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提琴
✍ dations ◷ 2025-07-04 10:52:34 #大提琴
大提琴(意大利语:violoncello;英语:cello)是一种弓弦乐器,为维奥尔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乐器之一,除可担当独奏外,在室内乐、弦乐团和管弦乐团中也负责低音弦乐的部分。大提琴演奏者最初是坐着且两脚夹琴演奏,后来改良增加尾针支撑琴体。但仍有少部分国家的演奏家是夹琴呈几乎水平的姿态演奏。其最常见的演奏方式是持弓擦过琴上的弦(拉弦),但有时也会拨弦或敲弦。大提琴每条弦之间的音程相差纯五度。4根琴弦由高音至低音称为1弦至4弦,音高分别为A3、D3、G2和C2。大提琴谱通常使用低音谱号记谱;而演奏较高音域时会使用次中音谱号或高音谱号。大提琴有时候会在民乐团作为低音乐器以取代低胡,后有人发明琶琴、拉阮、革胡等低音乐器,但效果未如大提琴。大提琴以纯五度定弦,从C2开始(中间C下双八度),其次是G2、D3,最高弦是A3。这四条弦与中提琴的定弦相同,只是下降了八度。与小提琴、中提琴不同(但与低音提琴相似)的是,大提琴具有搁在地板上的支架“尾针”,以支持乐器的重量。大提琴与欧洲古典音乐密不可分,并被描述为“最接近人声的乐器”。大提琴是乐团弦乐部分的标准配备,也是弦乐四重奏的低音伴奏(尽管许多作曲家也让它演奏主旋律)。大提琴发源于十六世纪,由意大利人安德雷亚·阿马蒂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把大提琴。初期大提琴的体积过于庞大,难以弹奏快速音群,因而不受欢迎;直到18世纪初,意大利制琴师史特拉底瓦里缩小并统一了大提琴的规格,改良演奏上的困难,因此而沿用至今。随着18、19世纪的不断改良,19世纪到21世纪,大提琴已经可以独奏,并有着许多出名的独奏曲。大提琴是标准交响乐团编制的一部分,一个乐团通常有八至十二个大提琴演奏者。大提琴一般坐在舞台左前方(观众右侧),与第一小提琴声部相对。大提琴首席是此声部的领导,负责确认演奏者的弓法及演奏,并通常担当乐曲中独奏的部分。首席总是坐在最靠近观众的位置。大提琴是管弦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交响作品几乎都涉及大提琴,并有许多作品需要大提琴来独奏。大部分时间,大提琴负责低音和声伴奏,以丰富音乐效果。有时大提琴会演奏一小段主旋律,随后恢复伴奏的身份。由于民乐中低音乐器甚是缺乏,民乐团遂引进大提琴作为低音弦乐声部来取代低胡。后有人发明拉阮、革胡等低音乐器,但效果未如大提琴。历代作曲家们为大提琴写了大量的协奏曲和奏鸣曲。其中最知名的巴洛克时期作品大提琴是约翰·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其序曲〈Prelude〉尤为著名。古典乐派时期以来,约瑟夫·海顿的两首C大调(英语:Cello Concerto No. 1 (Haydn))、D大调(英语:Cello Concerto No. 2 (Haydn))协奏曲脱颖而出,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所作的5首大提琴与古钢琴的奏鸣曲亦是一枝独秀,这5首乐曲跨越了其作曲生涯中的3个重要时期。浪漫乐派时期的曲目包括罗伯特·舒曼的协奏曲(英语:Cello Concerto (Schumann))、安东宁·德沃夏克的协奏曲和约翰尼斯·布拉姆斯的两首奏鸣曲以及双重协奏曲(英语:Double Concerto (Brahms))。二十世纪初的乐曲主要有爱德华·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英语:Cello Concerto (Elgar))、阿希尔-克劳德·德布西的钢琴暨大提琴之奏鸣曲(英语:Cello Sonata (Debussy))以及柯达伊·佐尔丹和保罗·欣德米特的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由于大提琴丰富的可应用性以及现代音乐独奏者(如谢格孚黎德·波姆(英语:Siegfried Palm)、罗斯特罗波维奇等人)陆续地委托、鼓舞作曲家创作,大提琴深获20世纪中、后期作曲家,如普罗高菲夫、肖斯塔科维奇、本杰明·布里顿、利盖蒂·捷尔吉、维托尔德·卢托斯瓦夫斯基和亨利·杜替耶等人的青睐。
相关
-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且被脊椎保护;是源自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延伸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依靠复杂的联系来处理传递信息。脊髓主要负责躯干和四肢的反射动作,及传送脑与外周之间的
- 酿酒酿酒,是指应用酒精发酵等的手段生产含有酒精饮料的过程。根据原料和加工方式的不同,酿酒使用的微生物以及酿酒的过程各异。酿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食品加工方式之一,发酵也是人类
- 勒文海姆李奥帕德·勒文海姆(生于1878年6月26日,德国克雷费尔德;死于1957年5月5日,柏林)是一位德国数学家,主要成就在数理逻辑方面。纳粹政权强迫勒文海姆退休,因为在纽伦堡法案,他被认为只
- 声学声学是物理学中波动学的一个领域,研究媒质中机械波,包括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研究课题包括声波的产生,接收,转换和声波的各种效应。同时声学测量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测量技术,有着
- 绳文时代绳纹时代(日语:繩文時代)指日本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以绳纹陶器的逐步使用为主要特征。关于绳纹时代的开始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一万六千年前:44、一万三千
- 槲寄生槲寄生广义而言是指曾归属为槲寄生科(Santalaceae)的植物之总称或通称。但狭义的槲寄生通常是指学名为Viscum album的植物,已知共有六种亚种。原生于西亚、南亚和欧洲北部。它
- 还愿还愿,广东人称还神,是一种向鬼神、圣者等许下愿望,愿望应验后对神圣、庙宇或是社会进回馈的行为。拉丁文“ex voto”是指还愿时所捐赠之物品。一般情况,向神佛许愿,愿望达成后,请
- 入侵意大利加拿大军事行动同盟国入侵意大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1943年9月入侵意大利本土的军事行动,该行动由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率领的第15集团军实施(由马克·韦恩·克拉克指
- 阿弗沙尔实验阿弗沙尔实验(Afshar experiment)是一项光学实验,可能可以挑战量子力学中的互补原理(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虽然当前仍未有物理学方面的共识。此实验是首先由伊朗科
- 斩首斩首,亦称砍头、杀头或开刀问斩,是死刑的一种,即将人的头部砍去。斩首的历史相当长,古代多国均有斩首的刑罚,与绞刑一类有相当长历史的刑罚一样。常用的斩首工具有:斧、剑、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