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内反射
✍ dations ◷ 2025-08-13 18:59:39 #全内反射
全内反射(英语: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又称全反射,是一种光学现象。当光线经过两个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部分的光线会于介质的界面被折射,其余的则被反射。但是,当入射角比临界角大时(光线远离法线),光线会停止进入另一界面,反之会全部向内面反射。这只会发生在当光线从光密介质(较高折射率的介质)进入到光疏介质(较低折射率的介质),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因为没有折射(折射光线消失)而都是反射,故称之为全内反射。例如当光线从玻璃进入空气时会发生,但当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则不会。最常见的是沸腾的水中气泡显得十分明亮,就是因为发生了全内反射。克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在公元1611年于他的著作《Dioptrice》中,已发表全内反射的现象。如图一所示:
光线从折射率较高的
n
1
{displaystyle n_{1}}
介质进入折射率较低的
n
2
{displaystyle n_{2}}
介质:
当入射角
θ
i
=
θ
1
<
{displaystyle theta _{i}=theta _{1}<}
临界角
θ
c
{displaystyle theta _{c}}
时,光线同时发生向
n
2
{displaystyle n_{2}}
介质中的折射,以及向
n
1
{displaystyle n_{1}}
介质中的反射(图一中红色光线所示);
当入射角
θ
i
=
θ
2
>
{displaystyle theta _{i}=theta _{2}>}
临界角
θ
c
{displaystyle theta _{c}}
时,向
n
2
{displaystyle n_{2}}
介质中折射的光线消失,所有光线向
n
1
{displaystyle n_{1}}
介质中反射(图一中蓝色光线所示);
全内反射仅仅可能发生在当光线从较高折射率的介质(也称为光密介质)进入到较低折射率的介质(也称为光疏介质)的情况下,例如当光线从玻璃进入空气时会发生,但当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则不会。临界角(英语:Critical angle)是使得全内反射发生的最少的入射角。入射角是从折射界面的法线量度计算的。临界角(
θ
c
{displaystyle theta _{c}}
)可从以下方程计算:其中
n
2
{displaystyle !n_{2}}
是较低密度介质的折射率,及
n
1
{displaystyle !n_{1}}
是较高密度介质的折射率。这条方程是一条斯涅尔定律的简单应用,当中折射角为90°。
当入射光线是准确的等于临界角,折射光线会循折射界面的切线进行。以可见光由玻璃进入空气(或真空)为例,临界角约为41.5°。如果,我们取两个密介质区域,中间夹着一薄层的疏介质,例如一层厚度与入射光波波长大小相当的空气薄层,让光束透过自密介质区射向空气层,则光会透过薄层,再进入对向的密介质区。这种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θ
i
>
θ
c
{displaystyle theta _{i}>theta _{c}}
,而又能超越障碍,透射到另一介质的现象,称为受抑全内反射(Frustrated Total Reflection)。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当发生全反射时,电磁场并非完全没有进入疏介质;只是进入疏介质区域的电磁场强度以指数式衰减的形式消失。所以在全反射的状态之下,仍然有部分电磁场进入疏介质薄层后再进入对向的密介质区,只不过这种电磁波的强度会随着光波行进距离越远而很快耗损殆尽。量子力学中的量子隧穿效应,实与此相当。光导纤维就是利用了全内反射这一原理,由于反射时没有光线的损失,因此信号可以传输到极远的距离,广泛应用于内视镜及电信上。海市蜃楼亦是由此一原理所生成,光线从较密的介质(冷空气)进入到较疏的介质(近地面的热空气)。
相关
- 污垢污垢是一种不干净的物质,特别指代某人肮脏的衣服、皮肤或者物品中的物质。常见的污垢类型包括:
- 柳叶刀《柳叶刀》(The Lancet),是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医学期刊之一,主要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英语:Thomas Wak
- 可视化分析论可视化分析论是信息可视化与科学可视化领域发展的产物,侧重于借助于交互式用户界面而进行的分析推理。
- 蛋白酶体蛋白酶体(Proteasomes)是一种巨型筒状蛋白质复合体,主要作用是通过打断肽键来实现降解细胞不需要的或受到损伤的蛋白质。能够发挥这一作用的酶被称为蛋白酶。蛋白酶体是细胞用
- 浆果浆果(Berry)是果实的一种类型,属于单果,常见于分属于不同科属的多种植物,例如茄科的番茄、茄子、马铃薯的果实、青椒、香蕉、忍冬科的忍冬、葡萄科的葡萄等。浆果的外果皮较薄,中
- 赫尔曼·费什巴赫赫尔曼·费什巴赫(英语:Herman Feshbach,1917年2月2日-2000年12月22日),出生于纽约,美国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费什巴赫最知名于提出了费什巴赫共振以及与菲利
- 观音洞文化观音洞可以指供奉观音的寺庙(多位于洞窟内),还有以此为名的地名及设施:
- 亲电性亲电体(英语:Electrophile,意思为电子喜好者)为一化学术语,指在化学反应中对含有可成键电子对的原子或分子(亲核试剂)有亲和作用的原子或分子。因为亲电试剂可以接受电子,所以它们是
- 排卵不规则月经失调,又称月经不调,指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
- 宽吻海豚Delphinus truncatus Montagu, 1821宽吻海豚(学名:Tursiops truncatus)是鲸目海豚科宽吻海豚属的一种,又称尖吻海豚、瓶鼻海豚、樽鼻海豚、大海豚。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