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拉圈

✍ dations ◷ 2025-11-12 01:22:27 #玩具,健康,舞蹈

呼拉圈(英文:hula hoop)是直径约一米的环形玩具(制作材料可以是藤、草、竹、木材、塑胶、超合金等)。玩家要将呼拉圈套在腰上或身体其他部分不停转动,不让呼拉圈跌落地上。呼拉圈除了可当成一般玩具之外,也常用于比赛、杂技表演,或当成运动器材使用。

早于数千年前,世界各地已有儿童利用直径很大的圈环作玩具。这些圈环可以用葡萄藤、或者质地较硬的杂草制作,玩的方法有转、滚、抛等等。3,000年前的古埃及儿童会用一根棒来推动葡萄藤做的圈环,让它不停滚动。在古希腊,人们会把圈环套在腰间转动,以收减肥之效。这种玩意在14世纪的英国也十分流行,不过当时的医师指责这会引起心脏病发作和脊骨移位。18世纪初期,西方航海家到达夏威夷,发现当地的呼拉舞和转动腰间圈环的姿势不约而同,于是这种玩意便得了“呼拉圈”之名。

1958年,美国Wham-O玩具公司的创办人理察·纳尔(Richard Knerr)和阿瑟·莫林(Arthur Melin)重新将呼拉圈推出市面。他们的灵感源自一名刚到访澳大利亚的加州朋友,他说当地的儿童上体操课会把竹制圈环套在腰间转动。新推出市面的呼拉圈,用名为Marlex(英语:Marlex)的新研制耐用塑胶制成。呼拉圈广受欢迎,推出仅两年间卖出超过1亿件;而这也推动了Marlex塑胶的广泛生产和使用。呼拉圈堪称1950年代最受欢迎、也最能赚钱的玩意。呼拉圈热潮退却后,Wham-O公司再度推出飞盘玩具,同样卖个满堂红。

1960年代,呼拉圈开始成为马戏团、杂技团的常见道具。俄国和中国的杂技艺人的呼拉圈技法层出不穷,影响了后代杂技艺人的表演。2002年,澳大利亚杂技艺人、呼拉圈研究者茱迪斯·拉妮艮(Judith Lanigan)编排的《垂死的天鹅》(),就用上了30个呼拉圈,号称“悲剧与呼拉圈的混合体”。

时至今日,世界各地都可以买到五花十色的呼拉圈,最常用作减肥用具。21世纪初甚至出现所谓“坐着都能旋转的电子呼拉圈”,那是条内嵌电路的软带,用家缚在腰间打开电流,仪器会在腰间绕圈下压,产生类似转动呼拉圈的感觉,生产者声称“运动效果和传统呼拉圈类似,但不会造成运动伤害”。

相关

  • 奥迪name = 'Transport', description = '交通', content = {{ type = 'text', text = [[]] }, { type = 'item', original = 'articulated bus', rule = 'zh-cn:铰接客车;zh-tw
  • 责备受害者指责受害人或称作检讨受害者,一种认知方式,是指在侵害行为或犯罪事件中,将过错部分以至全部归咎于受害者,认为受到伤害一定是因为受害人本身有错。在对欺凌、抢劫、强奸、性骚扰
  • 阿特拉托河阿特拉托河(Atrato River ,西班牙语作Rio Atrato)是哥伦比亚的河流,位于该国西北部,由乔科省和安蒂奥基亚省负责管辖,河道全长750公里,集水区面积38,500平方公里,最终注入乌拉巴湾。
  • 吉赛尔·邦辰吉赛尔·卡洛琳·邦辰(葡萄牙语:Gisele Caroline Bündchen;葡萄牙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
  • 林安西林安西(1942年2月-),四川成都人,著名化学工程专家林纪方之子。大连工学院数理力学系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后来任职应用数学系教授。曾担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1984年-1991年)、校长(1991
  • 陆稳陆稳(1517年-1581年),字汝成,号北川,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明朝政治人物。浙江乡试第七十一名举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式甲辰科会试第一百五十五名,登第二甲第五十一名进士。由刑部
  • 奥利夫山 (加利福尼亚州)奥利夫山(英语:Olive Hill)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尤巴县的一个非建制地区。该地的面积和人口皆未知。奥利夫山的座标为39°17′18″N 121°28′13″W / 39.28833°N 121.47028
  • 蓝塘里壤峰蓝塘里壤峰是尼泊尔的山峰,毗邻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属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一部分,海拔高度7,227米,日本攀山队在1978年10月24日首次登上该山峰。
  • 甲爪基九羰基三钴甲爪基九羰基三钴是一种有机钴化合物(英语:organocobalt compound),化学式为HCCo3(CO)9,它是一种含有甲炔配体的金属羰基簇,具有C3v对称性。它是紫色固体,对空气稳定,可溶于一些有机
  • 斯特凡·库尔图瓦斯特凡·库尔图瓦(法语:Stéphane Courtois 1947年11月25日-)法国历史学家、大学教授,巴黎第十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共产主义黑皮书》编辑。1968年至1971年曾为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