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原名牛首水,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主城区内,是贯穿邯郸东西主城区的几条主要河流之一,属滏阳河支流。现为季节性河流,降水多时,河流径流速度快,水面变宽,冬春季节水量较少。由于近几年市政府的大力整治,使得沁河又出现了“三面荷花,四面柳”,鱼虾成群的景色。
沁河发源于邯郸市西部武安市堵山山区附近的野河,也有说是源头在邯郸县西部的拐头山、紫山附近,上游由南北两支小河流汇流集而成,或是邯郸县的康庄乡的西店子、停驷头等村,自西向东流经古城路、彭家寨村、前进大街沁河桥,到沁河名苑南行,路过复兴路沁河桥南行到孟仵村向东继续流去,到铁路大院向北,连续流经火车南北铁路、浴新大街沁河桥往东北前行,穿过环城西路沿着京深线继续北流,过人民路到丛台路后经过陵西大街,进入沁河沿岸绿化带一直东行,途经学步桥、中华大街、新兴大街、曙光街、光明大街、滏西大街等数条主要交通干线,在市区东北部苏曹附近与滏阳河交汇,全长43.8公,一说35.9公里,从齐村大坝到滏阳河交汇处段的主城区流域长11.7公里,河床宽为25米,总流域面积达147平方公里。
1957年,邯郸市区西部的齐村修建大坝后,将沁河上游夏季时节降水直接导入北面的输元河流域内,沁河下游的主河道则负责承接主城区的沥水。上世纪70年代以,沁河水还是清的,清河里也有不少的鱼虾,沿岸居民在岸边垂钓、洗衣、戏水。可是到了80年代以后,由于下游地区缺少清水的补充,在加上沿岸农业灌溉过度用水,钢厂等企业污水以及近百个排污口直接排入河内,沁河的水质日益恶化,再加上对缺乏污水处理设施、排污管网的不完善等,沁河逐步形成一条臭水沟。即便如此,沁河流经邯郸主城区时,被沿岸居民在河道两边所堆积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所包围,原有绿植和绿化也被破坏,绿草地被个人私占,私搭乱建,甚至还用于种菜、饲养家畜等,而河道岸边的路面也毁损严重。
面对日益严重恶化的沁河,1983年市政府决定根治和开发沁河,在陵西大街和滏东大街之间修建了沁河公园,让沁河和滏阳河一样,在主城区内形成了一道绿色生态走廊。近年来,市政府又在滏阳河、沁河等河流沿岸绿化带地区加强对公共健身器材的建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出去之一。
21世纪以来,为了解决“五河绕城”的水源问题,市政府提出“清水入沁”工程,让东武仕水库和岳城水库为水源地,通过民有四支渠和高级渠将两大水库清水直接注入沁河,达到“退污还清”的目的,市水质监测部门也对沁河水质建立多个检测点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