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玫瑰

✍ dations ◷ 2025-08-23 03:46:42 #艺术歌曲,歌德作品题材乐曲,花题材作品,舒伯特作品,台湾电影主题曲

《野玫瑰》是德国大文豪歌德1771年在史特拉斯堡所写下,并在1789年出版的一首诗。曾有多位作曲家为这首诗谱过曲,其中最有名的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

舒伯特(Franz Schubert)所写乐曲的诠释方式是由女高音演唱,而只在背景放入不浓的音乐;此外为这篇《野玫瑰》(Heidenröslein)谱曲的人还有Heinrich Werner。

舒伯特有一日在教完钢琴课的回家路上,在一旧货店的门口看见一位穿着破旧的小孩手持一本书及一件旧衣服欲出售,舒伯特见状起了同情心,虽自己生活上并不富裕,却将身上所有的钱与小孩交换了那本书,接过来一看是德国作家哥德的诗集,随手一翻就看到了“野玫瑰”这首诗,顿时间被诗中的文字所触动,灵感涌出一发不可收拾,舒伯特急忙回到家里,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就因而诞生了。舒伯特也为歌德其他诗篇谱过曲。

1770年,年轻的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结识了弗里德里柯·布里翁(Friederike Brion),回忆着那场难忘的邂逅,歌德改编了一首16世纪的诗歌,创作了这首忧伤的《野玫瑰》。

歌德的这首诗有多重寓意,野玫瑰象征着年轻的少女,她拒绝了少年的追求并保卫自己。少年摘采野玫瑰,意味少年粗野地夺去了少女的贞洁;这在当时的德国是一种侵犯的象征。而少年是否会因此永远的忍受着爱的折磨,是显而易见的,他想自己强烈的爱唤起野玫瑰回报的爱,然而她的离去和坚持却使少年心碎。这篇诗篇最深入人心之处在于,少年与野玫瑰的对话中弥漫着的忧伤情绪。

《野玫瑰》共有三个诗节,诗节的进行伴随着不断重复的旋律与和声,因此也称为“诗节歌”。

这首诗歌因其意境优美,将其谱曲的作曲家很多,其中以舒伯特及威纳(H. Werner)所作二曲最为有名,亦流传最广,这二首皆有中文填译词,分别为萧而化先生依原歌词字意修改之填词与周学普先生之译词。在旋律方面,舒伯特的作曲比威那的作曲轻快、容易上口,而周学普的译词比萧而化的填词平易近人。





男孩看见野玫瑰
荒地上的野玫瑰
清早盛开真鲜美
急忙跑去近前看
愈看愈觉欢喜
玫瑰、玫瑰、红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

男孩说我要采你
荒地上的野玫瑰
玫瑰说我要刺你
使你常会想起我
不许轻举妄为
玫瑰、玫瑰、红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

男孩终于采了它
荒地上的野玫瑰
玫瑰刺他也不管
玫瑰叫苦也不理
只好由他折取
玫瑰、玫瑰、红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

2008年台湾电影《海角七号》以野玫瑰作为串起整个故事的媒介,可见此电影片段。

相关

  • β胡萝卜素胡萝卜素(英语:carotene)是指若干种相关的不饱和烃,分子式为C40H56,由植物合成,但动物不能制造。胡萝卜素是橘色的光合色素。对于人眼视觉,各种胡萝卜都是有颜色的。胡萝卜素使许多
  • 胡椒粉胡椒粉(又名古月粉)是胡椒的果实成熟晒干后磨碎制成的,用于烹饪的调味料,味道辛辣。通常分为黑胡椒粉和白胡椒粉。
  • 俄罗斯地理坐标:60°N 100°E / 60°N 100°E / 60; 100俄罗斯跨越北纬50~70°的欧亚大陆大部地区,南北宽2500~4000公里,东西长9000公里,海岸线长约3.4万公里。广大的西部、中东部地区分属俄
  • 眼角膜角膜,是眼球最前方的透明多层组织,其作用为:角膜位于虹膜、瞳孔及前房前方,并为眼睛提供2/3的屈光力(角膜的屈光力是眼球中最强),进入眼球的光在经过角膜后,通过晶状体的折射,光线
  • 亚欧板块欧亚板块(英语:Eurasian Plate)为包括大部分欧亚地区的板块,但不含括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次大陆)、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次大陆)以及东西伯利亚的上扬斯克山脉以东(属鄂霍次克板
  • 海尔·马里亚姆·门格斯图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阿姆哈拉语:መንግስቱ ኃይለ ማርያም;1937年5月27日-),埃塞俄比亚军人、政治家,曾任埃塞俄比亚工人党总书记、埃塞俄比亚国家元首(1977年-1991年)。1974
  • truth/前往风的彼方双白金《truth/前往风的彼方》是岚的第23枚单曲。于2008年8月20日发行。唱片公司为J Storm。68 星光华尔兹(日语:星影のワルツ)(千昌夫) | 69 黎明的即兴曲(日语:夜明けのスキャッ
  • 国歌 (立陶宛)《国歌》(立陶宛语:Tautiška giesmė)又名《立陶宛,我的祖国》(Lietuva, Tėvyne mūsų)、《立陶宛赞歌》(Lietuvos himnas),其曲词为1898年当立陶宛尚属于沙皇俄国时,由文萨斯·库
  • 毛唐毛唐(日语:けとう)是日本人对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的差别用语。源自于日语,本来是指毛唐人,用来称呼毛发不同的人,即是外国人。《汉和词名》说:“毛,谓其发色不同;唐,谓
  • 朱志荣朱志荣(1961年2月2日-),安徽天长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学研究》主编。1983年,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