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玛兰族

✍ dations ◷ 2025-09-02 20:07:13 #噶玛兰族
噶玛兰族(噶玛兰语:Kebalan、Kbalan。书写系统制定前惯以 Kavalan 拼音),为台湾的平埔族原住民,主要分布于:冬山河域、三星乡、壮围乡、宜兰县的宜兰市、罗东镇的罗东、苏澳镇的苏澳...等一带,以及花莲市与新城乡附近、东海岸之丰滨乡(主要聚集地)、台东县和长滨乡等地,人口约1,492人。原居于兰阳平原,后因汉人争地压力而逐渐南迁。台湾旧称“葛玛兰”、“蛤仔兰”、“蛤仔难”、“甲仔难”、“甲子难”等,正是“噶玛兰”(Kbalan)一语台湾闽南语的音译。“Kbalan”在噶玛兰语里面,是“平原之人类”的意思,主要是该族族人用来区别当时居住于山区之泰雅族“Pusulan”的称谓。西班牙人占领北部之后于噶玛兰居住地划定“噶玛兰省”(Cabarán)。清朝领台以后,宜兰归诸罗县管辖,至1723年又归新设立的“彰化县”,7年后再划入同样成立于1723年的“淡水厅”。在这段期间内,清朝政府对宜兰地区只有名义上的管辖,并没有真正设管治理。由于宜兰被视为行政边疆,常成为海盗、流寇的聚集地。为便于经营开发,在台湾府知府杨廷理多次奏请设置行政区以后,才于1810年设“噶玛兰厅”于噶玛兰厅城。1875年噶玛兰废厅改县,而以噶玛兰的“兰”字,冠上“宜”字,改称“宜兰县”,由新设的台北府管辖。自此以后,“噶玛兰”这三个字消失,而“宜兰”则变成该县新的专属名称。噶玛兰族以前称为“蛤仔难三十六社”,但事实上其聚落的数量是超过六、七十个社以上。过去对噶玛兰族的称呼都以兰阳溪为界,以北的称为“西势番”、以南的称为“东势番”。当时重要聚落包括打马烟社、抵美简社、奇立丹社、奇立板社、猫里雾罕社、抵美福社、流流社、武暖社、歪仔歪社、新仔罗罕社、利泽简社、加礼宛社、奇武荖社等。噶玛兰族群首见于历史的记载,是在1632年,当时占据淡水一带的西班牙人,有一艘商船在航行中被飓风漂流至“蛤仔难”平原。但是,对于噶玛兰比较明确的记载,则是在1650年时,荷兰人所记录之当时该地39社的人口资料,距今已有340余年。1768年汉人林汉生初侵噶玛兰,为当地原住民所杀。1776年,林元旻由乌石港北边的河流上溯,成功侵占淇武兰,为汉人入垦兰阳平原最早者。然而20年后,汉人大规模武装进入噶玛兰,这次的结果却是噶玛兰族被迫离开原居地。1796年,汉族漳州人吴沙率领军队式的集团,以漳州移民为主力,配上泉州人和客家族群,以武力侵犯噶玛兰,建立了头城。这群已经在这片土地平静生活了数千年的噶玛兰族人,开始了他们翻天覆地的大改变。但早在吴沙带着汉人开垦宜兰平原之前,噶玛兰人农耕范围已遍及各地,吴沙所率领的“罗汉脚仔”只能找较为偏僻的地方垦拓。汉人以欺压的方式,侵占噶玛兰族的土地。例如将死猫、死狗丢入噶玛兰族的田地,使噶玛兰族因为不吉利而放弃田地。或是推移田埂,使噶玛兰人的田地缩减。汉人种种欺压行为,终于迫使噶玛兰族往花莲、台东迁移。不久以后,汉人的势力就遍及噶玛兰东西势三十六社,汉人人口并急速增加。噶玛兰人不论在经济、社会方面,都居于绝对弱势的地位,他们只好在平原内部做境内的小迁徙,开始迁往三星、苏澳等地。噶玛兰人逐渐失去赖以维生的土地以后,在1830年至1840年之间,以五结乡的加礼宛社人为首南迁奇莱平原,在美仑溪北岸(今花莲北埔)建立新的聚落,包括加礼宛社、竹仔林社、武暖社、七结仔社、谈仔秉社、瑶歌社,为加礼宛六社,以加礼宛社为头领的“大社”。初到该地的噶玛兰人,就像当时吴沙挟千人之势席卷兰阳平原一样,很快地也称雄于奇莱的荒野间,族人纷纷涌至,而逐渐凌驾于原本居住在该地的阿美族和太鲁阁族,加礼宛六社遂成为噶玛兰族的第二故乡。噶玛兰族人的被迫迁徙早期主要因为受到汉人武装屯垦及“流番”迁徙的进逼,晚期受制于社会的弱势被汉人运用契约使所得无法温饱,或丧失土地;虽然一再迁徙,但自清朝开山抚番政策的施行,加上晚清北路(约今日之苏花公路)的修筑,经济文化的冲突加上在台汉人违反清朝保护番民的禁入番界令屡屡侵吞番地,终于在光绪四年(1878年)爆发了由“少壮番”引导的加礼宛事件。该事件的起因有两个版本,一主张汉人商贾陈文礼越界侵垦加礼宛六社的土地而引发冲突,另一说为漳浦人陈辉煌“指营撞骗,按田勒派,共诈番银不少;该社被逼难堪,是以决计反抚”。噶玛兰族群原偏居兰阳平原,为汉人进垦台湾最晚的地区;但自加礼宛社事件后,主要的噶玛兰族群精锐尽失,余众或向南逃窜或归降清军。自清朝1874年再度废止渡台禁令后,经此役更积极的鼓励垦民与商贩前往后山,战事结束后总兵吴光亮采“勒迁以分其势”的政策,勒令部分加礼宛社及参与战事的撒奇莱雅族(Sakizaya)社众迁离,自此噶玛兰族人散居各处,逐渐融入汉人或他族的社会。2005年统计资料显示仅查得911人。现在,居住在兰阳平原上的噶玛兰人已经很少了,他们散居各处,没有比较大的聚落。至于在花东海岸,花莲丰滨乡的新社村与立德部落,则是噶玛兰人目前较具规模的部落。当年虽有数千人移往花莲,但仍有噶玛兰族人没有离开,混居于外来移民,而私下依然保有自己的传统习俗,仍有族语依然使用于乡间。一直被迫附属在阿美族当中的噶玛兰族,其实不论是祭典或语言文化,都与阿美族完全不同。因此,从1980年开始,噶玛兰族的原住民,就开始展开寻根以及正名运动。经过长期的努力,紧接着邵族之后,中华民国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也在2002年12月25日正式认定噶玛兰族为原住民的第11族。噶玛兰族文化的传承与保存,自此步入一个新的纪元。事实上,噶玛兰族语至今依然被该族族人保存使用,同时他们也已经编印噶玛兰语辞典、语法等教材,做为学校乡土教学的材料。噶玛兰族不仅族群意识强烈,宗教信仰以及文化祭仪也都十分鲜明。噶玛兰族的祭司皆为女性,男性则有年龄阶级。重要的祭仪活动有:出草胜利之后的仪式“卡达班”(qataban,目前这项活动转化为丰年祭举行)、成为巫师的入巫仪式“奇赛伊兹”(kisaiz);治病仪式“巴格拉比”(pakalabi)、丧礼“巴都干”(patRuqan/patuRqan)、以及年底的祭祖仪式“巴礼令”(palilin)等。 噶玛兰族人认为全黑的服饰只有长者才能穿着,所以噶玛兰男子必须在从tama na sabasayan(青年之父)的年龄阶级组织晋升至lubang(长老群)的人,才有资格全身穿着黑色的服饰。 日人伊能嘉矩在1897年〈宜兰方面平埔番的实地调查〉的调查资料中提及噶玛兰人的有袖短衣与方布衣还有保存,另外尚有开襟筒袖衣、长及膝盖的筒袖衣。近代噶玛兰族的常见的服饰以黑白为主,新社部落的族人不仅复织了用香蕉丝织布缝制成的滚黑边方衣,同时也复织了主色为黑、红、蓝的传统缀珠垂铃新娘腰裙。十七世纪荷兰殖民时代以前台湾原住民语言没有任何书面记录,因此只能用语言学与考古学的方法推测早期历史。根据李壬癸的分类,噶玛兰语、巴赛语、阿美语、西拉雅语群(含西拉雅语、大武垅语,及马卡道语)彼此关系较近,使用其共同祖语者应在台南一带。噶玛兰语与巴赛语的关系又更近,使用此二者共同祖语者应是从台湾西南部迁至东部海岸。巴赛人后来迁至台湾北海岸,噶玛兰人则迁至台湾东北海岸。宜兰淇武兰遗址有早期与晚期两层文化,经碳14测年,早期文化年代约为1300-800年前,晚期文化年代约为600-100年前。晚期文化属噶玛兰人的遗址,早期文化未有定论。因此噶玛兰人在东北海岸活动至少有600年的历史。1650年,荷兰人纪录有噶玛兰人的四十几个聚落,约有九千多人左右,其中包括了淇武兰社(ki-bannor-an)840人。十八世纪末,汉人进入宜兰开垦。在汉人的压力下,噶玛兰族于1830-1840年左右开始南迁至花莲新城。1878年发生加礼宛事件,噶玛兰族又被迫南迁至花莲丰滨及台东一带。噶玛兰族现在在兰阳平原的人数很少。1896年,伊能嘉矩对噶玛兰族进行了调查。安倍明义的《蕃语研究》(1930年)用片假名纪录了一些噶玛兰语的资料。1936年浅井惠伦对宜兰的噶玛兰语进行了调查。1996年,李壬癸发表了关于噶玛兰语语音学、构词学、句法学的研究、噶玛兰语方言的比较词汇表、李壬癸本身收集的文本、以及浅井惠伦在1936年所收集的包含噶玛兰语不同方言的文本。 2000年时噶玛兰语有24位使用者,Ethnologue并将之列为濒危语言。谢富惠与黄宣范于2007年调查了23位噶玛兰语使用者,受访者平均年龄超过60岁。所有受访者均表示2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不懂噶玛兰语。

相关

  • PubMedPubMed 是一个免费的搜索引擎,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索以及摘要。它的数据库来源为MEDLINE(英语:MEDLINE)。其核心主题为医学,但亦包括其他与医学相关的领域,像是护理学或者其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英语: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简称MDS)又译为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骨髓生成不良综合征、骨髓化生不良综合征,为一种因骨髓中未成熟血球不正常增生导致的血
  • 上标上标,也叫上角标,是出现在一列正常字体文字的上边的数字、字母或其他符号,在其他字母或符号的左边或右边。上标具有多种用途,常用于公式、数学式或化学复合物及同位素。也能用于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国家科学基金会(英语: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缩写为NSF),全称是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是一个美国政府独立机构,由美国国会于1950年创立。该机构支持除医学领域外的科学和工
  • 约瑟·亨利约瑟·亨利(英语:Joseph Henry,1797年12月17日-1878年5月13日)是一位美国科学家,是美国科学振兴会(英语: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的创始成员之一,也是史密森
  • 非对映体过量非对映体过量(diastereomeric excess, 缩写为de%),通常用来表征两个以上手性中心时的光学纯度。例如,某个拥有两个手性中心的分子,有四个非对映体:(R,R)、(R,S)、(S,S)、(S,R),两两
  • 唯品会唯品会(NYSE:VIPS)是广州唯品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运营的一家中文网络购物网站,以销售服装、化妆品为主,兼具发展小家电、玩具和日用品等其他多种商品的销售
  • 重力能重力势能或重力势能是指物体因为大质量物体的万有引力而具有的势能,其大小与其到大质量的距离有关。E p = −
  • 纽约市芭蕾舞团纽约市芭蕾舞团(New York City Ballet),成立于1948年,乃世界著名芭蕾舞蹈团,及美国表演美国派芭蕾 的主要团体之一(而此团体现转以商业原则运作)。纽约市芭蕾舞团除了演绎所有的古
  • 头嵙山层头嵙山层,原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