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村吉明

✍ dations ◷ 2025-04-17 23:58:58 #1912年出生,1973年逝世,京都大学校友,日本物理学家,20世纪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台湾日治时期学者,在台湾的日本人,京都大学教师,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

植村吉明(日语:植村 吉明うえむら よしあき  ?,1912年1月28日-1973年5月20日),日本兵库县人,为原子物理学家。他在日治台湾接受中学教育,并在战后成为京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博士。植村吉明曾任职于台北帝国大学以及京都大学,并曾在台湾参与台北帝国大学物理学讲座荒胜文策教授团队于1934年完成的东亚首次原子核击破实验。植村吉明也曾参与重建战后被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下令拆除的京都大学加速器,并对真空技术方面抱持着高度的兴趣。1973年5月,植村吉明晋升正教授,但也在同月20日因病与世长辞,享寿61岁。逝世后,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特别出版《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报告》植村吉明特别纪念刊号,以纪念他的贡献。

植村吉明在1912年1月28日生于日本兵库县的一个小村庄中。随后,他与家人一同迁居到当时属于日本领土的台湾,并在该处接受教育。1929年,他从台北的一间技职型高中毕业,并在同年至台北帝国大学任职,加入了物理学讲座教授荒胜文策的实验团队,成为其雇员,从此开启了他的核物理研究生涯。

1932年4月《自然》杂志里有一篇论文专门描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西实验室怎样用考克饶夫-瓦尔顿加速器(英语:Cockcroft–Walton generator)制造快速质子来促成锂蜕变,该年也因此被称作核物理的“奇迹年”。听闻此消息之后,荒胜团队立即投入物理学讲座全部资源,建造直线粒子加速器以追试此实验:101:574。当时日本本土另有两个实验室作同样的原子核实验:一个是东京理化的仁科芳雄研究团队,另一个是大阪大学的菊池正士研究团队。至于台湾的研究团队则是资源最少,设备最差,而且人是最少的:106。

1934年7月25日晚间:578,荒胜团队成功完成人工撞击原子核实验。此为亚洲第一次,世界第二次成功实验:21。为了纪念实验的成功,众人推举木村毅一之提案,决定在加速器下的水泥小屋的木制门上,由木村毅一用白色油漆留下此实验成功的日期:578。当时日本的物理学界为此实验之成功感到震惊:106。1935年,仁科芳雄赴台听取荒胜文策对该次实验结果的报告之后,便邀请荒胜团队成员回到京都帝国大学:107。于是隔年植村吉明便随荒胜文策与木村毅一二人一同转任京都帝国大学。他们也将加速器之主设备携回日本内地,但留下了相关的次要设备,成为台大日后重建该加速器的重要基础:121。至于台北帝大物理学讲座由专长于宇宙射线物理的河田末吉接手:119。

1936年,植村吉明回到了京都帝国大学,并且在1939年10月成为研究助理,加入京都帝大化学研究所的荒胜实验室:107。他们也在京大建造了考克饶夫-瓦耳顿型加速器,该加速器可将粒子加速至约50万电子伏特的能量:575。除了利用加速器进行实验,植村吉明也曾在荒胜文策的领导之下,协同木村毅一利用宇宙射线进行高能物理研究,并将其实验结果发表至1937年8月的《自然》杂志上。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京都帝国大学改名为京都大学。之后,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于该年9月28日下令禁止日本进行有关原子物理与航空学的研究:111,拆除荒胜研究室的回旋加速器并将之倾倒入琵琶湖。由于这造成许多研究资料的丧失,且该设施纯为学术性用途,该次拆除行动被多位学者质疑有无其必要性,并引来了国际间的一阵挞伐:116。1948年4月,植村吉明成为京大的讲师,随后并于1952年8月升任为助理教授。1949年,植村吉明在荒胜文策的指导之下,进行关于17MeV与6.1MeV光子在不同物质下吸收系数的研究并发表论文,并于1951年7月以该篇论文得到了京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96。

在原子物理学相关研究之外,植村吉明在这段期间也曾进行应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1949年7月,植村吉明与柳父琢治为了改进铅笔,曾经对铅笔芯与纸张之间的摩擦系数做研究,比较各种结构的铅笔芯在这方面之差异。同年12月,他们二位更与吉田俊夫一同对黏土的性质做研究,比较其吸水性与可塑性。到了1951年,他们三人更对黏土和硅石的介电特性差异做分析比较。另外,植村吉明也曾和木村毅一与山下佐明一起在1949年发表论文,介绍荒胜研究室的齿轮零件自动选择装置。

1951年,美国解禁日本核物理实验,木村毅一随后重建被拆除的核子物理研究室:575,植村吉明也从隔年开始参与重建工程。1956年京大加速器重建完成,植村吉明也在这段期间关注核物理技术的发展,尤其对真空技术方面抱持着高度的兴趣。直到1970年,京大加速器被拆除重组,植村吉明再度负责京大加速器的改良,并于1973年5月晋升正教授。然而同月20日植村吉明也因病逝世,享寿61岁。

1974年1月,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特别以其刊物《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报告》出版植村吉明特别纪念刊号,以纪念植村吉明的贡献。在文中,水渡英二说“植村吉明教授是个具有意志力且具备温暖人格的人。他被所有认识他的人所喜爱,他富有责任感而且被他的老少朋友所信任”,并认为他的一生是“自我牺牲的人生”。

到了2004年,台大物理系决定重组加速器,并在次年由许云基等人一同重建原子核实验室成为台大物理文物厅,于该年11月21日正式开幕:151。植村吉明的女婿森田恒雄以及孙女森田真理子等人也代表荒胜团队的后代参与了物理文物厅开幕典礼。森田真理子当天更特别穿着和服,并参与由许云基主持的感恩祭典,一同上香祈福。

相关

  • 电压源电压源,即理想电压源,是从实际电源抽象出来的一种模型,在其两端总能保持一定的电压而不论流过的电流为多少,电压源具有两个基本的性质:第一,它的端电压定值U或是一定的时间函数U(t
  • 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单元不饱和脂肪(英语:monounsaturated fat)是两类不饱和脂肪酸之一,分子中只有一个双键,其余皆为单键;相比之下,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则有多于一个以上的双键存在例如二十花生四烯酸。
  • 安那托利亚安纳托利亚(土耳其语: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帝国亚拉姆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亦作安纳托力亚、安那托利亚,又名小亚细亚(土耳其语:Küçük Asya;英
  • 詹姆斯·皮克詹姆斯·本杰明·皮克(James Benjamin Peake,1944年6月18日),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政治人物,前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政府的退伍军人事务部长(2007年至2009年)。
  • 萨瑟克座堂南华克座堂(Southwark Cathedral)是英国国教南华克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伦敦南华克区泰晤士河南岸,靠近伦敦桥。南华克座堂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直到1905年萨瑟克教区成立时才
  • 刘伯明刘伯明(1966年9月-),男,汉族,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人,是神舟七号升空太空人之一,正师职、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刘伯明有大学本科学历,双学士学位,原属中国空军飞行团队长。199
  • 让-马里·莱恩让-马里·莱恩(法语:Jean-Marie Lehn,1939年9月30日-),法国化学家,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超分子化学 ,尤其是穴醚的合成。1901年:范托夫 |1902年:费歇尔 |
  • 保罗·萨巴捷保罗·萨巴捷(法语:Paul Sabatier,1854年11月5日-1941年8月14日),法国化学家,出生于法国卡尔卡松,逝于图卢兹。在1912年,他与维克多·格林尼亚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874年,萨巴捷进
  • 有村架纯有村架纯(日语:有村 架純,1993年2月13日-),日本女演员,兵库县伊丹市出身,所属经纪公司为FLaMme。2010年1月在《产经体育(日语:サンケイスポーツ)》的新春企画“新春少女”初次亮相;同年4
  • 陈秋菊陈秋菊(1855年7月9日-1922年8月22日),字尚志,台湾台北文山堡乌月庄(今新北市深坑区)人,原籍福建,为清治时期林朝栋所属栋军的主要将领,官阶为参将(1892年胡传检阅时),主持栋字隘勇左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