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

✍ dations ◷ 2025-10-26 21:50:52 #列宁勋章获得者,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中忘我劳动奖章获得者,苏联人民艺术家,斯大林奖获得者,1881年出生,1950年逝世,浪漫主义作曲家,20世纪作

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Яковлевич Мясковский,1881年4月20日-1950年8月8日),俄罗斯-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最为人所认识的是一生创作了27首交响曲,占其87首已编号的作品中的差不多三分之一产量。后人称他为“苏联交响曲之父”。

米亚斯科夫斯基出生于华沙附近的一个要塞,其父是一名军事工程师。青年时代移居至圣彼得堡。早年因家庭并不支持其修读音乐,因此被派往接受军事训练,1896年,米亚斯科夫斯基欣赏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启发他立志成为作曲家。1902年从军校毕业后,一方面在莫斯科军营中担任工程师,同时间利用私人时间跟作曲家格里埃尔学习。1906年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格纳祖诺夫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学习作曲,同时亦结识了普罗科菲耶夫,二人成为终身好友。

在音乐学院中,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这从他的毕业作品《c小调第一交响曲》中可见一斑;另一位则是史加尔亚宾。他的《d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和极具狂暴而阴郁的《a小调第三交响曲》都能找到史加尔亚宾式的写作技巧。

1911年毕业后,开始从事音乐评论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派往奥地利前线,后因战伤调往塔林海军基地担任防御工作。这段时期,他创作了《e小调第四交响曲》和《D大调第五交响曲》-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听众反映都很热烈,后者亦成为其为俄国以至世界乐坛所熟知的作品。在这段期间,他的父亲、姑姐和妹夫均先后过世,令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十月革命期间,他参加红军。1921年成为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并加入作曲家联盟,并定居于莫斯科。

执教的米亚斯科夫斯基仍活跃于交响乐创作,从反思十月革命的《降E小调第六交响曲》(1921年开始创作,1923年完稿,1947年修订)、融入苏联各地曲调,反应民俗的《A大调第八交响曲“斯捷潘·拉金”》(1925年)、《G小调第十二交响曲“集体农场”》(1932年),到抽象而具实验性的《B小调第七交响曲》(1922年)、《F小调第十交响曲》(1927年)、《降B小调第十三交响曲》(1933年)等等皆有涉猎,欧美各地乐团在1920年代及1930年代的音乐会中也频繁演奏这几部交响曲(其中第十三交响曲甚至在美国举行世界首演)。不过1933年,斯大林主义及社会主义写实主义开始充斥苏联社会,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作曲风格因此有所收敛,《第十三交响曲》完成后便不再有前卫作品面世。尽管如此,其创作数目与水准不减反增,诸如《D小调十五号交响曲》、《F大调十六号交响曲“飞行”》(皆作于1934年)、《升G小调十七号交响曲》、题献十月革命二十周年的《C大调十八号交响曲》(皆作于1937年)等等,既符合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要求,又能引起大众共鸣,还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米亚斯科夫斯基因此逐渐获得“莫斯科音乐界的良心”之称。此期间由于开始创作弦乐四重奏(第一首A小调于1930年完成),并修订了几首革命前写成的钢琴奏鸣曲等,其室内乐的产量亦有所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由苏联政府安排,与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等同事疏散至高加索山脉中,今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一带。受到卫国战争及高加索当地音乐的影响,米亚斯科夫斯基分别创作了《B小调第二十二交响曲“叙事交响曲”》及《A小调第二十三交响曲“交响组曲”》。1945年终战后回到莫斯科,旋即受到日丹诺夫文化政策的影响,1947年与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等乐坛巨头一起被日丹诺夫批判为反苏联的形式主义作曲家,许多作品遭到禁演。不过米亚斯科夫斯基并未屈服于官方压力而为自己的“形式主义”(或可视为个人主义)道歉,也未参与相关的摆样子听证会,而是继续埋头创作,直到1950年因癌症去世为止,享年69岁。两部遗作《C小调第二十七交响曲》与《A小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皆完成于1949年)结构紧凑、情感真挚,首演后大受欢迎,可见其在交响乐及室内乐两方面的作曲技巧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也为他死后获得标志着平反的第五枚斯大林奖(追授一等)立下基础。

米亚斯科夫斯基生前获斯大林奖的作品皆作于晚期:

米亚斯科夫斯基在创作上始终与苏联官方保持一致,但仍然未能避免在1948年受到批判。米亚斯科夫斯基曾多次获得斯大林奖和列宁奖。

米亚斯科夫斯基是著名的多产作曲家。在十月革命前的作品大多色彩灰暗、和声阴晦,类似斯克里亚宾风格。十月革命后的作品较为乐观,常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大部分作品采用传统曲式,结构严谨,气魄恢弘,技术娴熟,在苏联音乐史上起开先河之作用。


相关

  • 除爪手术除爪手术或称去爪,是以外科手术方式将动物的爪子去除,被施以手术的对象多半是家猫,偶尔也有可能是其他动物像是马戏团的狮子或熊。这种手术的过程包含截断该动物全部或部分的趾
  • 马克·费尔德曼马克·费尔德曼(波兰语:Marc Feldmann,1944年12月2日-),出生于波兰,英国免疫学家,牛津大学教授。费尔德曼曾就读于墨尔本大学和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学院医学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
  • 多溴联苯聚溴联苯(PBB)也称为多溴联苯,是联苯的多卤素衍生物的总称。其结构类似多氯联苯。聚溴联苯属于溴化阻燃剂,由于其阻燃特性,广泛用在电子器材的塑胶中。但因为其潜在的免疫毒性、
  • 集约农业精耕细作(英语:intensive farming),或简称精耕,指农业上采取各种手段,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取得最大限度产出的耕作方式。东亚是世界上典型的精耕细作农业区,与北美粗放农业有所
  • 收敛性合成在化学合成(特别是有机合成)中,收敛性合成是一种可以增进多步骤合成的效率之策略,经常应用于复杂分子的全合成。收敛性合成的主要精神是分别合成目标分子不同的部分然后再将他们
  • 民主制度分类民主制度是指实现民主的相关政治制度,有多种分类方式。可以说是决定性地界说该制度的特征的分类方式,历史上民主制曾经从古代起都被君主专制或贵族制所淘汰,直到近代才告复兴,但
  • 提塔利克鱼属提塔利克鱼属(属名:,转写自伊努克提图特语:ᑎᒃᑖᓕᒃ)是一种已灭绝的早期鱼类,生存于泥盆纪晚期,拥有许多类似两生类的特征,一些保存良好的化石于2004年在加拿大北部的埃尔斯米尔岛
  • 利翁·福伊希特万格利翁·福伊希特万格(Lion Feuchtwanger,笔名:J.L. Wetcheek,1884年7月7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58年12月21日逝世于美国洛杉矶)是一位德国犹太小说作家。福伊希特万格出生于一个犹太
  • 古法兰克语古法兰克语是日耳曼语系法兰克人的语言,属西日耳曼语支。它曾经于公元3世纪早期流行于下莱茵河的北部以及东北地区,也许包括今日位于下莱茵河地区的威斯特法伦地区,以及罗马帝
  • 圣乔治·马焦雷岛圣乔治·马焦雷岛(San Giorgio Maggiore)是意大利威尼斯的一座岛屿,位于主要岛群的南方。圣乔治·马焦雷岛上最知名的建筑是圣乔治马焦雷教堂,建于1566年。教堂内收藏了克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