖先的物种的简要介绍。但其中并不包含生命起源的内容,只是描述从生命诞生直至演化为人类的可
- 2,2,2-三氯乙醇2,2,2-三氯乙醇(2,2,2-Trichloroethanol)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2H3Cl3O,具有镇静和催眠的药效。20世纪前期常用的安眠药安眠药水合氯醛就是在体内代谢为三氯乙醇。
- Perl5.28.2 / 2019年4月19日,10个月前(2019-04-19)Perl是高端、通用、解释型、动态的编程语言家族。最初设计者拉里·沃尔为了让在UNIX上进行报表处理的工作变得更方便,决定开发
- 曲颈甑在化学实验室中,曲颈甑(retort)是一种用于蒸馏或干馏的玻璃仪器。它包括一个球状容器,以及一个开口向下的窄颈。被蒸馏的液体置于球状容器中,并在此被加热。瓶颈相当于冷凝管,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