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听障
✍ dations ◷ 2025-04-04 06:33:15 #听障
听觉障碍(英语:Hearing loss)又称听力缺损,指听觉部分或完全丧失,而耳聋人士则是指完全没有或几乎没有听力者。听力缺损可能发生在单耳或双耳,有可能是暂时或永久性质。孩童的听力问题可能影响语言学习,而对成人可能造成工作上的困难。对某些人而言,尤其是老年人口,听力缺损可能造成孤独感。听力缺损的可能成因包括:遗传学、老化、暴露于噪音环境(英语: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感染、生产相关并发症、耳朵外伤、某些药物或毒素。中耳炎是造成听力缺损的常见症状,而妊娠期间的某些感染如梅毒和风疹也可能造成听力缺损。建议所有新生儿都应接受听觉测试,若在测试中发现单耳或双耳无法听见25分贝的音量,则诊断为听力缺损。听力缺损可分级为轻度、中度、中度至重度、重度、深度,并主要分类为传导性听力丧失、感觉神经性耳聋、混合性听力丧失。半数听力缺损病例是可预防的,包含疫苗注射、妊娠照护、噪音防护,以及避免某些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年轻人使用便携式媒体播放器一日不要超过一小时。早期发现及支持治疗对孩童尤其重要。助听器、手语、人工耳蜗,及字幕对大多数患者有帮助。读唇法也可以帮助患者的沟通。然而,世界上仍有许多地区无法对于听觉障碍者给予适当的协助。根据统计,2013年约十亿人罹患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听力障碍导致失能的人数约5%(3.6至5.38亿),中度至重度失能的人数约1.24亿。中度至重度失能者中,有1.08亿人(约87%)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而有6500万人于儿童时期就罹病。 使用手语和聋人文化成员的人认为自己和一般人有所差异而非疾病。大多数聋人文化成员反对治疗耳聋,有一些人对耳蜗植入物有疑虑,认为可能会破坏他们的文化。动物的听觉灵敏度可以以其可以听到的最小强度声音来定义,也就是听阙。人和一些动物的听阙可以用听力图(英语:audiogram)来表示。在量测时会用听力计〈audiometer〉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量测声音在各频率下可以使受测者有反应的最小强度。听力图也可用电生理测试(electro-physiological)的方式进行,受测者不需针对声音进行反应。动物的听阙会随着频率不同而不同,若不同频率、相同强度的声音同时产生,有些频率的声音会相当大声,而有些频率的声音却会小到几乎听不见。一般而言,若提高声音的振幅,声音会比较容易被听到,若动物使用声音互相沟通,沟通所用声音的频率往往也是听觉灵敏度最好的频率。不同频率下的听觉灵敏度会受听觉系统的各部分所影响,从外耳的生理特性到传导讯号到大脑听觉区的神经。人类的听觉障碍主要是指人对于日常说话的频率有较低的灵敏度。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标准,根据在500Hz、1000Hz、2000Hz和4000Hz四个频率点的平均听力损失,将听觉受损的严重程度分成4个等级:26~40dB为轻度,41~60dB为中度,61~80dB为重度,大于80dB为极重度。听力测试时,由一般的音量开始,设法将音量提高到待测者可以听到的程度,若音量提高的程度越大,表示听觉受损越严重。若是严重的耳聋,即使测量听力用的听力计以最大音量产生声音,也都无法听到。有时听觉障碍也和言语感知(英语:Speech perception)能力有关,这类情形下可以听到别人说话的声音,可是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言语感知测验可以测验一个人理解谈话的能力。有几种罕见的听觉障碍只影响言语感知能力。在一般人的观点下,视聋的定义,全球聋人人口约在 0.1% 左右(即千分之一)。由于医疗设施不够完善,于发展中国家的聋人数目通常超越发达国家。世界上有至少 5% 的人(即每二十人中一人)有聆听的困难,并影响他们的生活。且大多数有听觉障碍的人都是老人,或者在完成学业开始工作后才有失聪情况出现。以下是一些听觉障碍的主要原因。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对于高频声音的听力会慢慢减弱,可以听到声音的频率上限也会慢慢下降,例如只有25岁以下的青年人可以听到频率约17.4kHz的蚊音,此一现象称为老年性耳聋(英语:presbycusis)。这个现象从刚成年时就开始出现,但不会影响日常沟通对话的能力,一直到老年时才对沟通造成影响。因为年龄造成的听觉下降是正常的,其现象也和因噪音、毒素或病原体造成的听觉障碍不同。听觉障碍中约有一半是因为噪音而造成的,造成约5%人口一定程度的听力问题。机场或高速公路周围的噪音约在65至75 dB(A)之间,若附近的住户有相当多时间的户外生活或是窗户的隔音不佳时,长期暴露在此强度的噪音会降低听力。听觉障碍也可能是遗传的,有许多基因会造成听觉障碍,有些对听觉的影响不大,有些则对造成严重的听觉障碍。基因有分为显性和隐性,若家族中有造成听觉障碍的显性基因,即使双亲中只有一个有此基因,子女得到听觉障碍的比例也会比较高。若家族中有造成听觉障碍的隐性基因,后代也可能具有这様的基因,但只能在从双亲都遗传到此基因的情形下,子女才会有听觉障碍的症状。许多疾病都可能会影响听力,如痳疹可能会破坏前庭耳蜗神经,脑膜炎可能会破坏前庭耳蜗神经或耳蜗。自体免疫性疾病也可能会破坏耳蜗,腮腺炎可能会造成单耳或双耳的听力受损。有些药物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也因此在使用上受到限制,像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像顺铂等化疗药物。有些药物会伤害听力,但其伤害是可逆的,这种药物包括利尿剂、阿斯匹灵、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及大环内酯。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指出,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像布洛芬)对听觉的影响在女性身上比较明显,尤其是一周服用布洛芬达六次以上的妇。除药物外,有些化学药剂有耳毒性(英语:Ototoxicity),会使听力下降,例如铅、甲苯(在石油及车辆废气)及窒息性气体(英语:asphyxiant gas)等。这些化学药剂也会对听力造成影响。若是耳朵受伤或大脑中处理听觉的部分受损,也可能会影响听觉。头部受伤的人很容易有听觉障碍或是耳鸣的情形,可能是暂时性的,但也可能是永久性的。美国供聋人和弱听人士的高等学院高立德大学,其首任聋人校长欧文·金恩·乔丹(英语:I. King Jordan)就是因为21岁时的一次摩托车意外,颅骨骨折而丧失听力。耳聋可以依其形态、严重程度及发病时间(是否已开始学习语言)分类,有些耳聋只影响一个耳朵,有些耳聋则是二个耳朵都受到影响。耳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感觉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及混合型耳聋。感觉神经性耳聋是源于内耳(耳蜗)、前庭耳蜗神经或中枢听觉系统的异常,使得内耳收到的讯号无法传达到中枢听觉系统。最常见造成感觉神经性耳聋的原因是因为耳蜗中毛细胞的受损,依照定义.超过70岁以上的长者约有一半有听力障碍的问题。传导性耳聋源于外耳和(或)中耳的声音传导链的异常,使得声音无法传达到内耳,可能是因为外耳畸形、耳膜或中耳三小骨的机能异常、耳膜的缺陷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例如耳膜感染后形成的肉芽组织(英语:Granulation tissue)若贴到中耳内侧时,可能会使耳膜机能异常。中耳中的镫骨、锤骨与砧骨(听小骨)若机能异常,也会造成传导性耳聋。听小骨的活动性可能因为许多原因而受损:包括外伤、感染或关节僵硬,都有可能影响听觉。混合性耳聋结合了上述二种耳聋的症状。慢性耳部感染可能会破坏耳蜗或中耳听小骨,也有可能二者都受损,一般会试图手术治疗,但不一定有效。若是严重的传导性耳聋,一般会增加可传导声音的辅助设备,若耳朵是干的,没有被感染,会增加气导助听的设备。若耳朵不是干的,比较适合用骨传导助听设备。若传导部分的听觉障碍超过30–35 分贝,气导助听设备比较不易改善听障问题,像骨锚助听器(英语: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或Ponto等骨传导助听设备可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语前聋(英语:Prelingual deafness)是在语言习得之前就有的听觉障碍,一般可能是先天异常或是在婴儿时期就有的听觉受损。语前聋会损害一个人口说语言的能力。若儿童在习惯使用手语的家庭中成长,很少会有语言发展迟缓的问题,但大部分语前聋不是因为遗传,是因为疾病或外伤所造成,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也不会有手语沟通的经验。若在刚开始的二至四年内植入人工耳蜗,语前聋的儿童可以在口语学习上有显著的进步。聋人社群以外,聋一词通常解释为完全失聪,部分失聪者则被称作听障或弱听。这些都是病理学术语,是指一种疾病或残障。政治正确运动让人们开始使用听障一类词语,而不用聋一字,实为聋的委婉语。国外一些认同聋人文化的人,认为自己属于独有文化语言的少数族群,对“听障”一类词语反感,甚至感到侮辱。不过在华人社区里,“听障”等词语仍广被聋人社会接受。由于聋人无法直接聆听发音,只能通过其它感官,如眼看口形,或用手感受声带振动学习说话,模仿发音时会有困难,故有“十聋九哑”的说法。然而聋人如果声带健全,是有机会学习发声及说话的,因此聋人不一定都是哑巴,如教育家海伦·凯勒,使用聋哑(Deaf-mute)一词描述聋人并不合适。在聋人的观点下,每位聋人都有自己的聋文化特质,同时有为数不少的人认同于所谓的聋人文化。其中大多数都是天生聋人,或在幼年耳聋的人;也有一些是聋人子女。他们有些会利用手语交流,并不把自己视为有残障的人,是一个拥有自己文化及语言的少数族群。不友善的环境才是真正的障碍。这些人将聋当作一种文化身份,多于当作听觉状况看待。
相关
- 比奥呼吸比奥呼吸(Biot's respiration)是由卡米·比奥 在1876年归结出的一种病理性的周期性呼吸。它的特点是:呼吸短、浅。在几次呼吸后,会出现规律或不规律的呼吸停止。该病的预后通常
- 肾皮质坏死肾皮质坏死(Renal cortical necrosis、RCN,弥漫性双侧肾皮质坏死(diffuse bilateral renal cortical necrosis、BRCN)、,弥漫性皮质坏死(diffuse cortical necrosis)、急性皮
- 囊泡病毒科囊泡病毒科(Ascoviridae)是双链DNA病毒中的一个科,该类病毒主要感染无脊椎动物,下有一属:
- 内阁议长:南希·裴洛西(民主党) 多数党领袖(英语:Party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斯坦利·霍耶(民主党) 少数党领袖(英语:Party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a
- 噻唑噻唑(英语:thiazole),或1,3-噻唑(1,3-thiazole),是一个浅黄色可燃液体,气味与嘧啶类似,化学式为C3H3NS。它包含一个五元环,其中两个顶点分别是氮原子和硫原子,另外三个是碳原子。噻唑被
- 原始希腊原始希腊语(Proto-Greek、Proto-Hellenic)是假定的所有已知希腊语变体的最近公共祖先,包括了迈锡尼语,古希腊语方言如雅典-爱奥尼亚方言, 伊欧里斯方言,多利亚方言和西北希腊方言
- 感质在哲学中,感质(英语:Qualia,/ˈkwɑːliə/或/ˈkweɪliə/;单数形式: Quale)的定义是主观意识经验的独立存在性和唯一性。Qualia这个词源自拉丁语中的形容词quālis'(拉丁语发音:.m
- 漂白水漂白剂是一些化学物品,可透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有色分子反应成无色分子,来将颜色去除或变淡以达至漂白物品的功用。漂白剂依据其在漂白过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担任的角色来区分
- 安纳托利亚语族安那托利亚语族是印欧语系下的一族语言(在有些分类中,此族不属于印欧语系,但极为接近)。此语族语言曾在小亚细亚使用,目前已消亡,包括赫梯语、卢维语(“赫梯象形文字”使用的语言)和
- 被字句被字句,又称被动式,是汉语中一种被动式动词谓语句,句中的主语是动词施动的对象。被字句有两种基本形式:如果句子有宾语的话(即第一种形式),则宾语是施动者。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