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永久和平

✍ dations ◷ 2025-10-23 00:01:20 #论永久和平

《论永久和平》(),或译《永久和平论》,是德意志哲学家康德的一篇著名论文。论文分为两个部分,阐述了康德关于国际社会如何保持和平的法哲学理论。

 第一項正式條款:「每一個國家的公民憲法都應該是共和制(Republican)的。」
这里必须注意“共和制”和“民主制”在此特定语境中的涵义。就像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一样,康德认为在民主制中“人民自己行使执行权(executive power)”,是指人民永远是自己的事情的法官,显然并不合理。启蒙时期的主流说法,认为共和制是指立法权和执行权彼此分离(不管执行权是转交给一个人还是许多人)的政体,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代议民主制”。
 第二項正式條款:「國際法應建立在自由國家的聯邦制之上。」
绝不存在关于战争的国际法,法即和平,战争本身就不合法,若能维护这一项条款,就不会有战争。
 第三項正式條款:「世界公民法應依據普遍受到友好接待的條件加以限定。」
这项体现了所谓的 Universal Right of Hospitality,即每一个人不会因为只是踏上别国土地就受到敌意对待,即便该国单纯根据国家法原则本来完全有权力这样规定。
 附加條款 三項關於永久和平的保證(略)

评价

第一部分的六项条文从消极方面(negative)鼓励缔结和平合约,并借此逐步使常备军失效,进而废除常备军。第二部分则积极(positive)且明确地要求共和制的公民宪法、联邦主义为基础的国际法,与世界公民权。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并不认为建立一个“世界政府”是可行的。他希望以共和制国家的联合来实现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

康德提出的国际永久和平思想,在面世后反响平平,却在之后深刻影响了现代国际法和外交准则。国联、联合国,都被视作是康德理论的某种尝试,而正在进行中的欧盟的实践,则更证明了康德理论的生命力。尽管康德有关“民主国家间不会发生战争”的论证被一些学者质疑,当代某些热衷推广民主的组织还是往往以康德的理论论证他们工作的必要性。

《论持久和平》看似是关于国际政治的理论,但其实它和康德的道德哲学一脉相承,都体现了理性对行为的约束力。如果将本文放入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不难发现它是康德关于个人、国家的实践理性理论的进一步提升。

正如康德著作一贯的严肃笔调,《论永久和平》的行文如定言令式一般简洁有力,宛如正式条约。

相关

  • 血泪之路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是指美东居民向美西地区迁移和进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始于美国独立之后的18世纪末,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运动大大促进了美国军事与经济的发展,西
  • 阿鲁斯图克县阿鲁斯图克县(英语:Aroostook County)是美国缅因州最北部的一个县,西、北邻加拿大魁北克省,东邻新不伦瑞克省。阿鲁斯图克县的面积为17,686平方公里,是全州面积最大,也是密西西比河
  • 临朝称制临朝称制是指古代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称国王,日本称天皇)执掌国政。如果男性代理国政称摄政
  • IT'z ICY 除特别注明外,本文所有时间均以东九区时间(UTC+9)为准。《IT'z ICY》是韩国女子组合ITZY首张迷你专辑,于2019年7月29日推出。主打歌〈ICY〉是朴轸永为ITZY作词作曲的歌曲。201
  • 无情对无情对,为对联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往往有其特殊联意,但上下联则并不相关衔接,为天南地北不相往来的东西,词组意义词性完全无关,但每一个单“字”在词性、平仄方面皆对仗(韵脚对仗)。无
  • 拉贾·楚罕拉贾·楚罕(英语:Rajat Chauhan,1994年12月30日-),是一名印度的男子射箭运动员。他曾获得2014年亚洲运动会男子团体复合弓金牌以及2018年亚洲运动会男子团体复合弓银牌。
  • 关紫兰关紫兰(1903年-1986年)女,祖籍广东省南海县,生于上海,中国早期油画家。关紫兰生于艺术世家,父母经营纺织业,有美术基础,能自行设计棉布图案,关紫兰是他们的独生女。十多岁时,关紫兰便考
  • 西方的数字命名法长级差制的英文表示是 ,译自法文词汇 ,意思是在某数位命名系统中,一词用来表示“万亿”,即1,000,000个million(百万)。短级差制的英文表示是 ,译自法文词汇 ,表示的是在某数位命名系
  • 斯基亚索斯城堡斯基亚索斯城堡(希腊语:Κάστρο της Σκιάθου)是希腊的一座城堡,位于斯基亚索斯岛北部。这座城堡在14世纪中期至1829年是岛上的主要居民点,但现在已被废弃,成为受保护的考古遗址。坐标:.mw-parser-output .geo-default,.mw-parser-output .geo-dms,.mw-parser-output .geo-dec{display:inline}.mw-parser-output .geo-nondefault,.mw-parser-output .ge
  •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马尔科夫尼科夫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马尔科夫尼科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Марковников ,1837年12月22日-1904年2月11日),又译马可尼科夫,是一名俄国化学家。马尔科夫尼科夫最早攻读经济学,毕业后成为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布特列洛夫(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утлеров)的助理,在喀山和圣彼得堡工作。1860年,他前往德国,向赫尔曼·科尔贝和埃米尔·埃伦迈尔学习化学。1869年,他回到俄罗斯,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接替布特列洛夫担任喀山大学的化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