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那

✍ dations ◷ 2025-08-11 07:48:45 #傣那
德宏傣语,又称傣纳语、傣那语,是德宏傣族人的语言,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和保山市,缅甸、老挝也有分布。属于侗台语系台语支,和泰语有亲属关系。有自己的文字——德宏傣文,或叫傣纳文,类型属于元音附标文字。中国官方认定操该语言的族群为傣族的一支,并把德宏傣文整理成德宏自治州的官方语文。缅甸官方认定操该语言的族群为掸族。德宏傣语和掸语十分接近。德宏傣语在中国境内分为两个土语。两个土语语音上有一定差异,语法和词汇方面差异不大。孟耿土语区的傣族大多是从德宏州迁去的。德宏傣语以德保土语的芒市话为标准音。德宏傣语有18个声母。其中kʰ和ʦʰ两个声母只用于现代汉语借词。元音、和会使之前的辅音发生腭化,例如声母和腭化为和。德宏傣语有10个单元音。9个韵尾:ɯ, i, u, m, n, ŋ, p, t, k。元音和韵尾组合成84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9个,复合元音韵母15个,鼻音韵母30个,塞音韵母30个。德宏傣语有6个声调:以p, t, k为韵尾的促声只可能是第三、第五或第六声调。以ap, at, ak为韵母的音节不能是长阴入调。在和其他侗台语比较时,通常按如下顺序排列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短阴入、阳入、长阴入,依次为第1至9调。傣仂语的现代汉语借词一般借自西南官话。汉语入声字在西南官话派入阳平,但是在傣那语的现代汉语借词中一般是阴上调(31)。原始侗台语的浊音声母清化(*b变成p,*d变成t,*g变成k),先喉塞音声母变为响音(*ˀb变成m或v,*ˀd变成l)。原始侗台语的声调发生分裂。德宏傣语和掸语原本用同一种文字书写,这种文字借用自缅文,是圆体。后来由于德宏傣语主要用毛笔书写,14世纪时产生了近代略带方体的德宏傣文字母形式。傣绷人仍然用圆体书写德宏傣语的傣绷方言,称为傣绷文。德宏傣文过去并不标出声调,并且不能区别一些元音,所以1956年做了文字改革。1988年又改革了标声调的方法,使用声调字母,而不再使用变音符号。当代字母表共有35个字母,其中5个字母表示声调。统一码在U+1950-U+1974区为它制定了字符编码。

相关

  • 血红素血红素在华语不同地区有不同含意,可以指:
  • 海佛烈克极限海佛烈克极限、海夫力克极限(英语:Hayflick limit),又称海佛烈克现象(Hayflick phenomenon),指的是一个正常的人类细胞群体,在细胞分裂停止前所能分裂的次数限制。经验证据(英语:Empir
  • 从化温泉从化温泉,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北部,广州-从化断裂北端。面积14.5平方公里,流溪河穿流其间,又称流溪河温泉。泉水附存于燕山期花岗岩裂隙中,沿流溪河两岸及谷底成带状分布,水
  • 组胺N-甲基转移酶1JQD, 1JQE, 2AOT, 2AOU, 2AOV, 2AOW, 2AOX· nucleolus · cytoplasm· hyperosmotic response · brain development ·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 response t
  • 趋化因子受体趋化因子受体(英语:Chemokine receptor)是表达在一些特定的细胞表面的G蛋白偶连的七跨膜域受体。这些受体与细胞外的配体趋化因子结合。与特异的趋化因子结合后,趋化因子受体引
  • 辉蠊科辉蠊科(学名:Lamproblattidae)是蜚蠊目之下的一个小科,其物种分布于中、南美洲,其下包含三个属和所属的十个种。本科只有三个属,分别如下:
  • C07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C07(β受体阻断药)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
  • 伊蚊黑斑蚊是伊蚊属(学名:Aedes)昆虫的通称,又称伊蚊、斑蚊或艾迪斯蚊,属于蚊科库蚊亚科,有很多种类分布在世界各地。此类型蚊虫通常活跃于傍晚和清晨时分,其中白线斑蚊及埃及斑蚊是登
  • 彝历彝历是彝族的历法。目前已知有十月太阳历、十二月阴阳历、18月太阳历数种。彝族自古采十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与《夏小正》同出一源,直到明清改土归流以后,才有些人改用十二月
  • 辐射驱动力辐射驱动力(Radiative forcing)也称为辐射效应,是指地球吸收的日照(太阳光)能量和辐射回太空的能量之间的差距。一般是以在对流层顶单位面积的能量来计算。正的辐射驱动力表示进