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

✍ dations ◷ 2025-07-18 07:57:13 #唯心主义
唯心论(英语:idealism)或唯心主义、理想主义、理念论或观念论,在哲学中是一个提出心灵是基本之存在的哲学理论。唯心论直接相对于唯物论,后者认为世界的基本成分为物质,我们对世界之认识主要是通过物质,并将之视作为一种物质形式与过程。唯心论同时也反对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后者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之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唯心论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论对立的理论体系。唯心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的第二性,也就是说:“唯心主义”是认为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并认为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绝对唯心论和客观唯心主义三种基本类型。马克思认为其三种主要含义: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存在着一个由形式和观念组成的客观而普遍可靠的实在世界,即“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讲到一个傀儡寓言:洞口上面有类似傀儡戏的表演,借洞口火光,其阴影投到洞壁上,这个犯人看到的只是这些阴影,等到犯人被释放,他才看到傀儡,看到火光,才明白以前看到的只不过是这些东西的阴影,等爬出洞来,看到真正的事物,看到太阳,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傀儡火光之类,只不过是对真正事物和太阳的摹仿。柏拉图在寓言中所说的真实事物和太阳,是对他的理念世界的比喻,而傀儡火光之类,是对现实世界的比喻,他认为理念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更完美。比如遥远的天体人眼看到的都是那个天体的过去,有时候那颗天体已经死亡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假象,而这个假象就不属于客观物质,同样他也不属于我们内心意识。从而说明了我们看到的未必就是真正的客观物质。同样宇宙所有事物都是光线到达眼睛时的事物,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过去,而宇宙瞬息万变。所以我们看到的宇宙都不是客观现实的宇宙。罗素在他的《哲学问题》中,对唯心主义提出了一些解释。他批判贝克莱的唯心主义把直接的感官认识和真正知道事物的本身含糊化地都归结为事物“在我们心灵之内”。应该说,我们对事物直接的感官性认知——如眼睛直观看到的、耳朵直接听到的等,不能说它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而只有我们真正知道事物本身——在思想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知道事物的精神行为,才是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唯心主义的内涵。单纯地以“因为事物被我感知,所以事物存在”这样的表意不清的说法来表述唯心主义是不够准确的。

相关

  • 汗腺疾病以下为皮肤疾病一览表:备注:【】内为俗称;若有别名,以 "/" 分别之。
  • 供暖暖气狭义上是指一种集中供暖设施。它由管道(即暖气管)将锅炉产生的蒸汽或热水输送到房间或车体内的散热器(即暖气片),散出热量,使室温增高,然后流回锅炉重新加热、循环。有时也将“
  • 多粘菌素多粘菌素engpolymyxin是一类多肽类抗生素,由多粘芽孢杆菌产生。由于静脉给药可致严重肾毒性(英语:Nephrotoxicity)现已少用。但现在对其肾毒性有新的认识。主要包括:多粘菌素B(po
  • 爱德华·金纳爱德华·詹纳(英文:Edward Jenner,1749年5月17日-1823年1月26日),FRS,亦译作爱德华·金纳或琴纳,是一名英国医生,生于英国告罗士打郡伯克利牧区一个牧师家庭,以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防止
  • 香菇多糖香菇多糖(英语:Lentinan)是从香菇(Lentinula edodes)子实体或菌丝中分离的一种多糖,以β-1,3-葡聚糖为主,在6号位碳原子上有支链。透过静脉注射,有免疫激活和抗肿瘤活性,特别是胃癌
  • 雷帕霉素雷帕霉素(Rapamune),又名西罗莫司(Sirolimus),为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现主要运用于肾移植的抗排异治疗。其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2从而阻碍激活T细胞及B细胞来抑制免疫。其首次发现于复
  • 强碱在各种酸碱理论中,碱都是指与酸相对的一类物质。碱多指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而对碱最常见的定义是根据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提出的酸碱离子理论作出的定义:碱是一种在水
  • INN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简称INN(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是世界卫生组织给每种药品的一个官方的非专利性名称。INN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
  • 积雨云积雨云(拉丁语:Cumulonimbus,符号:Cb),又名雷雨云,属于直展云族。积雨云可以单独从积云状态发展出来,也可能是伴随冷锋面产生的,通常会产生强阵性的降水,并伴有大风、雷暴等。积雨云是
  • 目的论目的论(英语:Teleology)属于哲学的范畴,致力于探讨事物产生的目的、本源和其归宿。传统上目的论与哲学自然论(或偶然论)是对立的。例如,自然论者会认为人有眼睛所以人有视力,即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